8月8日,以“規范數據治理、打造數字銀行”為主題的中國數字銀行論壇2019年夏季論壇在桂林舉辦,論壇由中小銀行互聯網金融(深圳)聯盟和桂林銀行主辦,金融壹賬通承辦。中小銀行互聯網金融聯盟移動互聯委員會主任、金融壹賬通聯席總經理邱寒發表了主題為“金融科技助力數字銀行發展”的演講,她表示,做好數字化的銀行將呈指數級增長,而數字銀行的架構有三個層次,只有業務整個數字化、決策流程都數字化才能算是數字銀行。
觀點摘錄如下
中國銀行業這幾年的發展非常快,尤其是金融科技的發展非常快,2014~2017年中國在線銀行的客戶占比翻了三倍多,但即使是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與發達市場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這個差距的縮小或反超,就要依賴技術發展和數字化的推進。
從國家來看,這幾年對于數字化轉型的高度重視是前所未有的,不僅僅是銀行要數字化,國家也提出了數字中國的規劃,很多地方在談論智慧城市的建設,政府部門很多的職能都在數字化的過程中。作為整個經濟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體——銀行,我們不能在這個大潮中落下,數字化轉型以前的手工作業我們認為是冷兵器時代,這個轉型不是大家想不想要,是必然的趨勢,與其抗拒這樣的趨勢,不如擁抱這個方向。
對銀行來說,做好數字化轉型到底有什么好處?麥肯錫報告指出,通過對比做數字化轉型和不做數字化轉型的兩類銀行,可以發現,做好數字化轉型的銀行今后ROE的回報比提升40%到49%,不僅提升了效率,而且降低了成本,同時開拓了新的業務,這三個因素相乘就會形成指數級別的增長。
到去年年底,中國銀行業的零售收入占比在30%左右,而我們看到歐美發達地區的零售業務在整個銀行業的占比超過了60%,用這樣的數據來比較,零售業務的發展空間還非常巨大,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零售轉型和數字轉型是一個大方向。
海外銀行的數字化轉型較早,也已經獲得了一些成就,比如花旗銀行,在數字化渠道經營多年之后,發現即使是在增長不是很快的市場中也得到了高速增長,它2017年的利潤比2010年上升了49%,這個利潤的上升不是靠規模的擴張,而是精耕細作的結果,通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獲得。
數字銀行有哪些發展特點呢?首先是客戶的長尾化。第二是渠道的全時化,現在線上是7×24小時的渠道。還有產品,我們以前的產品同質化嚴重,現在越來越多的產品需要場景化,對于中小銀行來說產品更要具有濃烈的區域特色。此外,風控要進行智能化的改造。還有運營,以前對公運營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到了零售這一塊運營就會非常重要,因為筆數非常多,怎么樣降低運營的成本也是數字化面臨的挑戰。最后是數據資產化,數據不僅看成一個成本中心,數據是資本,今后會幫助大家產生利潤。還有開放化,我們不是關著門在家里做生意,我們要把自己的能力開放出來。
中國的銀行數字化轉型還在起步階段,很多大銀行的數字化轉型依然不夠深入。數字銀行有三個層次:首先是底層的基礎數據平臺,它既包含了所有業務產生的數據,還包含了外部生態數據;中間是核心業務層,只有業務模塊真正深入做好數據化,下面的數據才能夠創造價值;上面一層就是智慧經營層,處理好所有的數據,利用這些數據來做經營決策。
做好了數據的架構之后,我們再來看渠道管理、客戶管理、產品、風控和運營的數字化怎么做?一個傳統的線下網點以前所面臨挑戰主要是什么?首先不知道哪些客戶來過,來了以后對什么產品感興趣,什么產品是不感興趣的,所有的信息在線下的時候,銀行管理人員不掌握,沒有很細節的數據,很多時候客戶在網點談過的內容系統也不掌握,下一次可能到了另外一個網點我們的同事還是推薦同樣的產品,線下的行為也要捕捉,只有捕捉了所有觸點信息才可以對客戶的行為有更多的了解,以前的技術沒有辦法做到,現在的技術已經可以做到了,因為銀行網點有攝像頭,這個背后蘊藏了非常豐富的信息,可以用來做數字化的轉型和分析,今后再設網點需要設計什么產品進去。
渠道拉進來的是客戶,對于客戶的經營也是需要非常多的數字化投入,管理背后依賴的是對客戶畫像的了解,首先我們要了解客戶是誰,我們有非常多的標簽,標簽從哪里來?就是從背后的渠道,因為觸點是最鮮活的標簽,同時我們底層的數據庫還有和外部合作的標簽,有了標簽以后我們需要對各種客戶進行測試,因為不同的客戶需求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用同樣的產品到達所有的客戶,細化了管理背后需要非常多系統的支持,我們要了解每一個客戶對不同時點不同產品的反饋,這些都是我們要進行數字化改造的。
我們傳統的營銷怎么做?尤其是零售,我們看到很多銀行做營銷的方式是在銀行的網點拉一個易拉寶,客戶經理團隊跟客戶談,通過微信發給客戶鏈接,或者自己打電話推銷產品,大家會發現,我們每一次做這樣的營銷活動可能要一兩個月,一兩個月以后再去系統抓數據其實也不知道到底誰打過電話,打過幾次電話,沒有三個月是看不到營銷成績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年能跑多少次的營銷呢?如果按照三個月一次算只能跑四次,三個月以后才發現原來做的一些方法不完美,一年只能調整四次。另外一個做法是天天調整,一年調整了365次。這是因為線上的我們當天可以知道效果,因為全部數字化,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好第二天可以生效。最后的結果不言而喻,一個是每年四次的經驗,一個是每年300多次的經驗,最終達到的營銷效果一定是差異非常大的。
營銷渠道的轉型也至關重要。數字化的背后還有一個一體化的概念,銀行的觸達渠道應是一體化平臺,既要通過線下觸達,也要通過線上,線上可能是通過短信,可能是通過外呼,可能是通過微信或者是其他渠道,所有的渠道都要進行整體的觸達,所有的營銷活動不能只是依賴某一個渠道進行,這樣也能給用戶更統一的體驗。
最后講講產品設計,產品設計是最難以理解為什么要做數字化的,大家經常看到最后的產品文檔是個WORD,為什么說產品是一個非常需要進行數字化的過程呢?因為所有的產品必須根據客群進行定制,以前我們是一款產品打天下,但是我們現在有這么多渠道的信息,為什么不可以根據不同的客戶定制產品?客戶拒絕我的時候到底是因為什么因素?我在下次設計的時候可以進行微調,把拒絕變成不拒絕。
綜合來看,數據要接得進來,還要管得住,同時還要用得好,用數據做好經營管理的決策支持和用戶體驗的提升,這是數據治理最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