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0 廣東
國藥天江第五屆慢性病管理學習班--唐振林老師主講內容整理
唐振林
畢業于湖南中醫藥大學,中醫家傳第四代,幼承家學,十五歲至今,多年致力于經典與各家學說的研習。曾任醫院副院長,靈活運用經方及時方等,擅于中醫內、婦、兒科常見病、慢性病、疑難病及腫瘤等。
月經病
* 月經病是指女性月經的期(周期、經期)、量、色、質異常和伴隨月經周期所出現的一些全身癥狀為特征的一類疾病。
* 臨床常見如月經不調、閉經、痛經、崩漏、月經伴隨諸證、絕經前后諸證等。
* 出現輕微的乳房發脹、食欲欠佳,小腹脹滿及情緒波動等,月經過后自然消失,此屬正常生理反應,無須治療。
* 此外,月經初潮時一般周期不大穩定,或可停閉二至三月,短期內恢復正常,若無特殊不適,亦無須治療。
* 月經病的發生,多由于外感六淫,七情所傷,或先天稟賦不足,房勞多產,勞逸失度,飲食不節,跌撲損傷等因,使機體正氣不足,氣血失調,沖任受損而致。
* 月經病的治療應根據辯證施治原則,著重調經以治本。
* 由于腎主月經,為本之所在,故臨證施治時,應顧本治腎,同時根據寒熱虛實不同,分別施以溫清消補等法,還應分清輕重緩急,如血崩者,以止血為先,痛經劇烈者,以止痛為先。
一、出血性月經病證
* 出血性月經病證,是指與月經有關的出血性疾病。
* 就西醫婦科而言,主要是功能性子宮出血以及有關的出血病證。
* 功能性子宮出血,可分為無排卵性子宮功能性出血,以及有排卵性子宮功能性出血。
* 無排卵性子宮出血,即中醫婦科學中的崩漏。
* 雖然古代醫學著作中所論之崩漏,并不完全指功能性子宮出血,有的將崩漏列入婦科雜病門,或者與帶下合并在一處,另立一門,脫離月經或調經門,可見崩漏包括器質性疾病在內。
1】崩漏
辨證論治:
1、陰虛血熱夾瘀證:
*癥狀:月經先期,經血量多、色紫黑,白帶量多,經來腹痛如刺,量少色紫有血塊,排出則痛減,舌質紅,脈細數。
* 治法:滋陰清熱,化瘀止血。
* 方藥:固經丸(《仁術便覽》明*張潔)合加味失笑散(《實用婦科方劑學》夏桂成主編)
* 黃芩、龜甲、白芍、椿皮、黃柏、香附、生地、炒白術,蒲黃、五靈脂、延胡索、丹皮、桃仁、烏藥。
2、腎陰虛夾熱證:
* 癥狀:崩漏量多,色鮮紅,每日到黃昏更多,有時顴赤,身體瘦弱,皮膚干枯,頭眩耳鳴或耳聾,或午后潮熱,心悸心煩,夜寐不安,腰膝酸軟,足跟痛,夜有夢交,或兼白淫,大便干燥,小溲黃澀,舌質紅有裂紋,舌苔花剝,脈虛數,尺脈虛大。
* 治法:滋陰清熱,涼血止血。
* 方藥:清熱固經湯(《簡明中醫婦科學》南京中醫學院婦科教研組編)
* 龜甲、牡蠣、阿膠、生地、地骨皮、山梔、黃芩、地榆炭、陳棕炭、藕節炭、生甘草。
3、瘀血阻滯證:
* 癥狀:經來腹痛如刺,量少色紫有血塊,排出則痛減,舌質紅,脈沉弦有力或細澀。
* 治法:助陽化瘀。
* 方藥:膠艾四物湯(《萬病回春》明*龔庭賢)
* 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阿膠、黃芩、白術、砂仁、香附、艾葉炭。
4、血虛火旺證:
* 癥狀:經血非時而下,或崩漏日久不愈,或量多如注,或量少淋漓,有血塊,舌質淡紅或苔白,脈細弦澀。
* 治法:
5、肝郁血虛,內有郁熱證:
* 癥狀:經行先期,經量時多時少,色紅或紫,或有瘀塊,乳房及小腹脹痛,煩躁易怒等,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
* 治法:清肝解郁,化瘀止血。
