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管理與管理學
1.1 管理
▲(1)組織:是一切管理活動的載體,是由人們組成的、具有明確目的和系統性結構的實體。三個基本特征:①由兩人以上的人員組成;②都有一個明確的目的;③都具有系統性的結構,用以規范和限制成員的行為。(2)管理:定義為一個協調工作活動的過程,以便能夠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別人一起或通過別人實現組織的目標。(包含3重意思)①管理是一個協調工作的過程,這個過程代表了一系列進行中的有管理者參與的職能活動;
②管理是與他人一起或通過他人實現組織的目標,這就區分了管理崗位和非管理崗位;
③效率和效果是管理活動追求的兩大目標。(效率:是指以盡可能少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產出;效果:是指所從事的工作和活動有助于組織達到其目標。效率是關于做事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結果。)
▲(3)管理在性質上有二重性:①管理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②現代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1) 一方面,管理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時基于生產社會化的協作需要而出現的新型勞動,它有力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因此它具有生產力、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系的自然屬性;另一方面,管理也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組織方式,在一定的生產關系條件下對勞動協作的指揮和監督,必然體現出生產資料占有者的意志,因此它具有同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相聯系的社會屬性。這兩方面的屬性就是管理的二重性,它集中體現了管理的內在本質。
2 )人類的管理活動已逐漸由藝術發展為科學,繼而發展到兩種性質兼而有之的階段。早期的管理活動完全依靠管理者長期積累的個人經驗,反映的是一些零散的思想片段,缺乏系統的科學理論指導,更多的表現為一種藝術。現代管理既能探索和遵循管理活動的客觀規律、研究和運用科學的管理理論和方法,又能根據實踐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通過不斷嘗試進行新的創造,因此現代管理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藝術。
(4)管理的一般特征:①管理最基本的任務是實現有效的社會協作。②管理最基本的形式是組織。③管理最主要的內容是處理人際關系。④管理發展的主要動力是變革與創新。
(5)管理基本職能:①計劃②組織③領導④控制
(6)管理者:是組織中做決策、分配資源、指導別人的行為、監督別人的活動、并對達到目標負有責任的人。(按照所處的層級不同可劃分為基層管理者、中層管理者和高層管理者。)
(7)管理者角色三個主要方面:①人際關系②信息傳遞③決策制定(管理學家:亨利·明茨伯格)
(人際關系三種角色,分別是掛名首腦、領導者和聯絡者;信息傳遞,信息監聽者、傳播者和發言人;決策制定四種角色,扮演著企業家、混亂駕馭者、資源分配者和談判者) (8)管理者三種基本技能:①技術技能(基層管理者↑)②人際技能(所有管理者)③概念技能(高層管理↑) △管理環境:指能夠對管理活動的成效產生
潛在影響的各種因素的綜合。①內部環境
②外部環境:1)具體環境—顧客;供應商;競
爭者;壓力集團 2 )一般環境—經濟與技術;
政治與法律;社會與文化;人口與地理
1.2管理學
△管理學:是系統研究管理活動基本規律和
一般方法的科學,是管理實踐經驗的科學總
結和理論提升。
(9)管理學的性質:①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
交叉學科;②管理學是一門緊貼實踐的應用
性學科;③管理學是一門具有鮮明時代特色
的學科。
(10)管理學的內容:①~~原理②~~職能③
~~技術和方法④~~者⑤~~環節⑥~~效
果⑦~~思想史
管理學研究過程:①確定研究目的②概念化
③選擇研究方法④操作化⑤總體和抽樣⑥收
集資料⑦處理資料⑧分析資料⑨應用管理學
研究方法:①實驗法②調查法③實地研究
法④非介入性研究法⑤評估研究法
▲(11)學習管理學的意義(必要性):①首先,學
習管理學有助于把握現代管理規律,提高人
