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5979字,仔細閱讀需14分鐘
近日,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公布。就課程方案而言,這是2001年《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執行20年來的首次系統修訂;就課程標準而言,這是2011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執行10年來的一次系統修訂。新的方案和標準將在今年秋季開始執行。
課程在教育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載體,也是教材編寫、教師教、學生學、質量評價的直接依據。有理由相信,新課標的頒布,將開啟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
新的方案和標準傳遞了哪些育人信號?對中小學校而言,教學該怎樣跟著變?本文系統整合梳理了文件精神及業內專家對文件的最新解讀,與中小學管理者及教師共同找尋教學育人新路徑。
保證育人方向
以落實核心素養為關鍵抓手
權威解讀——
申繼亮
教育部教材局一級巡視員
第二,價值導向清晰。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符合人類共同價值。
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和不同學段特點進行科學設計,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知行合一。
以學科實踐為依托
構建實踐型育人方式
此次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以深化教學改革為突破,強化學科實踐,推進育人方式變革。
權威解讀——
崔允漷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教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修訂組組長
以課程結構化引領教學實踐變革
課程內容是課程標準修訂最為實質的問題。課程內容不變,核心素養理念很難落地。本次課標修訂的一項重要變革,是跳出了學科邏輯和知識點羅列的窠臼,以結構化的方式(如主題、項目、任務等)來組織課程內容,反映了課程內容改革的新動向。
這種復合型的課程內容觀,更利于從學科知識本位轉向核心素養本位,突出習得知識的學習方式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價值,打破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等知識技能訓練魔咒,克服高分、低能、價值觀缺失等亂象。
學生可以在主題活動中,通過完成學習任務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親歷實踐、探究、體驗、反思、合作、交流等深度學習過程,逐步發展核心素養。
本次課程修訂引入大觀念、大任務或大主題驅動的問題式學習、項目學習、主題學習、任務學習等綜合教學形式,重構課程內容,優化呈現方式,使各部分內容彼此間建立有機聯系,實現“少而精”,做到“綱舉目張”。
權威解讀——
郭華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課程內容結構化,意在改變知識、技能的簡單線性排列方式,強化知識間的內在關聯,凸顯學科的本質、思想方法以及內在邏輯。
課程內容結構化,既強調學科知識結構,還強調在這樣的結構中所隱含著的學生的活動及活動方式的結構化,為課程內容的活化、動態化,教學活動的綜合性、實踐性提供內容基礎。
結構化的內容組織方式,凸顯出不同的知識技能在學科知識結構中所處的不同地位、所承載的不同教育價值,提示著教學實踐以整體有序、多樣綜合的方式來挖掘知識的育人價值。
課程內容結構化,有利于克服教學中知識點的逐點解析、技能的單項訓練等弊端,引導教師主動變革教學實踐,從關注知識技能的“點狀”“傳輸”自覺變革為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主動學習和思考,關注教學的關聯性、整體性,關注學生在主動活動中所形成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態度、品格、境界的綜合效應,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
需要指出的是,內容結構化,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或無視知識點,而是要在知識結構中去重新認識和定位知識點的意義與價值,要在學生的主動活動中實現知識點的教育價值。
在課程標準的“課程內容”一章,有“內容要求”“學業要求”“教學提示”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缺一不可、內在關聯。
“內容要求”指向“學什么”——強調在結構中的、扎實的基礎知識學習的重要性,防止知識虛化;“學業要求”指向“學得怎樣”——結合教學內容要求,提出素養發展目標;“教學提示”指向“怎么學”——即:學習這樣的內容、達到這樣的要求,學生必須經歷哪些基本的、典型的活動,讓課程“活”起來、“動”起來,讓學生進入課程,讓課程內容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活動。
一體化設計:
橫向關聯互動、縱向進階銜接
方案、課標在總體設計上體現了一體化的設計思路。在學段一體化設計方面,幼小銜接、小初銜接,正在形成專門的方案,有望得到有效加強。在學科整合上,除進一步加強綜合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外,還鼓勵將小學1-2年級道德與法治、勞動、綜合實踐活動、班隊活動等相關內容整合實施,這更符合低年級學生學習特點。
在跨學科學習方面,專門設立了占10%課時比例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了學科間的相互關聯,帶動了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了實踐性要求。在課內課外學習活動方面也進行了一體化設計,在保證教學時間與原方案不變的前提下,明確課后延時服務時間與教學時間的關系。
權威解讀——
王海霞
北京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校長
當前教育實踐還有一些需要克服的割裂現象,比如學段斷層、三級課程設計系統性不夠、面對不同的學生需求針對性不強等。
學校課程建設要“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要聚焦國家和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聚焦育人目標和課程標準的落實;“立地”就是要深入研究學校實際和回應學校每一個孩子的真實需求,強化針對性。
既要充分發揮國家課程的主體性和基礎性作用,又要發揮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補充拓展功能,進行一體化系統設計。要建立必修和選修機制,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最適合自己的課程組合。新方案為學校預留了充分的探索空間,為更好地滿足每一個學生需求提供了更多可能。