* 方藥:丹梔逍遙散(《太平和劑局方》宋*陳師文)合加味失笑散(《實用婦科方劑學》夏桂成主編)
* 牡丹皮、山梔、柴胡、當歸、茯苓、白術、甘草、白芍、炮姜、薄荷,蒲黃炭、五靈脂、延胡索、桃仁、烏藥、香附。
6、心脾兩虛證:
* 癥狀: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心悸,大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
* 治法:健脾寧心,益氣化瘀。
* 方藥:歸脾湯(《濟生方》宋*嚴用和)合加味失笑散(《實用婦科方劑學》夏桂成主編)
* 人參、炒白術、當歸、茯神、黃芪、遠志、龍眼肉、炒棗仁、川木香、炙甘草、炮姜、大棗,蒲黃炭、延胡索、桃仁、烏藥、香附。
7、濕熱夾瘀證:
* 癥狀:經血量多,呈陣發性出血,或則淋漓不凈,質粘稠,有臭穢,納差神疲,苔黃,脈細弦數。
* 治法:清熱利濕,化瘀止血。
* 方藥:四草湯(驗方)合加味失笑散(《實用婦科方劑學》夏桂成主編)
* 馬鞭草、鹿含草、茜草、益母草,蒲黃炭、五靈脂、延胡索、桃仁、烏藥、香附。
2】月經先期
辨證論治
1、陰虛陽熱證:
* 癥狀:經期提前,量多,色紫紅,質稠,可伴有心胸煩悶,渴喜冷飲,大便燥結,小便短赤,面色紅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 治法:滋陰清熱,涼血調經。
* 方藥:清經散(《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合二至丸(《醫方集解》清*汪昂)
* 牡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茯苓、黃柏,女貞子、旱蓮草。
2、肝經郁熱證:
* 癥狀:經行先期,經量時多時少,色紅或紫,或有瘀塊,乳房及小腹脹痛,煩躁易怒等,苔黃,脈弦數。
3、血熱實證:
* 癥狀:月經先期,經來量多、色紫黑者,舌紅,苔黃,脈弦滑。
* 治法:涼血清熱,瀉火調經。
* 方藥:芩連四物湯(《竹林女科》清*葉桂)
* 黃芩、黃連、當歸、白芍、生地、川芎、知母、黃柏。
4、血瘀證:
* 癥狀:經期提前,量多或少,經色紫紅,質稠有塊,經前乳房、胸脅、少腹脹痛,煩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脈弦澀。
* 治法:活血化瘀。
* 方藥:桃紅四物湯(《醫宗金鑒》清*吳謙)
* 桃仁、紅花、熟地、當歸、紅花、白芍、赤芍、川芎。
5、氣虛型:
* 癥狀: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盡,舌淡,苔白,脈細。
* 治法:益氣健脾。
* 方藥:歸脾湯(《濟生方》宋*嚴用和)
* 人參、炒白術、當歸、茯神、黃芪、遠志、龍眼肉、炒棗仁、川木香、炙甘草、炮姜、大棗。
3】月經量多
辨證論治:
1、血瘀證:
* 癥狀:經來量多,經來腹痛如刺,量少色紫有塊,排出則痛減,舌質紅,脈沉弦有力。
* 治法:活血化瘀,固經止血。
* 方藥:加味失笑散(《實用婦科方劑學》夏桂成主編)
* 蒲黃、蒲黃炭、五靈脂、延胡索、牡丹皮、桃仁、烏藥、香附。
2、瘀熱證:
* 癥狀:經來量多,色紅或紫,或有瘀塊,乳房及小腹脹痛,煩躁易怒等,舌質紅,苔黃膩,有瘀斑,脈弦數。
* 治法:清熱涼血,化瘀止血。
* 方藥:丹梔逍遙散(《太平和劑局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編)