類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②其次,學習管理
學有助于合理組織生產力的要素,提高生產
力水平,充分發揮生產力在人類文明進步中
的作用。③最后,學習管理學也是個人謀職
和從事社會活動的必要準備。綜上所述,
學習和研究管理學已成為新時代社會進步必
然要求,人們只有從實際出發,認真學習先
進管理理論,通過豐富多彩的管理實踐鍛煉
自己,才能做到與時俱進。(才能在管理理論
的研究過程中真正領略到管理學的樂趣)
★第2章管理理論的發展與演變
2.1 管理理論發展與演變脈絡
2.1.1 管理理論萌芽時期(19世紀中葉至19世
紀末)
工業革命前,歐洲各國長期處在中世紀反對
商業、反對獲取成就、反人道的文化價值準
則的嚴重束縛下,社會與經濟停滯不前。文
藝復興時期,在新教倫理、自由倫理和市場
理論三股力量的驅動下,各國在各方面經歷
了巨大變動,打破了封建主義樊籠,贏來資
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和產業革命的春天。隨著
機器大生產和工廠制度的普遍出現,如何組
建和訓練能干且守紀律的勞動隊伍,如何合
理計劃、組織和控制早期企業的生產活動等
一系列問題越來越突出,巨大的壓力迫使理
論家和實踐家不斷積累和總結經驗,形成早
期管理思想,為科學管理暈倒打下基礎。
早期的管理思想大體上有兩類:一類偏重于
有關管理職能、原則等方面的理論研究(亞
當·斯密《國富論》);另一類則偏重于管理
技術和方法的研究(查爾斯·巴比奇“分享利
潤計劃”;羅伯特·歐文;安德魯·尤爾)。
雖然這一時期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管理實踐
和管理思想已經明確地體現和闡述了管理的
原則,但它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管理思想體
系。
早期管理先驅的辛勤探索為日后管理運動的
蓬勃發展打下了基礎,其歷史貢獻有:1)區分
了管理者與投資者的職能;2)預見到管理的地
位將不斷提高;3)促使人們認識到管理是一門
具有獨立完整體系的科學,值得去探索、研
究、豐富和發展。
2.1.2 古典管理理論時期(19世紀末至20世
紀20年代)
(1)古典管理理論包括:①科學管理理論②
工業心理學③管理過程理論④古典組織
理論
(2)泰勒(美國):科學管理理論代表人物,主要
貢獻使管理走向科學化;被譽為“科學管理
之父”。
(3)法約爾(法國):研究管理的一般原則和方
法;被譽為“一般管理理論之父”和“管理
過程之父”。
(4)韋伯(德國社會學家、政治經濟學、管理學
家):首次系統闡述并提出官僚組織理論,被
譽為“組織理論之父”。
古典管理理論三位先驅:①泰勒②法約爾
③韋伯
孟斯特伯格::工業心理學
福萊特:科學管理學派與人際關系學派及社
會系統學派的銜接(“管理理論之母”、“管理
學先知”)
2.1.3 管理理論發展的過渡時期(20世紀三
四十年代)
(5)人際關系理論:源于喬治·埃爾頓·梅奧
和弗里茨·羅特利斯伯格等人的霍桑實驗(第
一次重點從物到人)
▲(6)社會系統學派:切斯特·巴納德是重視
人對組織重要性的早期倡導者之一,他將組
織看作一個協作的社會系統,強調溝通的必
要性,任務系統能使個人與組織目標聯系起
來,認為溝通渠道應當簡短、直接。巴納德
是第一位將理性制定決策提升為管理核心職
能的管理學家,被人尊稱為“現代管理理論
之父”。
△厄威克和古利克對古典管理論的總結;管
理過程學派大放異彩;勒溫提出群體動力學
2.1.4 現代管理理論形成時期(20世紀50年
代)
(7)激勵理論學派:亞伯拉罕·馬斯洛,他將
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層次性劃分成:①生理
需要②安全需要③感情和歸屬的需要④
地位和受人尊敬的需要⑤自我實現的需要(5
個等級)
(8)雙因素理論:赫茨伯格,他認為存在的兩
類因素:①保健因素②激勵因素
(9)X理論和Y理論:道格拉斯·麥格雷弋,
從人性假設角度出發。
(10)哈羅德·孔茨(管理過程學派):認為管理
職能包括計劃、組織、人事、指揮和控制,
并指出管理人員并非按順序而是同時執行這
五項職能
(11)領導理論學派(社會系統學派):羅伯特·坦
南鮑姆與沃倫·施密特,提出了“領導行為
連續體理論”
△經驗主義學派(德魯克);決策理論學派(赫
伯特·A西蒙);克里斯·阿基里斯“不成熟—
成熟”理論;帕金森定律的提出
2.1.5 現代管理理論的發展時期;1.6現代管
理理論的深入時期;1.7管理理論的多元化時
期;1.8當代管理理論的繁榮時期
2.2 管理理論的主要流派
(12)管理思想史七個學術流派:①科學管理學
派②人際關系學派③管理過程學派④經
驗主義學派⑤戰略管理學派⑥系統管理學
派⑦權變管理學派
(13)科學管理學派以弗雷德里克·W·泰勒為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