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是遠處的港灣,能力是航行的船。而戰略就是根據風向、波浪和潮汐,不斷地調整船的速度和方向,讓它最終能到達港灣。
好的戰略制定者,身上總是有兩種稟賦:第一,他踩的每個臺階都很實很具體;第二,他換臺階的動作都很快很及時。
1.每個臺階都很實在很具體,目標不僅體現在口頭上,更落實在實際行動中,是能力的集中表現。
2.換臺階很快速很及時,也可以理解為跨越不連續性,能做到快且及時,必然建立在目標清晰,戰略明確的方向之上。
這一周,首發了一本新書,叫《論大戰略》。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的戰略學家加迪斯。用王爍老師的話說,這是美國國寶級的學者。這本最新出的《論大戰略》,我是拿到手,一口氣就讀完了。為啥?不僅是內容好,筆法也好。整本書就像一部電影,大全景和小細節,大故事和大理論,切換得行云流水一般。我自己作為一個愛讀書的人,很久沒有讀到過這么有閱讀快感的書了。
好,回到書本身。“論大戰略”,這個詞很虛啊,但是在加迪斯這本書的語境里面,其實很簡單,什么是戰略?大到國家、中到公司、小到個人,你總想采取行動,達到目標吧?這是啥?這就是戰略。一點也不玄乎。問題是戰略的關鍵是什么呢?重點來了,加迪斯說,戰略關鍵在于“目標和能力的平衡”。這句話乍聽起來很簡單。但是細想起來,這其實揭示了我們很少關注的一個維度。就是自己這一方的能力變化。
你想,過去我們談戰略問題,總是把自己的能力當作是一個不變的量:我在棋盤前一坐,我假設自己的資源是不變的,能力是穩定的,在這個基礎上去想,我走哪條路才能贏呢?過去我們以為,這才叫戰略。但是加迪斯就提醒:不對。你雖然是棋手,但你在下棋過程中,能力是不斷變化的。你的資源也是不斷變化的。最大的戰略錯誤,其實不是你的方法有什么問題。而是你的能力、資源和目標不匹配了,但是你沒有感覺到,沒有做及時地調整,這才是最大的戰略風險。
舉個例子,40年前的中國,和今天的中國相比,GDP增加了幾百倍。國家的戰略目標當然就不一樣。今天面對的很多問題,是40年前無法想象的,當然40年前也沒有必要想象。這40年間,中國真正的挑戰是:每走一步,能力在變,目標也在變,目標一變,需要的能力類型也跟著變,原來強大的地方,也許反而成了軟肋,原來的弱點,也許反而成了資源,那戰略當然也就得隨之調整。國家、公司、個人都一樣。
所以,真正的戰略能力是啥?不是在給定情況下想出好辦法的能力,其實誰也不比誰傻多少,給定情況下大家想出的辦法其實沒那么大差距。真正的戰略能力,是敏銳地感知到能力和目標之間微妙變化,然后做出調整的能力。這就要說到那個著名的比喻——我們節目里也多次講到過——“狐貍和刺猬”: 狐貍知道很多事,而刺猬知道一件大事。這兩種思維方式是各有優缺點的。刺猬知道一件大事,所以方向感特別好,知道自己要去哪兒。但是它一根筋啊,不知道變通啊。狐貍知道很多事,所以對環境有敏銳的感知能力,但是狐貍沒有夢想啊,一路抖機靈但是難免迷失目標啊。
我們這個時代,最容易受到歌頌的,是只知道一件大事的刺猬。比如很多創業者,動不動就說自己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這其實就是在說,我知道那件大事,我是刺猬,我總會抵達目標的。但是這沒用啊,你怎么抵達目標呢?比如美國總統林肯,他的夢想是廢除奴隸制,但是在實現的過程中呢?政治交易、賄賂、奉承、施壓,甚至徹頭徹尾的謊言,一樣也少不了。據說林肯說過這么一段話:“指南針能從你所在的地方為你指出真正的北方,但對于你一路上要遭遇的沼澤、沙漠和峽谷,它不會給出任何建議。如果你只會悶頭向前沖,那必將陷入泥潭,最終一事無成。那么,即使你知道真正的北方在哪里,又有什么用呢?”這就是狐貍和刺猬的難題。
