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幼兒園開學了,孩子邁進校園,也邁進了人生中第一個小社會。
這天早上,教室里孩子成群,先到的幾個已經打成一片,熱熱鬧鬧都在研究新玩具,嬉笑聲充斥著整個教室。
有個男孩來晚了,斯文靦腆的他剛走進教室,沒有人注意到他的出現。
內向的他有點手足無措,又躲回教室門邊,偷偷環顧四周。
旁觀了許久,最后,終于鼓起勇氣,假裝旁若無人地走進去,怯生生來到小朋友中間,想尋一個空座位坐下。
可是,才剛小心翼翼地坐下,就遭遇隔壁一個強勢男孩的推攘“驅逐”:“(這座位)有人,有人,出去!”
他當場有點嚇到了,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沒有孩子來幫他解圍,孤立無援的他低下頭,也不知道此刻該怎么辦,只能硬著頭皮坐著一動不動,氣氛尷尬到了極點。
這時,座位“原來的主人”回來了,眾人圍著男孩七嘴八舌的指責,心虛又難堪的他如坐針氈,最終扛不住壓力,只好默默地走開了。
看著教室里其他孩子玩得其樂融融,獨自徘徊在一旁的男孩,孤獨又無助,終于沒忍住哭了出來:
“我想姥姥了!”
這個融不入集體的小男孩,叫許家潤。
落寞的背影,滿腔的委屈,讓許多父母看影片時都心疼不已。
這些鏡頭,是國內首檔兒童行為解密紀錄片《小孩的秘密生活》偷偷拍下的真實鏡頭。
影片中4-5歲孩子在幼兒園一周的生活,為我們展示自然又“殘酷”的兒童社交。
“仿佛看到了自家內向靦腆的娃。”有家長如是說。
內向孩子心里苦,但嘴上說不出
像許家潤這樣,在集體中格格不入的小透明,其實不在少數。相比起其他“社牛”小朋友,害羞膽怯的他們,初到新環境,處境往往會更艱難。
他們并非不想融入,而是不知道如何邁出社交的第一步。
就像看到大家在玩游戲時,想加入卻不敢開口的許家潤,獨自一人玩著蹺蹺板,但小眼神不時瞟向大伙玩耍的地方,眼里無不是羨慕和向往。
當大家在玩旋轉轉圈時,他鼓起勇氣,想嘗試加入,結果剛起跑就不小心摔倒,整個人狠狠撲了出去。可惜沉浸在游戲中的小朋友,沒有一個注意到他。
比起摔跤的痛,家潤內心的痛,更讓他難過。
沒有誰喜歡在集體中被冷落,但卻總有孩子被“排斥”。
單純的孩子們并無壞心眼,但也喜惡分明得很現實。
當老師單獨采訪問起“大家喜歡許家潤嗎?”孩子們給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不喜歡的理由是:“他老是哭。”
但更讓人痛心的,是當老師問起許家潤:“你覺得其他人喜歡你嗎?”
許家潤沉默不語,只是紅著眼,抿抿嘴使勁地搖頭。
這份“自知之明”來自內心的委屈,更來自對自我的不認可。
內向的孩子心里有多委屈,未說出口的千言萬語就有多少。
孩子不合群,背后有原因
通過攝像頭,旁觀了全部過程的兒童行為研究專家沈尹婧給出了解釋:
這種獨自玩耍,不敢參與同伴活動的現象,被稱為“抑制自我( behavioral inhibition )”,是屬于社交退縮的表現。
因為缺乏安全感,所以小心謹慎,對新環境持有觀察、警惕的態度,在不熟悉的人前,不敢表達自己。
無論是在人群中的默默不語,躲在媽媽身后緊緊依偎,站在操場邊的安靜旁觀,還是在課堂上的緊張忘詞。
這種看似“沒出息”的愛哭,看似膽小的退縮,看似害羞的不敢表達自我,其實背后都藏著性格和養育雙重的秘密。
① 家庭保護過度,缺乏社交經驗
家潤是姥姥和姥爺帶大的。“乖”、“慢熱”、“天天在家里玩”,是兩位老人對他的評價。
長輩的保護比較“周全”,所以他跟同齡孩子打交道的經驗很少。
偶爾帶去游樂場,讓他跟其他同齡小伙伴一起玩,他都會緊張退縮,不夠自信,嘴上嘟喃著“我不行”、“我不過去”。
過少的社交經驗,過于精細的養育,讓家潤缺乏與人打交道的勇氣,找不到融入集體的社交方法。
一遇到問題,就想退縮到“安全港灣”中尋找庇護。
但這種“膽小”、“愛哭鼻子”的表現,又會讓同伴不自覺地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他,不愿跟他玩。一來二去,“社恐”娃的處境就更艱難了。
② 性格使然,孩子慢熱,喜歡獨處
除了家庭養育的關系,有些孩子是天生性格使然。
發展心理學專家杰羅姆·凱根在《人性火花:人類發展科學》一書中說道:
嬰兒天生就有自己獨特的秉性,這些秉性會影響到他們未來的性格。[1]
圖片來源:騰訊視頻
早在20世紀90年代,延斯·阿森道夫(Jens Asendorpf)就提出了善于社交兒童和社交退縮兒童的不同亞類(Asendorpf,1990)。