* 柴胡、當歸、茯苓、炒白術、甘草、牡丹皮、山梔、白芍、赤芍、薄荷。
3、氣虛或兼血瘀證:
* 癥狀:經來量多,色紅或紫,或有瘀塊,量多色淡,舌淡,苔白,脈細。
* 治法:補氣健脾,化瘀止血。
* 方藥:補氣固經丸(《婦科玉尺》清*沈金鰲)合加味失笑散(《實用婦科方劑學》夏桂成主編)
* 人參、茯苓、白術、炙甘草、黃芪、砂仁,蒲黃、延胡索、牡丹皮、桃仁、烏藥、香附。
4】經期延長
辨證論治:
1、瘀熱證:
* 癥狀:月經先期,或后期,色紅或紫,或有瘀塊,乳房及小腹脹痛,煩躁易怒等,舌質紅,苔黃膩,有瘀斑,脈弦數。
* 治法:清熱涼血,化瘀止血。
* 方藥:丹梔逍遙散(《太平和劑局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編)合加味失笑散(《實用婦科方劑學》夏桂成主編)
* 牡丹皮、山梔、柴胡、當歸、茯苓、白術、甘草、白芍,蒲黃、五靈脂、延胡索、桃仁、烏藥、香附。
2、腎虛證:
* 癥狀:月經延長,頭眩耳鳴或耳聾,咽喉干燥或干痛,牙齒動搖或牙齦痛,或午后潮熱,或骨熱酸痛,心悸心煩,夜寐不安,腰膝酸軟,足跟痛,大便干燥,舌質紅,脈細弦。
* 治法:養血補腎。
* 方藥:歸芍地黃湯(《癥因脈治》明*秦景明)合蓯蓉菟絲子丸(《濟陰綱目》明*武之望)
* 當歸、白芍、生地、牡丹皮、茯苓、山藥、山茱萸、澤瀉,肉蓯蓉、菟絲子、覆盆子、蛇床子、川芎、煅牡蠣、烏賊骨、五味子、防風、黃芩、艾葉。
3、脾腎氣虛證:
* 癥狀:月經延長,腰膝酸軟,神疲乏力,大便溏,舌質淡紅,苔白膩,脈細弱。
* 治法:健脾補腎,益氣固經。
* 方藥:健固湯(《辯證錄》清*陳士鐸)
* 人參、茯苓、炒白術、巴戟、薏苡仁。
5】經后期出血
辨證論治:
1、陰虛證:
* 癥狀:經間斷出血,頭眩耳鳴或耳聾,心悸心煩,夜寐不安,腰膝酸軟,大便干燥,舌質紅,脈細數。
* 治法:滋陰清熱,收斂止血。
* 方藥:二至丸(《醫方集解》清*汪昂)合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宋*錢乙)
* 女貞子、旱蓮草,生地、牡丹皮、茯苓、山藥、山茱萸、澤瀉。
2、脾弱氣虛:
* 癥狀:經后期出血,腰膝酸軟,神疲乏力,大便溏,舌質淡紅,苔白膩,脈細弱。
* 治法:健脾益氣,固沖止血。
* 方藥:歸脾湯(《濟生方》宋*嚴用和)
* 人參、炒白術、當歸、茯神、黃芪、遠志、龍眼肉、炒棗仁、川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棗。
3、濕熱蘊結證:
* 癥狀:經后期出血,淋漓不盡,神疲乏力,帶下,大便粘滯,舌紅,苔黃膩,脈細滑數。
* 治法:清熱利濕,滋腎固宮。
* 方藥:固經丸(《丹溪心法》元*朱震亨)合四妙丸(《成方便讀》清*張秉成)
* 黃芩、白芍、龜甲、黃柏、椿皮、香附,蒼術、牛膝、黃柏、薏苡仁。
二、閉經類月經病證
* 所謂閉止性月經病證,是指月經周期延后,不易來潮,甚則超過半年以上仍不能來潮的一類疾病。
* 本章所概括的這類疾病有:閉經,即整個繼發性閉經,其次有卵巢早衰證、月經后期、月經量少等病證。至于服用避孕藥引起的少數閉經、人工流產術后并發閉經,將在有關章節中加以論述。
* 閉經是許多婦科疾病所共有的一種癥狀,它可以由全身或局部的多種原因引起。婦女年滿18歲月經尚未來潮稱為原發性閉經,約占閉經總數的5%,多為先天發育異常,一般非藥物所能治,故不予討論。