那怎么辦呢?加迪斯這本書里就橫跨了幾千年的歷史,詳細解剖了多個案例,給你看狐貍和刺猬的智慧,是怎么融合起來的?也就是對環境的感知力和對目標的方向感是怎么融合起來的。我自己讀了之后,有一個巨大的啟發是:要做刺猬,目標一定要有,狐貍的部分怎么體現呢?就是要有具體的、連續的戰略臺階。
此話怎講?簡單說,就是要把長遠的目標,拆成一個個當下的小臺階,然后一步步地拾級而上。
我講個歷史故事你就明白了。話說,北宋神宗時期,有一個禁軍的將領叫宋守約,他專門負責皇宮的守衛。當時民間有一個傳聞,說這個宋守約有怪癖,聽不得蟬鳴,就是知了的叫聲。夏天,知了的叫聲確實挺煩人的。所以,宋守約就要求手下的士兵,舉著個竹竿子去粘知了,只要宮里聽見一聲蟬鳴,那對不起,就鞭子大棒伺候,要揍人的。宋神宗聽說之后就找他,說你這也太過分了。宋守約說,我當然知道這很過分。但是您想啊,我是個帶兵的人。在戰場上帶兵很好辦,敵人就在那里,士兵只要聽號令就行了。可我現在是在守衛皇宮啊,都是分散的行動,我拿什么約束士兵的紀律,維持他們的戰斗力呢?“無所信其號令,故寓以捕蟬耳”。我沒有戰場上的號令,只好拿捉知了來說事。蟬鳴這么困難的事,我都能讓這支隊伍解決了。那將來,如果陛下你讓我去守一個小城,我還有聽從命令的士兵可以使用。皇上一聽就說,你干得好。
這下你明白了,為什么和平時期訓練部隊,要走隊列、踢正步,要把被子疊得像豆腐塊?這其實都是宋守約這一招的變種。長遠的目標是維持軍隊令行禁止的戰斗力,但是你必須把這個長遠目標拆成眼下誰都看得見的、非常具體的臺階,讓所有人都能簡單的感知到,有明確的標準和清晰的邊界。就像宋守約,一聽見有知了叫,士兵就知道自己犯錯誤了,所以必須時時刻刻保持戰時狀態。
這是說戰略臺階要具體。但是別忘了,前面提到“戰略臺階”這個詞我用了兩個定語,一個是具體,另一個就是戰略臺階要連續。也就是處境變化了,臺階也要跟著變。爬山的人是一步一步跟著走。比如,秦國商鞅變法的時候,就有一條很奇怪的法律,叫“刑棄灰于道者”。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我要是膽敢在路上倒點垃圾,直接砍掉一條胳膊。為什么要搞這么重的刑法?其實想想就很好理解。刑法重,但是避免起來成本很低,不亂倒垃圾不就行了嗎?這是商鞅變法一開始的時候,為了申明法律的嚴肅性,搞的一套規矩。反過來,商鞅不也搞“徙木立信”嗎?把一根木頭從南門搬到北門,就給五十金的賞錢。在國內搞變法的時候,剛開始只能用這樣的重賞重罰才能樹立法律的權威。這也是很合適的很具體的戰略臺階。但是秦統一全國之后呢?還是搞這一套,沒有換臺階,征發民夫,從陽城到漁陽,就是從河南到北京,那是要穿越當時的半個中國啊,法律居然也是,不準時到要殺人,這不就逼反了陳勝吳廣嗎?能力變了,目標變了,沒有重新設定戰略臺階,這就要出大問題了。就是說的,秦國的戰略臺階沒有連續性。
所以你看,好的戰略制定者,身上總是有兩種稟賦:第一,他踩的每個臺階都很實很具體;第二,他換臺階的動作都很快很及時。
最后還是強烈推薦一下這本好看的書,加迪斯《論大戰略》。得到App里已經為你準備了精排版的電子書,你打開這個音頻附屬的文稿,或者到首頁搜索,都能看到它。
如果你沒時間看這本書,那書里的有一句話,我特別建議你記住它,那就是“常識就像氧氣一樣:越往高處走,它就變得越稀薄。”這在提醒我們:能力越強的人,地位越高的人,就越容易忘了——
想象中的任何目標都是不可能直接達到的。腳下站的任何臺階都是不牢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