根據阿森道夫的理論,害羞的個體時刻在體驗著情緒和思維之間拔河般的沖突。
他們內心仿佛有兩個小人兒——
一個代表著希望與同伴互動的意愿(高水平的“趨向”社會交往的動機);
一個代表著由互動引發的緊張壓力(高水平的“回避”社會交往的動機)。
這種內在的趨避沖突斗爭,使得社交退縮型兒童時刻在感受著“想要一起玩”但又害怕和焦慮的痛苦。[2]
這種性格特質大部分是與生俱來的。
而且,研究還發現:
一般內向的孩子,多半養育人中也有人具備“社恐”心態,不愛社交。
而這個缺乏與人互動的成長環境,使得孩子在父母身上繼承來的社恐基因,又在父母的言行舉止中習得回避社交的舉動。
先天和后天的影響,使得這類孩子更內向、慢熱,無法像其他人那樣輕松自如的交往。
打破僵局,“不合群”的孩子
也可以很出眾
“不合群”的社恐娃,難道就只能徘徊在群體之外了嗎?
當然不是。
讓我們回頭看看許家潤后來是如何融入集體的。
這天,老師們弄了一個小挑戰:要求孩子們從大箱子里取出各自的名牌。可是,讓人驚恐的是,箱子里居然有兩條活的、會蠕動的章魚!
這軟塌塌、黏糊糊的生物,嚇得孩子們紛紛尖叫著后退。就連全班平日里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膽王”邱昊都繳械投降,表示無能為力。
可是,這時候大家公認的“膽小鬼”許家潤,在深呼吸幾次,自我打氣后,卻挺身而出,自告奮勇來到講臺,強忍著恐懼,從箱子里,拿出了所有小朋友的名牌。
勇敢的舉動,讓全場沸騰,熱烈的加油吶喊聲此起彼伏。
最后,許家潤不僅憑借自己的勇敢為全場小朋友贏得禮物,更讓小朋友們都對這個“愛哭鬼”刮目相看!
原本被排擠的“受氣包”,此時已經變成大家眼中高大全的小超人。
后來,當老師再一次采訪大家對許家潤的印象時,大家從以前的搖頭皺眉,改為了豎起大拇指。
孩子的童心就是這么單純,一次樂于助人的勇敢舉動,就已經足以讓他們對家潤改觀,紛紛表示愿意和他做朋友。
而這次大膽挑戰自我的成功,不僅讓家潤收獲到了同學們的認可,更讓他收獲到了自信和勇氣。
讓我們再看看許家潤后來的故事,瞧瞧他意氣風發站上舞臺,令人贊嘆的臺風,誰還會說這個孩子是個膽小鬼呢!
可見,慢熱的孩子并非膽小懦弱,他們只是比別人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耐心。
多一點理解,少一些焦慮
兒童心理學博士何潔在《小孩的神秘生活》觀察何家潤的表現和改變后表示,對于這類孩子家長還應該注意:
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讓他學會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想法。
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鼓勵他們和個性比較隨和的同伴做朋友。
澳大利亞一個內向孩子的兒童追蹤研究顯示:
如果周圍大人給予溫暖的支持,不過早地硬推這類孩子去社交,給他們時間和空間,那么童年害羞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其實會有不錯的社交能力,也不再焦慮抑郁。[3]
但如果父母用一種讓小孩感到自責焦慮的方式,過激地推著小孩去社交,那么小孩的退縮程度反而會越來越高。
當孩子遇到社交難題時,焦慮的父母要管住自己想幫忙的手,閉上想說教的嘴,先給予孩子更多自己處理和解決社交問題的機會。
比起事無巨細都沖在前頭“出手相助”,“以身相許”的陪伴,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傳授孩子面對社交困境時的解決方法,會讓孩子底氣更足,膽子更大。
《朋友還是敵人:兒童社交的愛與痛》說到:
“如果你的孩子缺乏與自己所處的社交團體交涉的能力,你就會想把這種技能送給他,但是你不可能這么做。我們無法干預,也不能代勞,因為你的孩子必須學會自力更生。”[4]
做孩子的腳手架,在需要時給予支持,而不是保護傘,罩著他卻讓他無法成長。
有些種子發芽、開花得比較慢,只是需要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等待。
耐心等等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