* 月經來潮但繼之又閉經6個月經周期,稱為繼發性閉經,約占95%。關于閉經時間,以往以停經在3個月經周期以上者,稱為閉經,而今以停經在6個月經周期以上者,始能成為閉經,目的在于求得統一,以有利于區分月經稀發,而且亦表示閉經病證的嚴重性。
* 閉經病證,古人早有記載,如最早的《素問陰陽別論》所稱的“女子不月”、“月事不來”、“血枯”等,《金匱要略》所稱的“經水斷絕”、《諸病源候論》的“月水不通”等。到了唐代《備急千金要方》始指出“婦人經閉不行”,清代《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明確指出“癆疾閉經”。
* 隨著中西醫學的互相滲透,各取所長的醫療研究的開展,閉經的內容也日益深化,現就我們臨床所及,茲將閉經類有關病證介紹。
1】閉經
辨證論治:
1、腎氣不足證:
* 癥狀:年逾18周歲,尚未行經,或由月經后期量少逐漸發展至閉經舌淡紅、苔白,脈沉弱或細澀。
* 治法:補腎益氣,調養子宮。
* 方藥:加減蓯蓉菟絲子丸。(《中醫婦科臨床手冊》戴德貢主編)
* 肉蓯蓉、菟絲子、覆盆子、枸杞子、桑寄生,熟地、當歸、艾葉炭。
2、肝腎虧虛證:
* 癥狀:或由月經后期量少逐漸發展至閉經。體質虛弱,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淡紅、苔少,脈沉弱或細澀。
* 治法:滋腎養肝,益精補血。
* 方藥:歸腎丸(《景岳全書》明*張景岳)
* 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當歸、枸杞子、杜仲、菟絲子、香附、懷牛膝。
3、氣血虛弱證:
* 癥狀:月經逐漸后延、量少、色淡質薄,繼而停閉不行,或頭昏眼花,或心悸氣短,神疲乏力,或食欲不振,羸瘦萎黃,毛發不澤且易脫落,舌淡苔少或薄白,脈沉緩或虛數。
* 治法:補氣養血,兼以調經。
* 方藥:人參養榮丸(《三陰極一病證方論》宋*陳言)合澤蘭湯(《醫宗金鑒》清*吳謙)
* 黨參、黃芪、炒白術、茯苓、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阿膠、川木香、赤芍、陳皮、酸棗仁,澤蘭、甘草、生姜、大棗。
4、陰虛血燥證:
* 癥狀:經血由量少而漸至停閉,伴五心煩熱、兩顴潮紅,盜汗,或骨蒸潮熱,或咳嗽咯血,舌紅苔少,脈細數。
* 治法:養陰清熱,佐以調經。
* 方藥:加減一陰煎(《景岳全書》明*張景岳)
* 生地、熟地、白芍、麥冬、知母、地骨皮、炙甘草、黃柏、丹參、鱉甲。
5、津傷熱涸證:
* 癥狀:陰虛胃熱所引起的月經稀發后錯或血涸經閉,舌紅少津,脈細滑數。
* 治法:清熱養陰,活血通經。
* 方藥:瓜石湯(《劉奉五婦科經驗集》)
* 瓜蔞、石斛、玄參、麥冬、生地、瞿麥、車前子、益母草、馬尾連、牛膝。
6、肝郁氣滯證:
* 癥狀:胸脅脹痛,煩躁易怒,善太息,精神抑郁,舌質暗紅,舌苔薄白,脈弦細。
* 治法:疏肝理氣,兼調月經。
* 方藥:逍遙散(《太平合劑局方》宋代太平惠民合劑局編)合澤蘭葉湯(《雞峰普濟方》宋*張銳 北宋*孫兆)
* 柴胡、當歸、白術、茯苓、甘草、芍藥、薄荷、澤蘭葉。
7、寒凝血瘀證:
* 癥狀:月經停閉數月,小腹冷痛拒按,得熱則痛緩,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紫暗,苔白,脈沉緊。
*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化瘀。
* 方藥:溫經湯(《婦人良方大全》宋*陳自明)