跨學科任務式學習把真實的問題引進課堂,通過有意思、有意義、有可能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面對真實問題的挑戰,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把緊扣課標的學習量規和成功標準貫穿其中,培養自我評估能力,幫助學生學會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開啟深度學習,提升核心素養。
新方案實施,關鍵是教師,同時也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要引導教師進一步加強對學生成長規律的研究,提高全方位育人能力;幫助教師打破豎井式分科的邊界,提升跨學科學習設計能力;抓住實施中的關鍵點,如作業設計、學習任務設計、考試與命題、多元評價方式等,通過項目研究進行突破。
發揮校本研修作用,建立跨學科大教研機制,培育先鋒學科,搭建分享平臺,把教師培養成學習的領導者。
命題改革的方向:
以學定考、教考一體
過去考試很大一個問題就是著眼于知識點的考查,導致了死記硬背。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變化之一,是堅持教、學、評一體化原則, 增加了學業質量標準和考試命題建議,在此基礎上明確提出了素養立意的命題思想。這一變化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它將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業評價工作尤其是考試命題工作產生重要影響。
指向素養立意的試題更有結構性、整體性、情境性等真實任務的特點;更關注任務的價值導向;更追求用做事活動來牽拉、考查學生的思維水平與探究水平;更關注思維、探究的動力狀況,以及思維結果、探究結果的價值意義。
權威解讀——
張卓玉
山西省教育廳原副廳長
既然教學堅持以問題解決為出發點,堅持學習開始于知識正在發生或正在應用的真實境況中,那么,命題改革的方向就是:減少裸考知識現象,讓測評發生在知識處于生成狀態或應用狀態的情境之中。
不論是客觀性測試還是主觀性測試,考點必須“生長”在產生知識或應用知識的“土壤”之中。這種命題思想與“無應用即無學習”的教學原則完全一致。
既然教學重心將從重結果回到重過程,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探究能力培養和做事能力培養將成為最重要的教學任務,那么,命題改革的方向就是:強化對思維過程、探究過程和做事過程的測量和評價,從注重考查記憶理解的結果到注重考查思維過程、探究過程和做事過程的發展水平。最好的教學在于如何激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的探究和指導學生的做事。
既然教學堅持從真實生活出發,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那么命題改革的方向就是:堅持試題的應有開放度和綜合性,注重考查學生提出問題、形成問題解決方案和評價問題解決結論的素養。
必須把批判性思維素養與創新素養的培養作為教與考的重要內容,因為一旦教學從直接的知識傳授走向直面真實的探究,學生所面對的社會、自然、人生等學習對象本身就是多元的,不確定的和開放的。
既然教學將通過大任務來承載大觀念,以主題、活動、項目等任務的實施來實現對原理、法則、態度等大觀念的掌握,那么命題改革的方向就是:從碎片化、點狀式測試走向整體性、結構化測試。測試的過程,也是學生完成一個有思維含量與探究含量任務的過程,或做一件完整且有挑戰事情的過程。
為“雙減”政策深入
提供課程依據和專業支撐
“雙減”工作,這是近年來中央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教育部教材局局長田慧生介紹,在義務教育課程修訂過程中,把落實好中央關于“雙減”的要求全面融入到修訂工作中,并且把它作為一項重大任務,認真地落實貫徹。
這次課程標準修訂,跟以往不同,有一個創新點,首次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專門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學業質量標準對于教師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作出了全面系統的規定。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實際教學中學得過多、學得過難的問題,對于下一步有效地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提供了指導。文件在作業設計、改革考試評價等多方面呼應了“雙減”的要求。
權威解讀——
成尚榮
方案和課標的修訂始終將中央有關新決策、新部署作為根本遵循,堅決落實“雙減”工作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指導思想。方案、課標修訂明確提出要堅決執行“雙減”這一決策部署,將“減負增效提質”作為修訂的重要目標,旗幟鮮明,態度堅決。
為此,提出要加強義務教育課程建設,必須對教與學的內容、方式進行改革,做好做實做強學校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方案、課標對修訂背景的認識是敏銳的,指導思想是明確的,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方案、課標修訂始終堅持以課程育人為宗旨,為落實“雙減”政策提供育人原則和方式。“雙減”的根本目的是育人,為實現這一根本目的,方案與課標堅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加強正確價值觀引導,重視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育,聚焦并凸顯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
與此同時,又圍繞核心素養確定基本原則。“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變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是其中兩條重要原則,概括起來是“綜合育人”與“實踐育人”。方案、課標在育人原則上保持了與“雙減”精神的一致性,確保了方向,也為落實“雙減”精神提供了新方式。
方案、課標一體化設計,為教育回歸學校提供了多方面保障。“雙減”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進行整體設計。方案、課標在總體設計上體現了一體化的設計思路。
在學段一體化設計方面,幼小銜接、小初銜接,正在形成專門的方案,有望得到有效加強。
在學科整合上,除進一步加強綜合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在跨學科學習方面,專門設立了占10%課時比例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了學科間的相互關聯,帶動了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了實踐性要求。
來源 | 校長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