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無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醫療健康產業毋庸置疑是“焦點”是“寵兒”。
從數據上看,動脈網發布的《2021年全球醫療健康產業資本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醫療健康產業共發生3591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額創新歷史新高,達1271億美元(約8194億人民幣),同比增長70%;融資事件也增加3052起,同比增長約63%。不僅數量在增長,2021年Q1還創下了約337億美元(2173億人民幣)的單季度融資新高。由此可見,一級市場的資本對于醫療健康賽道的狂熱。
再看市場風向,有關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疫苗、治療藥物等產品研發和上市的報道接連不斷,成為貫穿2021年醫療健康行業發展的主旋律。
展望2022年,中國醫療健康行業的投資風向會發生哪些變化?各細分賽道呈現哪些機會?資本“下注”之時候更看好企業的哪些特質?醫療健康行業留給創業者的機會還有哪些?
鈦媒體App記者通過與業內多位投資人士進行對話,探索2022年醫療賽道的變革與機遇。
盈科資本合伙人、生物醫藥事業部總裁施正政:我們始終堅持一個基本判斷,就是醫療健康是當之無愧的剛需產業,勢必成為下一個十年甚至今后幾十年的投資熱點。
第一,人口老齡化是我們正在經歷的確定的結構性變化,人口老齡化進程將拉動生物醫藥行業巨大的市場需求;第二,中國經過20余年的努力,已經實現了基本醫療保險的普及,覆蓋了全球1/5人口,由此釋放了大量剛性需求;第三,隨著我國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14億人口正從“生存型”醫療健康消費,快速升級為“品質型”消費,人均健康支出有廣闊增長空間,比如與美國2020人均健康支出一萬美元相比,仍然有10幾倍的差距;第四,從退出渠道來看,資本市場注冊制改革,科創板、創業板、港交所18A,再加北交所,為醫藥企業登陸資本市場提供了良好的途徑,并為投資者帶來了順暢的退出機制。雖然醫藥指數最近有所回調,但是拉長維度,最近10年醫藥指數的漲幅接近10倍。
高榕資本合伙人楊昆:首先,從技術角度,近年來醫療創新層出不窮,比如基因、細胞治療、mRNA等等,這些不斷涌現的新技術,受到全球投資人熱捧。
產業層面,集采制度之后,從醫藥到器械,產業的思路發生很大變化。集采也倒逼醫療技術創新,去做全球首創、做同類第一(first-in-class),才能獲得回報。
新冠疫情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加速作用,讓國家、乃至全世界對醫療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新的認知,也提高了全民的健康認識。
經緯創投:后疫情時代,在戰勝疾病、健康和長壽這種剛性需求方面,整個醫療行業開始高度重視從研發到銷售每一環節的突破與效率提升。生物醫藥行業的創新是散發式創新,它難以被巨頭壟斷,而它的上游CRO與下游支付端,則是越大越強。
盈科資本合伙人、生物醫藥事業部總裁施正政:很明顯,近年醫療健康行業的投資風向是緊跟并且放大了國家層面政策的變化。比如集采政策的出臺和常態化,未盈利企業IPO政策的出臺,以及科創版科創屬性評價指引的公布等,都帶來投資熱點的轉變甚至震蕩。特別是,2021年CDE發布《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后對整個醫藥產業和投資理念所帶來的沖擊。這與盈科資本自始至終堅持的“發現和創造臨床價值”的投資宗旨不謀而合。
曾經市場上項目大多一度是“跟隨式”創新,做“me too”產品,比如創新藥主要集中于熱門靶點,同質化嚴重,有些“創新”并不創造真正的臨床價值。而在“《指導原則》后時代”,我們生物醫藥團隊很明顯的發現很少見到“me too”/”me better”的BP了,而最多出現的項目關鍵字是 “同類第一(first in class)”和“同類最優(Best-in-Class) ”。但是我們也要發揮專業特長,謹慎評估,主要是看一個藥物或器械產品能不能解決未滿足的臨床需求而實現臨床價值。嚴格意義上說,“first in class” 是一個產品成功上市后被追認的,而“best in class” 是黑天鵝事件。