* 吳茱萸、當歸、白芍、川芎、人參、桂枝、阿膠、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麥冬。
8、痰濕阻滯證:
* 癥狀:經血數月不行,形體肥胖,胸脅滿悶,嘔惡多痰,頭暈心悸,或帶下量多色白,苔白膩,脈滑。
* 治法:燥濕化痰,活血通經。
* 方藥:蒼附導痰丸(《女科診治秘方》清*葉天士)
* 蒼術、香附、半夏、茯苓、陳皮、甘草、枳殼、南星、當歸、牛膝、川芎。
2】卵巢早衰
辨證論治:
1、陰虛火旺證:
* 癥狀:繼發閉經,或月經后期,量少,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或足跟痛,手足心熱,甚則潮熱盜汗,心煩少寐,顴紅唇赤,舌紅,苔少或無苔,脈細數。
* 治法:滋陰補腎,寧心安神。
* 方藥:二甲地黃湯(《溫病條辨》清*吳瑭)合柏子仁丸(《景岳全書》明*張景岳)
* 龜板、鱉甲、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牡丹皮,柏子仁、牛膝、卷柏、澤蘭葉、續斷。
2、陽虛證:
* 癥狀:繼發性閉經,頭暈耳鳴,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夜尿多,大便溏薄,面色晦暗,或目眶黯黑,舌淡,苔白,脈沉弱。
* 治法:滋陰助陽,健脾寧心。
* 方藥:補天五子種玉丹(《產科心法》清*汪喆)
* 生地、酒萸肉、山藥、牡丹皮、茯苓、澤瀉、當歸、牛膝、杜仲、續斷、枸杞子、五味子、女貞子、車前子、覆盆子、紫河車。
3、肝腎陰虛證:
* 癥狀:閉經,心情抑郁,小腹急痛,不得小便,肝火郁于胃中,倦怠嗜臥,飲食不思,口渴咽燥;小便自遺,頻數無度;傷寒后,熱已退而見口渴者,舌淡紅,脈細弦。
* 治法:滋陰養血,解郁寧神。
* 方藥:滋腎生肝飲(《校注婦人良方》明*薛己)
* 熟地、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五味子、柴胡、白術、當歸、甘草。
3】月經后期
辨證論治:
1、陰血虛證:
* 癥狀:經期錯后,量少,色淡質稀,小腹空痛,頭暈心悸,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 治法:滋陰養血。
* 方藥:小營煎(《景岳全書》明*張景岳)
* 當歸、熟地、白芍、山藥、枸杞、炙甘草。
2、陽虛血寒證:
* 癥狀:經期錯后,量少,色淡質稀,小腹隱痛,喜熱喜按,腰酸無力,小便清長,面色恍白,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 治法:健脾溫腎。
* 方藥:艾附暖宮丸(《仁齋直指方論》宋*楊士瀛)
* 艾葉、香附、吳茱萸、肉桂、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黃芪、續斷。
3、氣滯血瘀:
* 癥狀:經期錯后,量少,經色黯紅或有血塊,小腹脹痛,精神抑郁,胸悶不舒,舌相正常,脈弦澀。
* 治法:養血補腎,理氣化瘀。
* 方藥:七制香附丸(《醫學入門》明*李梃)
* 香附、生地、白芍、當歸、熟地、川芎、艾葉炭、白術、益母草、甘草、酒萸肉、炒棗仁、茯苓、阿膠、天冬、砂仁、人參、黃芩、延胡索。
4、痰濕蘊結證:
* 癥狀:經期錯后,量少,色淡,質粘,頭暈體胖,心悸氣短,脘悶惡心,帶下量多,舌淡胖,苔白膩,脈滑。
* 治法:補腎助陽,燥濕化痰。
* 方藥:蒼附導痰丸(《女科診治秘書》清*葉天士)合人參鹿茸丸(《圣濟總錄篡要》宋政和中奉敕編)
