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這家人,讓我嚇了一跳,滿屋子都是烏泱烏泱的人。
因為這個不要去學前班的小寶貝,全家總動員,不僅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連姑姑都出動了。
臨時的變故,讓我趕緊把治療地點換到會議室。不然,原計劃的治療室哪里裝得下這么多人。
我一邊暗自慶幸,一邊跟他們打招呼。
我很快就弄清楚了,這是個三代六口同居的大家庭,安排家庭治療的醫生說要求全家人來,他們就一個不落的都來了。
這么多人全體出動,其實不太容易,得有多大的動力才能夠讓人員這么統一啊!
做家庭治療,需要對家庭及其成員好奇。
面對這個三世同堂的家庭,我首先考慮他們的來訪動力。
其次考慮的是家庭規則,他們的家庭內部是否有一個潛移默化的規則,就是成員之間需要互相支持和保護呢?
如果有的話,他們之間互相配合得好嗎?過得怎么樣呢?
當然,來訪家庭不會輕易呈現他們家的結構模式,他們帶來的常常是困惑和混亂,需要家庭治療師根據現場發生的事情和對話,進行探索。
好在,心理治療常常開始于治療師和來訪者的首次會面之前。
從家庭為何決定來訪、誰決定來、誰不要來、怎么商量,一直到這個家庭走進治療室:
怎么走進來?怎么安排座位?誰跟誰坐在一起?誰不要跟誰坐得近,甚至坐姿、誰先講話、誰聽、誰不聽等,都顯示了這個家庭的互動模式。
尤其要關注無意識的非言語信息,這些信息往往比他們的訴說更直觀和豐富,治療師需要通過觀察這些信息,從而獲得一些相關資料。
這個家庭是這樣坐的,爺爺奶奶姑姑占據一方,爸爸媽媽和五歲的女兒,坐在另一邊。
有意思的是,兩代家庭的座位安排如出一轍,都是女兒坐在父母中間。
我開始思考:
他們的家庭關系是否存在代際傳承,上一代的關系模式會被下一輩復制嗎?
或者家庭規則就是孩子至上嗎?
孩子是否需要保護父母,因為父母需要孩子來緩沖他們之間的張力?
可是,家庭治療師也要謹記,你的判斷和觀察,不可以強塞給家庭。
因為后現代的心理學,重視個體的差異性,認為每個人的觀察角度和理解方式都不一樣,我們對事情的認知總是有著各自的局限。
我就帶著疑問,和家庭開始了探索之旅。
在簡單的互相介紹之后,奶奶急不可待地說:“小孫女不愿意去學校,都兩個多月了。”
媽媽也著急,搶著補充了一些情況。
爺爺和爸爸跟著點頭,倒是五歲的女孩對我們的談話最有興趣,東張西望,不斷插嘴,忙著跟媽媽賭氣說:“就不要上學”,也不忘搶答我的問題:“因為學校不好玩啊,家里才好玩。”
有趣的是,所有人的注意力馬上轉向孩子,媽媽急了:“不上學哪行呢?要上學哦!。”
奶奶忙著教育:“坐好!”
爺爺沖孩子搖頭,爸爸雖然不動聲色,可望向孩子的目光透著焦慮。
姑姑也一會兒著急地望著孩子,一會兒期盼地看著我。
這家人的互動特點是:他們很容易被孩子吸引。
難怪當我問家里誰最關注孩子時,連女孩都跳出來說:“爸爸對我第一好,奶奶第二,姑姑第三,爺爺第四!”
做動力學心理治療,需要從來訪的字里行間聽到情感,并且以情感作為探討對象和方向做進一步的探索。
合格的家庭治療師,恰恰不能在情感之中太過糾纏,而是要發展出一種類似“關系妄想”的能力。
即總是能夠從家庭的談話里,聽出人際關系,能在家庭給你的不同問句或答案里,順著探討關系的方向,將問話進行下去。
比如說,我會思考女孩的話,提出和家庭關系這一方向有關的問句去探討:
為什么爸爸第一?
為什么爸爸和媽媽不一致?
為什么姑姑比媽媽更照顧孩子?
其他人怎么看媽媽?
他們怎么分配管教孩子的任務?
誰支持,誰反對這個說法?他們怎么評價?
順著這個方向,他們談到了更多的管教孩子的細節。
原來,媽媽每次管孩子,總是大喊大叫,其他人就會出面干涉,哄孩子,勸媽媽。
可是,換一個人跟孩子去談,孩子也不服從。
久而久之,孩子甚至會哭鬧不休,爸爸就馬上保護女兒,生怕女兒受委屈。
難怪,這是個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
可是,過度關注孩子,只會讓她爬到全家人的頭上,變成無法無天的“熊孩子”。
媽媽埋怨起丈夫:“他什么都依著女兒,女兒要什么就買什么,就差給她買天上的星星了。”
姑姑覺得孩子的問題是全家人太寵造成的,可是媽媽的教育也有問題,因為媽媽對孩子沒耐心,習慣大吼大叫。
家庭中一般不缺乏明白人,他們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往往頭頭是道,切中要害。
可是,如果家庭成員都能聽從明白人的建議,豈不是萬事大吉,何必到醫院來呢?