另一個投資風向是鼓勵企業“出海”,從對外授權許可(license out)做起,最終產品獲FDA批準上市,雖然在國際化進程上還有不少困難需要克服。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表示,醫療行業和中國過去很多行業的發展模式都是一樣的,先從渠道、模式創新起步,然后逐步往技術含量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逐漸用創新技術去解決問題。最近幾年,整個行業對創新藥和高端醫療器械的關注度越來越高。
從投資領域來看,從投傳統的小分子、大分子藥物轉向投新興生物技術(基因治療、基因編輯、核酸藥物、細胞治療)及新modality(多抗、多肽/抗體/小分子偶聯藥物,protac),與國外認知差在不斷縮小。從投資環節來看,隨著新興技術從高校轉化的頻率加快,投資階段不斷前移,行業在學習美國風投孵化模式,從投頂級工業研發人才轉向投頂級科學家。
高榕資本合伙人楊昆:首先,中國醫療健康投資越來越回到科學的基本面;其次,醫療投資回到行業本身,即需要從科學推進到臨床,再推出真正的商業化產品,貫穿臨床和產業。最后,醫療一直是細分市場,未來一定是在細分領域充分地挖掘能夠占據龍頭地位的企業。
北極光創投合伙人宋高廣:我們在生物醫藥領域是全賽道布局,選擇有產業化前景和商業邏輯成立的先進技術。比如,我們幾年前投的基因治療治療領域,今年已經看到有產品獲批上市,近兩年布局較多的基因治療、新型疫苗、RNAi這些都是具備較好成長性和產業化前景的領域。
盡管醫療健康行業投資火熱,北極光仍然堅持早期科技的投資策略。在我負責的生物醫藥領域同樣是“投早、投高、投差異”。具體而言,首先是前瞻性地預判技術,在大浪到來之前看準賽道;其次,在高門檻的生物醫藥賽道之上,尋找技術壁壘高、產業化前景好的項目;再者,布局創新、差異化競爭力強,而非“me too”型企業。
經緯創投:經緯一直重視大醫療領域的投入和布局,最近幾年更是加速重倉醫療。在大邏輯上,投資的重心是關注技術平臺的突破在各個疾病領域的應用,抓住全球各個技術平臺針對不同疾病在探索期(顛覆性技術的出現)、萌芽期(概念初步驗證)和突破期(初步有同類產品上市)的早期機會。
基于對新型生物技術的理解,經緯在產業鏈的中間創新藥領域,扎下合成生物學、細胞和基因治療、偶聯和降解藥物、下一代靶點(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新冠疫苗等幾個據點,然后圍繞據點橫向擴大,覆蓋更多技術流派,從而形成一個網狀生態。
盈科資本合伙人、生物醫藥事業部總裁施正政:從醫藥創新數量及對全球的貢獻來看,中國醫藥行業的整體水平已經從第三梯隊進入到第二梯隊。但是跑步的速度是參差不齊的,我們更看好那些能盡快進入“并跑”甚至“領跑”位置的細分賽道。
第一,在代差較小的新興技術領域,如合成生物學、細胞和基因治療、ADC、干細胞與再生醫學、AI制藥等,中國具備資金和CXO優勢,有機會通過高效試錯實現彎道超車。
第二,在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疾病領域,如胃癌、食道癌、肝癌等,以及中國發病率較高的“罕見病”,其治療藥物的開發,因為占有豐富的臨床資源,中國有望先實現突破。
第三,是跨界創新,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各類硬科技、與生命科學跨界融合,可能產生新一代的顛覆產品,國內擁有大量優秀工程師、醫藥研發專業人才,在涉及多學科的跨界創新領域我們可能會有新突破。
高榕資本合伙人楊昆:我們看到,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命科學領域的突破,共同構成了醫療創新的源泉。我們看好這些技術的匯集點,所誕生的創新驅動的醫療科技企業。
AI+醫療領域,除AI醫療影像,未來,AI制藥領域的早期發現、蛋白質結構預測、手術機器人、AI與智能醫療設備的結合等方面,相信仍會有諸多單點突破。