*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枳殼、香附、蒼術、南星、當歸、牛膝、川芎。
4】月經量少
辨證論治:
1、陰血虛證:
* 癥狀:量少,色淡質稀,小腹空痛,頭暈心悸,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 治法:滋陰養血。
* 方藥:小營煎(《景岳全書》明*張景岳)
* 當歸、熟地、白芍、山藥、枸杞、炙甘草。
2、肝郁氣滯證:
* 癥狀:經來量少,不日即凈,或點滴即止,經色淡紅,質稀,情緒不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皮膚不潤,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調經。
* 方藥:八物湯(《女科準繩》明*王肯堂)
* 人參、茯苓、炒白術、炙甘草、川芎、當歸、白芍、熟地。
3、血瘀內留證:
* 癥狀:經行澀少,色紫黑有塊,小腹刺痛拒按,血塊下后痛減,或胸脅脹痛,舌紫暗,或有瘀斑紫點,脈澀有力。
*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調經。
* 方藥: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清*王清任)
* 桃仁、紅花、當歸、生地、川芎、赤芍、枳殼、柴胡、甘草、牛膝、桔梗。
4、
* 治法:補腎助陽,燥濕化痰。
* 方藥:蒼附導痰丸(《女科診治秘方》清*葉天士)
* 半夏、茯苓、陳皮、甘草、枳殼、香附、蒼術、南星、當歸、牛膝、川芎。
三、疼痛性月經
*凡與月經有關的疼痛病證,即行經期,或行經前后期,或經間期所發生的周期性疼痛病證,均稱為疼痛性月經病癥。不論疼痛發生在腹部、胸乳、頭、身等部,均與月經周期有關,因其有獨特的病理變化故不同于一般的疼痛病證。
*臨床常見有:原發性痛經,又稱功能性痛經,其中經間期腹痛,有少數與行經期腹痛有關,甚則相互交替,頭痛,身痛必須與月經有關,呈周期性發作,才能列入本章之內。
* 本類病證的病機,主要表現在與經血有關的疼痛。前人認為,疼痛的發生,在于氣血不和,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或者營血不足,絡脈失養,血虛氣滯,或者肝經郁火,經絡受灼,或者風寒濕,損傷經絡,均致疼痛。
* 但《素問舉痛論》指出疼痛與脈絡絀急,脈絡縮踡有關,而脈絡的絀急與縮踡,是一種經絡肌肉痙攣狀收縮,《金匱要略》有芍藥甘草湯,用來治療疼痛,有緩解痙攣的作用,但有時尚難完全控制疼痛,因為氣血失和,脈絡絀急、縮踡,是與心肝兩臟有關。
* 《內經》云“諸痛瘡瘍,皆屬于心”,《金匱要略》亦云,疼痛者,脈弦,即疼痛與肝有關。心者,君主之官,主血脈,藏神明;肝者,將軍之官,藏血而主血海,有著調節精神情志的作用。脈絡絀急、縮踡之所以作痛,是由心肝所主宰,所以調達氣血,緩解痙攣,重在穩定心肝,才能較好地控制疼痛,但此類疼痛,有著周期性發作的特點。
* 張景岳曾經說過:“凡婦人經行作痛,夾虛多,全實者少”。可見疼痛性月經病,也屬于本虛標實的病證。疼痛發作時,按急則治標的原則,先從實治,結合穩定心肝,或重在心肝論治,平時期,按緩則治本,從補腎調陰陽治,只有這樣,才能鞏固治療效果,防止疼痛發作。
* 在診治疼痛性月經病過程中,除子宮內膜異位外,一般均需排除器質性疾病,如炎癥、腫瘤,特別是惡性腫瘤所引起的周期性疼痛病證,以及感受風寒,或忿怒憂郁所致偶然性一次經行腹痛。并注意經期疼痛時的護理和平時期的預防,也是控制疼痛,鞏固療效的重要措施。
