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積極的暗示
孩子會回饋你驚喜
父母給孩子怎樣的“暗示”,就會塑造出怎樣的孩子。
消極的心理暗示,是畫地為牢,使孩子日漸頹廢氣餒,把未來困入囚籠;
積極的心理暗示,卻是點石成金,給予孩子勇氣和力量,引導他揚帆遠航。
孩子成長的問題不可怕美國作家珍妮·艾里姆曾說:
“孩子身上存在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方法。”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對世界的探索。
他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是蛻變的契機;他走過的每一小步,都是邁向世界的一大步。
智慧的父母,不會成為控制者,給孩子砌一堵墻;
而是作為觀察者和陪伴者,讓他奔向廣闊的天地。
有的孩子就是開竅晚科學家對大腦發育的縱向研究發現,很多孩子的大腦至少要到25歲才會完全成熟。暫時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打擊和放棄。
越是開竅晚的孩子,越需要接納和支持,因為他們走的,是比別人更長的路。不管有多糟糕每個孩子都會犯錯、會闖禍,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把孩子置于孤立無援的境地。好的父母,永遠是孩子的避風港,而不是補刀場;是能和孩子一起打敗問題,而不是和問題一起打敗孩子。哪怕看起來孩子很笨,無法出人頭地,哪怕有人說孩子很差,已經無可救藥,也要堅定地告訴他:我愛你,并且會永遠和你站在一起。當他擁有鮮花和掌聲,我們在臺下默默守望;當他跌入谷底,我們給他觸底反彈的勇氣。不必苛求孩子的完美心理學家認為:過度苛求完美,是教育中的欲望癌癥,隨之而來的,往往是父母事無巨細的掌控,以及孩子日趨深重的無力感。在完美期待中長大的孩子,不敢去嘗試,不敢去試錯,自然也無法摸索著走向成功。白巖松說過:“毀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追求完美和達到極致。”與其把孩子逼成所謂的“完美”孩子,不如放下焦慮,用接納和信任,鼓勵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尊重孩子的不同我們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的生命,再把他們分成三六九等。父母的使命,是理解和悅納每一個孩子的不一樣,是關注并呵護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需求,然后允許他以自己獨有的姿態綻放。比教會孩子贏更重要的面對挫折,孩子首先需要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情感支持,其次是一起面對挑戰和困難的行動。
好的父母,永遠是孩子的“優評師”:肯定他的努力,欣賞他的態度,鼓勵他的創意,贊美他的堅韌。善于欣賞和鼓勵的父母,才能給予孩子蛻變的底氣和動力。正如作家林清玄所說:“不管是什么樣的孩子,愛是最好的教育,而表達愛最好的方法是歡喜、鼓勵與贊賞。”慢慢來,給孩子多一點耐心允許孩子做屬于自己成長階段的事,就是最好的教育。”
其實,那個看似溫吞的孩子,只是有著自己的發展時區,在時區里踩著自己的步程。
他不慌不忙,沒有領先一步,沒有落后一分,一切都很準時。養育的過程中,如果父母感到痛苦,孩子也一定不會快樂。所以,與其無效焦慮,不如“佛”一點,給自己松綁,給孩子留白。
“佛”不是逃避、放棄,而是接納和鼓勵。
是遵循孩子的天性,把主動權交給孩子;是給自己放松的機會,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退一步的教育,恰恰是父母最大的進步。
育兒就像開車,沒有任何一段路況,可以讓我們定速巡航、高枕無憂。我們只能睜大雙眼,隨著路況調節車速,時而變道,時而剎車,偶爾遇到紅燈,該停就停。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孩子仰望父母的臉,看到的是孩子自己。”和孩子比肩前行,步履不停,成長不歇。
改編于媽媽抱團文章(id:mmbaotuan),轉自:靜觀心理工作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