制造+醫療方面,看好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與醫療的結合。例如,器械和IVD方面,本身與制造就是天然的結合;新藥研發方面,智能制造技術的應用,將帶領新藥的生產制造過程走向智能化、無人化,新材料也將對藥品遞送、制劑起到推動作用;機器人應用于醫療,除了手術機器人等臨床方向,也會在上游生產、下游醫療服務等方面有廣泛空間。
北極光創投合伙人宋高廣:2021年天使輪、A輪估值等同于以往B輪的估值,不到兩年的時間里賽道早期輪次平均估值翻了3~4倍。醫療健康項目的估值不斷攀高,而業務進展卻并未呈現相同的變化趨勢。資本的大舉涌入無疑是把“雙刃劍”——一方面為創業、創新提供了空間,同時也加速著生物醫藥產業化進程;另一方面,則是資本相爭下行業的非理性繁榮,或埋下藥企陣亡潮的隱患。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短期是過熱的,在過去一兩年里,疫情推高了醫療領域的整體估值。這主要是因為行業熱度較高,競爭激烈迫使回報率降低導致的。
高榕資本合伙人楊昆:對于估值問題,縱觀醫療科技的發展,在投資的帶動下,一定程度會加速技術和產業的發展,例如測序、蛋白等賽道,盡管有個別公司沒有發展起來,但整體賽道有了長足的進步。
但對于一家公司來說,高估值可能是陷阱,核心考驗企業能否解決真實存在的問題。平臺型技術,就需要做整合、合作、服務、轉化,體現階段性價值;治療型技術,就需要推進臨床,用臨床數據在資本市場實現自己的價值。
北極光創投合伙人宋高廣:北極光投資醫療健康行業已經超過十年,以我本人長期專注的生物醫藥領域為例,生物醫藥的本質是治病救人,因此北極光更看重團隊的產業化落地能力和安全性已得到初步驗證的先進技術。
經緯創投:第一,在合成生物學領域,我們持續看好通過高效改造細胞通路,在新藥研發、細胞工程和高端生物制造領域廣闊的應用前景。我們很早就堅決投入到合成生物學中,累計投資了超10家初創公司,包括恩和生物(Bota Bio),呈源生物(RootPath)、Senti Bio、啟函生物、周子未來、元育生物等等。
第二,經緯非常重視全球領先的突破性技術。例如異體通用型CAR-T細胞治療公司優賽諾生物,其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IIT)數據應該是全球范圍內最領先的數據之一。以及3D打印藥物公司三迭紀,全球僅有4個進入進入或完成注冊申報的3D打印藥物,而三迭紀一家公司就占了75%。
第三經緯非常重視國產替代機會。在器械、診斷方面,經緯除了收獲了沛嘉醫療和科美診斷外,同時在手術機器人、心血管疾病的光學診斷、內窺鏡等領域持續投入,這些領域都有潛在的國產替代機會。
盈科資本合伙人、生物醫藥事業部總裁施正政:一般說來,投資人對醫療健康項目團隊的要求非常高,既要有專業能力、又要有遠見卓識、人格魅力和高超企業管理水平。但是主要通過他們的業績來判斷,有時候觀察半年到一年,就能看出團隊推進項目的速度,效率和風格了。團隊也在鍛煉中進步,有時一年后再溝通,會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精神面貌和自信的團隊。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你是否擁有別人不具備的、積累了很多年的核心技術,這是第一位的。其次就是關注技術到底解決了什么樣的問題,解決的問題越大、越痛,價值就越高,未來的市場就越大。第三個,我們希望團隊要有創業精神,要具備成長為一個硬科技企業家的潛力。
高榕資本合伙人楊昆:首先,創始人必須在技術或者在產業有一個非常深的立足點。要么技術特別領先,要么產業有很深的號召力、很深的背景,才能聚到錢、聚到人,這是根本性的出發點。
第二,對團隊的考察。看團隊構成,背后是企業長期戰略的體現,比如AI制藥企業是把錢砸在臨床、還是砸在算法上,背后體現的是公司長期發展的目標。
第三,醫療是長周期的事業,我們越來越強調公司在商業行為上的合規性。
盈科資本合伙人、生物醫藥事業部總裁施正政:前面已經提到,中國醫療健康行業的整體水平已經進入到第二梯隊了。但是要躋身全球第一梯隊,需要夯實行業發展的幾個關鍵因素:如基礎科學強盛、資金充沛、人才豐富、監管體系現代化、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完善、商業醫保普及,以及產業鏈的規模化等等。
