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蒙特利爾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時期不合群或者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在35歲時比其他孩子收入累計低77000美元。
據(jù)了解,該研究跨越了近三十年,涉及3000多名兒童。并且研究人員盡量控制了變量因素,如父母的收入和受教育水平、家庭結(jié)構(gòu)和鄰里貧困程度。
研究發(fā)現(xiàn),合群和不合群的孩子在35歲時收入開始出現(xiàn)明顯差距,那些親社會的孩子,就是社交能力強的,更樂于幫助別人和體貼別人的,絕大多數(shù)都能獲得較高的收入。
對于這項研究,cote博士表示,這些結(jié)果只是為了幫助兒童改善行為,因為這可能會給孩子帶來終身的經(jīng)濟利益。
對此,有網(wǎng)友調(diào)侃:看完這條新聞更加自閉了。
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合群的人都是高情商的人,他們往往更加受人歡迎,在生活上和工作上也有很大的影響力。
有些家長會發(fā)現(xiàn)自家的孩子不是很合群,但有的小朋友就很受歡迎。問題來了,為什么有些孩子社交能力強,有些孩子不是呢,這是天生的嗎?
毫無疑問,孩子的社交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受到后天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比如有的孩子很活潑可愛,但是家長從小就過于呵護,不讓孩子出去玩,不讓孩子去游樂場,也很少跟其他孩子一起玩,久而久之,孩子的社交之門就被硬生生關閉了,難免社交能力會弱,表現(xiàn)出不合群的樣子。
其實,作為家長,要正確看待孩子的社交能力,雖然不一定要孩子人見人愛呼朋喚友,但也要讓孩子有自己的社交圈,學會去表達自己的需求。孩子的社交能力需要從小培養(yǎng),以下是孩子在3歲前的社交特點和父母要怎么做。
1-2歲:孩子的社交冷漠期
家長注意觀察會發(fā)現(xiàn),此時的孩子還沒有社交的概念,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自己一個人在玩,看上去很冷漠。所以需要家長多帶孩子出去玩,增加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多與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讓孩子自由選擇社交的范圍與程度。
2-3歲:孩子的社交準備期
正常來說,孩子在2歲后就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了,此時孩子的語言也得到快速發(fā)展,所以家長可以有意識幫助孩子結(jié)交玩伴,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比如可以邀請朋友帶孩子到家里玩,讓孩子們一起做游戲玩玩具等,也可以和朋友帶著寶寶一起去游樂場等地玩。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因為孩子多的時候也容易發(fā)生矛盾。此時家長要注意觀察,盡量不要插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學會友好相處。
總之,作為家長,需要從正面教育孩子,讓孩子學會謙虛、有禮貌,養(yǎng)成好的社交習慣。當孩子在交往過程中,出現(xiàn)不當行為的時候,家長要及時指正,并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幫助孩子獲得好的社交關系。
最后一點需要提醒,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社交方式。所以父母在引導的過程中,也要尊重孩子的交往方式,給孩子充分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