所謂家庭治療,就是調動成員的資源,讓他們看到互動模式,他們是怎么樣相互配合的,維持出心理疾病,他們為什么又會對其他人解決方案避而不談。
一般而言,只有家庭成員互相不能配合,才會讓“熊孩子”鉆空子,造成誰也沒法管教她的局面。
我決定繼續探討他們的關系:
你們都覺得媽媽沒耐心嗎?
為什么你不相信她能管好自己的女兒呢?
為什么明明是孩子不上學,結果卻說起媽媽的教育方式來了呢?
其他人怎么看?
有意思的是,爸爸不說話,媽媽很無奈。
奶奶趕緊救場說:“孩子從生下來都是我一手帶大,連睡覺都是跟我。”
奶奶的回答,讓我對家庭關系有了新的好奇,我開始了第二步的探討——家庭的代際層級。
也就是說,家庭中的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間,有沒有清楚的界限,是否分工明確,從而保持足夠的空間。
否則,代際層級混亂,就會造成父輩和子輩之間的糾纏不休,誰也過不好自己的生活。
那么,這個家庭里,誰更掌控全局呢?
父母有沒有擔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還是祖父母越俎代庖?
誰安排的呢?
我決定問清楚,為什么爺爺奶奶放不下對孩子的教養。
誰知道爺爺奶奶大吐苦水:“我們也想回老家,讓他們小兩口自己帶孩子,可是兒子不同意!”
姑姑也沮喪地表示:“我在家就像個保姆,因為我心疼我媽媽又帶孩子又做飯,很辛苦,所以就會幫著帶孩子。”
就連孩子也嚷嚷起來:“爸爸一天到晚玩手機,媽媽也是,他們都不陪我玩!”
家庭就是這么奇怪,總存在互補的原則。
有不愿照顧小孩的父母,就有愿意幫忙的爺爺奶奶,或者說有特別能干的爺爺奶奶,就有萬事不費神的爸爸媽媽。
有一個古靈精怪小大人似的孩子,就有逃避養育責任的父母。
反之,孩子必須表現得像個孩子,父母才可以行使父母的權利和職責。
一陰一陽謂之道,互補的家庭,會獲得一種家庭關系的平衡。
果然,這個家庭的女孩不上學是有功能的。
我對爸爸說:“這么說來,你要感謝女兒的不上學啊,成功地幫你留住了父母。”
關鍵時刻,又是孩子來解圍:“因為我很可愛啊!”然后,孩子講了一堆家里發生的事情。
全家人都很開心,望著孩子一個勁地夸,覺得孩子果然聰明,像個小大人似的。
可是,有小大人似的孩子,就有孩子氣的父母。
一般而言,家庭中每個成員都身兼數職,既是孩子,又是父母。
根據性別來區分,又可以分為女人幫、男人幫。
當然也可以按照在家庭中的主要功能,比如洗衣做飯、工作養家等,來確定成員在家庭中的位置。
根據每個人的身份、性別、家庭分工,家庭成員之間就形成了無形的界限。
界限的功能就是幫助家庭成員各安其位,做好自己應做的,而不互相影響,這樣就可以保證自己的獨立發展。
要想幫助這個家庭,需要讓他們理解父母和孩子之間邊界僵化,可能會剝奪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
可是,如果邊界太模糊,也會造成家庭過分以孩子為中心,這反而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我只好繼續說:“5歲的孩子需要有5歲的智慧,不可以學做小大人,不要講大人才講的話,否則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影響她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比如學校生活。”
當然,面對這么可愛的孩子,要想不搭理她實在有點難。
而且孩子的幫腔提供了很多家庭細節,讓我迅速理清了家庭關系。
但是,面對這樣一個家庭,我卻盡量不去直接回應孩子,不跟她直接對話,因為我需要給家庭提供一個模板:
教會他們建立有彈性的家庭邊界,而不是利用孩子來做家庭關系的潤滑劑。
好在這個家庭非常有領悟力,他們很快就學會不再過多回應孩子,而是繼續探討他們的家庭關系問題。
我們甚至一起談了他們的座位安排,討論座位選擇背后的無意識動機。
有意思的是,當家庭成員不再以孩子為中心,談大人談的事情時,孩子也消停很多,不再像小大人似地插嘴打岔。
一周后,這個家庭給我來電,說孩子已經回學校讀書了,感謝我。
而我卻想感謝他們,因為他們的授權,我可以寫這篇短文,和更多的家庭分享他們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