1】原發性痛經
辨證論治:
1、腎虛證:
* 癥狀:經期或經后小腹隱隱作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頭暈耳鳴,腰酸腿軟,小便清長,面色晦暗,舌淡,苔薄,脈沉細。
* 痛經發作:艾附暖宮丸(《仁齋直指》宋*楊士瀛)
* 艾葉、香附、吳茱萸、肉桂、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黃芪、續斷。
* 月經干凈后:補腎育宮湯(經驗方)
* 當歸、白芍、山藥、熟地、續斷、菟絲子、紫河車、茺蔚子、川芎、肉蓯蓉、柏子仁。
2、氣血虛弱證:
* 癥狀:經期或經后小腹隱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神疲乏力,頭暈心悸,失眠多夢,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弱。
* 治法:益氣健脾,養血緩急止痛。
* 方藥:八珍湯(《正體類要》明*薛己)
* 人參、茯苓、白術、炙甘草、川芎、當歸、白芍、熟地。
3、寒濕證:
* 癥狀: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局拒按,得熱則痛減,經血量少,色暗有塊,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脈沉緊。
*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 方藥: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清*王清任)
* 小茴香、炮干姜、延胡索、沒藥、當歸、川芎、官桂、赤芍、蒲黃、五靈脂。
4、氣滯血瘀:
* 癥狀: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胸脅、乳房脹痛,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減,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澀有力。
氣滯證:加味烏藥湯(《證治準繩》明*王肯堂)
* 烏藥、砂仁、川木香、延胡索、香附、甘草、檳郎。
血瘀證: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清*王清任)
*靈脂、當歸、川芎、桃仁、牡丹皮、赤芍、烏藥、玄胡索、甘草、香附、紅花、枳殼。
2】經間期腹痛
辨證論治:
1、腎虛證:
* 癥狀:經間期小腹冷痛,喜溫喜按,形寒肢冷,倦怠無力,面色恍白,舌淡,苔白,脈細滑。
* 治法:補腎養血,活絡止痛。
* 方藥:(經驗方)
* 當歸、白芍、山藥、熟地、牡丹皮、茯苓、澤瀉、續斷、菟絲子、五靈脂、山楂、鹿角。
2、血瘀證:
* 癥狀:經間期腹痛拒按,胸脅、乳房脹痛,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減,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澀有力。
* 治法:化瘀止痛。
* 方藥: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清*王清任)
