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雪原 朗讀┃雪原
編輯┃丄學號 主持┃梁山伯
知乎上提問:“為什么孩子總是聽老師的話,而不聽父母的話。”
網友回答:“學校有清晰明確的規則,老師堅持原則,獎罰分明”。
反觀家長呢?對孩子的愛沒有底線,沒有界限,反而常常激起孩子的叛逆。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很多中國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的關系,邊界感模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陷入死循環。”
我是我,你是你,再親密的關系也需要有邊界感,父母要注意愛的邊界。
一
無邊界的愛
是在給孩子制造溫柔陷阱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曾提到:
縱容型溺愛的父母,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不管多小,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們都會全力去滿足。
殊不知,這種無條件的“愛”,是對孩子最深的傷害。
電影《誤殺》中,一位當警察長的媽媽,就是這一類。
這位媽媽,在警局雷厲風行,心狠手辣,為了破案,她不擇手段。
但對兒子的教育,卻百依百順,有求必應,無條件滿足。
也正是她這種沒有邊界的寵愛,養成了兒子素察目中無人,任性妄為的性格。
素察和同學打架,差點把同學的眼睛給戳瞎了,當警察長的媽媽卻知法犯法,派惡警察威逼利誘,強迫受害同學父母同意私了,沒有讓兒子做錯事而道歉。
素察仗著母親的權勢,一直逍遙法外。
“慣子如殺子”,你越不管教孩子,他就越不怕事,相反會頻頻闖禍。
一次素察在學校組織的活動中,使用下迷藥的方式,將無力反抗的女孩平平強暴,之后又用不雅視頻威脅平平,平平的母親得知情況一起去找素察要回視頻,最后在爭搶中誤殺了素察。
影片中素察由于父母對他的無規矩的愛,使他不懂約束,迷失在權錢、虛偽、邪惡中。
最后猶如迷途羔羊,被黑暗的家庭教育所“誤殺”。
孩子“無法無天”并非沒有原因,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沒有邊界的溺愛,不是真正的愛,而是毀掉孩子的“毒藥”。
二
有邊界的愛
培養出獨立自信的孩子
在網上看到一個泰國走心視頻《菠蘿冰條》。
一對靠賣水果的母女相依為命,小女孩因為想削菠蘿,嘗試了幾次,沒有成功,只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
這時母親看在眼里,沒有直接告訴她怎么做,而是自己拿起一個菠蘿,切去頭尾,再削外皮,削出菠蘿特有的斜波浪紋。
小女孩看母親削菠蘿,跟著一步步的學習,而母親削菠蘿的同時也在觀察女兒,當女兒遇到困難時,她沒有通過語言去告訴她,而是放慢自己削菠蘿的過程,以便讓女兒看的更清楚,操作熟練。
最后,小女孩削出了一個完整的菠蘿。
天氣炎熱,沒有錢買冰棒,媽媽做了“菠蘿冰條”給女兒吃。
她說,可以去賣這個換錢。
女兒真的去賣“菠蘿冰條,但是沒有賣掉,眼睛濕潤了,滿是沮喪。
媽媽雖然心疼女兒,但沒有代替去賣,而是告訴她,去菜市場,看看別人是怎么賣東西的。
女兒獨自去菜市場觀察、學習、模仿,還自己做了個招牌,學會一些營銷技巧,最后,賣“菠蘿冰條”的錢,比媽媽賣水果賺得還多。
媽媽沒有超越愛孩子的邊界,代辦孩子的事情,而是通過引導、鼓勵的方式,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
作家劉墉曾說:“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是你生命的延伸,但不是你身體的一部分。”
父母若沒有邊界感,孩子越長不大,而父母越堅持這些界限感,孩子越獨立。
學會獨立,有自信的孩子,長大了才能有所擔當。
三
最和諧的親子關系
是有邊界的愛
心理學家海靈格曾經說:“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果每個人的角色亂了,那么家庭中的危機就可能出現了。”
父母和孩子保持好一定的界限感,如果這個界限感沒有了,那孩子可能會因此而受到傷害。
海靈格也曾說:“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那么父母怎樣才能有邊界?
01
父母對孩子的愛要有所保留
不能愛太滿
很多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后,就變成了“女兒奴、“兒子奴”,夫妻之間的吸引力不在,全部的愛都轉移到孩子身上。
可是,這種愛有時候不再美好,那就是當這種愛過滿的時候。
孩子已經長大了,可有些父母還把他們當成小孩子,兒子的身高已經超過媽媽了,媽媽還是擔心他吃菜少,一到飯桌上,就會不停地給孩子夾菜,還十分關切地說:“兒子,多吃菜菜,身體好。”
明明孩子已經長大了,而媽媽卻還停留在小寶寶母親的角色上。
很多叛逆的孩子都會吶喊:我連犯錯的機會都沒有嗎?我為什么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你們憑什么總是安排我的生活?我討厭你,別管我!
如果父母收到了這樣的質問,不要傷心,是要反思了,請及時止步。因為對孩子的愛是在是太滿了,滿到超出了親子關系的邊界。
作為父母,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他們一點點愛,在孩子不需要的時候,請守住邊界,散開愛,其實身邊還有很多人值得我們用心去愛,包括自己。
02
給孩子高度的信任
《高情商養育》書中說:“如果孩子不被父母信任,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得不到成長的力量,漸漸地,他就會變得的沒有信心、懦弱、自卑、做事也縮手縮腳、猶猶豫豫。”
一個孩子最大的不幸,不是父母物質匱乏,也不是父母學識高低,而是不被父母信任。
心理學“羅森塔爾效應”里說:“父母信任孩子,孩子受到積極向上的反饋,人生才能朝著積極的方向前進。”
父母關心、愛護孩子,要有邊界,要給孩子鍛煉的機會,相信孩子的能力,凡是孩子能夠自己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做,凡孩子能夠自己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允許孩子做一些他們能夠做好的事情,增加孩子自信心。
03
適當退出孩子的生活
朋友10歲的女兒在她自己的房門上貼了一張紙,上面寫著;“不經過我同意,不準進入我房間!”朋友悶悶不樂的向我訴說,我說:這是好事呀,證明孩子已經長大了,懂得保護私人空間了,還能明確的表達出拒絕。
可是朋友還沒準備好“退出”孩子的世界,不能接受“女兒長大了”這個事實。
不管父母如何不舍得,孩子總會長大,會在某一刻松開父母的手,走向屬于自己的世界。
每一只海鷗都要離開父母的羽翼,獨自在大海上接受風暴、閃電的洗禮,才能獲得成長。
父母愛孩子,就要有界限的愛,學會適當地放手,退出孩子的生活,讓他得到鍛煉,不能總將孩子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否則最后傷害的只會是自己的孩子。
四
分清愛的邊界
一本書中寫道:“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借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陪伴你,卻并不屬于你,你可以給予他們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父母對孩子的愛,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合理的界限,才是愛孩子最好的方式。
愿我們每個父母都可以分清愛的邊界,從容不迫地放手,讓孩子在松弛有度的愛中,自由生長。
作者:雪原,不念過往,不畏未來,珍惜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