目前我們的人才、監管、資金等方面條件相對成熟,但基礎學科體系建設仍待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尚有較大探索空間,商業醫保的普及程度也有待進一步提升。我們非常有信心,只要堅持以創新為驅動,以國際市場為目標,打造世界一流的管理團隊,在10年內中國生物醫藥產業肯定能孕育出全球TOP20的國際化的企業,并且首發上市新藥對全球的貢獻率會達到10%。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我們國家整體起步是比西方晚的,現在還處于追趕階段。雖然這些年來差距在不斷縮小,但依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首先科研實力和國外仍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們還是以跟隨式研發為主,接下來要繼續加大投入,培育出更多創新企業和技術。其次是國外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高,高校內部重視成果轉化且體系成熟,政府基金大力扶持,風投機構早期介入進行孵化且長期持有,nasdaq和big pharma并購交易頻發也能帶來較高流動性。第三是國內外醫療支付體系不一樣。國外商保支付體系完善,醫保壓力較小,對高價新藥容忍度高,降低了商業風險。而國內主要為醫保支付,人口眾多導致醫保基金壓力巨大,對藥價非常敏感,藥物上市后商業方面風險較大。
高榕資本合伙人楊昆:我們長期看好國內醫療健康行業的發展。需求端,全社會對醫療的強勁需求。一方面,中國正步入老齡化社會;此外,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壽命預期的增加,帶動對創新醫療手段、高品質藥品和器械以及優質醫療服務的需求增長。
從供給的角度來看,未來十年,仍是醫療創新持續加速的十年,新的技術不斷涌現。包括從人才維度,今天也有越來越多從事計算機、材料、器械等領域的跨界專家進入醫療領域,前沿技術在一個新領域應用的時候,往往能產生巨大的能量。
醫療賽道擁有長長的雪坡,長期一定會出現價值回歸。無論從企業還是從投資人的角度,未來的前景是非常好的,短期泡沫、波動不影響長期趨勢。
盈科資本合伙人、生物醫藥事業部總裁施正政:我們不主張單純用前一年的投資熱點推衍新的一年的投資熱點和創業機會,因為市場是瞬息萬變,振蕩起伏的。我們提倡前瞻性地布局,根據2030年代人類健康的剛需,倒推現在需要布局的疾病領域或賽道。比如看到那個時候人口老齡化非常嚴重,提倡現在布局"衰老和退行性疾病"領域。其它類推,包括超級細菌/病毒感染,代謝病和肥胖,精神與神經系統疾病,以及難治性腫瘤的治愈等等。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整體的生物技術在走向微型化,從過去的器官層面,向現在的細胞層面演進,走向了精準醫療。同時,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提速使更多新興技術進入資本市場,可能會催生新的投資機會。其他科技方向如AI、數字化和醫療的結合,合成生物學興起,新興生物技術下游發展,以及中美關系變化帶來的上游供應鏈發展,可能會帶來更多的投資和創業機會。
聯想創投董事總經理 梁穎:相對于其他行業,國內醫療健康其實發展一直是跟歐美發達國家是有比較大的差距。過往兩年,一些新技術帶來了新機遇,所以在某一些賽道里面,比如AI+醫療、生命科學跟合成生物學,大家起點差不多,中國在逐步接近,或者有彎道超越國外的機會。但在一些比較偏傳統的高端醫療器械,高質耗材等方面,其實中國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我們看到新投資方向跟機會,一個是基因編輯、細胞治療、合成生物學,尤其合成生物學,我們認為它是一種創造新物種的大機會,未來有更多的投資跟創業機會。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 | 郭虹妘,編輯 | 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