* 靈脂、當歸、川芎、桃仁、牡丹皮、赤芍、玄胡索、甘草、香附、紅花、枳殼。
3、濕熱證:
* 癥狀:經間期兩少腹痛,帶下黃臭,大便偏溏,舌苔黃,根部尤甚,脈濡數。
* 治法:清熱利濕,和絡止痛。
* 方藥:紅藤敗醬散(陜西中醫)
* 當歸、白芍、紅藤、敗醬草、苡米、蒼術、茯苓、澤瀉、山楂、續斷、木香。
3】經行頭痛
辨證論治:
1、肝火證:
* 癥狀:經前、經期加重或經后頭痛緩解,或癲頂痛,頭暈目眩,口苦咽干,煩躁易怒,經量少,色鮮紅,舌紅,苔少,脈弦數。
* 治法:疏肝解郁,清熱瀉火。
* 方藥:丹梔逍遙散(《太平合劑局方》宋代太平惠民合劑局編)
* 牡丹皮、炒梔子、當歸、白芍、柴胡、茯苓、薄荷、炮姜。
2、血瘀證:
* 癥狀:經前或經期頭痛,小腹疼痛拒按,胸悶不舒,經色紫黯有塊,舌紫黯,邊尖有瘀點,脈沉弦或澀而有力。
* 治法:滋陰養血,寧心調肝。
* 方藥:杞菊地黃丸(《醫級》清*董西園)
* 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茱萸、山藥、牡丹皮、茯苓、澤瀉。
3、
4、痰濕證:
* 癥狀:經前或經期頭痛,頭暈目眩,形體肥胖,胸悶泛惡,平日帶多粘稠,月經量少色淡,面色恍白,舌淡胖,苔白膩,脈滑。
* 治法:燥濕化痰,和絡止痛。
* 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醫學心悟》清*程國彭)
* 半夏、白術、天麻、茯苓、橘紅、甘草、生姜、大棗。
4】行經乳房脹痛
辨證論治
1、肝郁氣滯證:
* 癥狀:經前乳房脹痛或乳頭癢痛,痛甚不可觸衣,疼痛拒按,經行小腹脹痛,胸脅脹痛,煩躁易怒,經行不暢,色黯紅,舌紅,苔薄,脈弦。
*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止痛。
* 方藥:柴胡疏干散(《景岳全書》明*張景岳)
* 柴胡、枳殼、白芍、炙甘草、川芎、香附、陳皮。
2、瘀血阻絡:
* 癥狀:經前乳房脹痛,乳中結塊,疼痛拒按,月經先期,量多,色紅,質稠,有血塊,舌暗,苔白,脈弦澀。
*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行滯。
* 方藥:橘核丸(《濟生方》宋*嚴用和)
* 橘核、海藻、昆布、海帶、川楝子、桃仁、厚樸、木通、枳實、延胡索、桂枝。
3、肝郁脾虛:
* 癥狀:經前乳房脹痛,乳中結塊,疼痛拒按,月經先期,量多,色紅,質稠,有血塊,大便稀薄,舌暗,苔白,脈弦澀。
* 治法:理氣行滯,健脾消脹。
* 方藥:逍遙散(《太平惠民合劑局方》宋代太平惠民合劑局編)
* 柴胡、茯苓、當歸、白芍、薄荷、炮姜、大棗、炙甘草。
4、肝腎陰虛:
* 癥狀:經前乳房脹痛,乳房軟,胸脘脅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細弱或虛弦。
* 治法:滋腎養肝,行氣止痛。
* 方藥:一貫煎(《柳州醫話》清*魏之琇)
* 當歸、生地、沙參、枸杞、麥冬、金鈴子。
5、痰濕阻遏:
* 癥狀:經前或經期乳房脹痛或乳頭癢痛,痛甚不可觸衣,胸悶痰多,食少納呆,平素帶下量多,色白粘稠,月經量少,色淡,舌淡胖,苔白膩,脈緩滑。
* 治法:去濕化痰,理氣止痛。
* 方藥:蒼附導痰丸(《女科診治秘方》清*葉天士)
* 香附、蒼術】半夏、茯苓、陳皮、甘草、枳殼、南星、當歸、牛膝、川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