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這本書寫書評,實在不能算是一個聰明的行為。 就連毛姆自己也在序言中說:對于這部作品本身,我什么都不打算說。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人性的枷鎖》這部小說沒有留下絲毫可以評說的空間。書評大多會從講述作者生世開始,想知道孩子長什么樣,總會先關心一下他的父親。毛姆的小傳不難寫,難的是如何才能寫得比原書更有看頭。要知道《人性的枷鎖》作為自傳,毛姆把自己前半生的點點滴滴都融入到了菲利普凱里的故事里,而作為小說,書中所表現出的人物形象和戲劇沖突又比普通的傳記要生動得多。在這樣一部自傳體小說面前,我真的沒辦法再寫作者介紹了。《人性的枷鎖》用的是一種平淡到不能再平淡的語言寫成的。有點像老舍,但連北京味兒都被抹去了(當然這可能是翻譯的原因)。整本書就是一句大白話接著一句大白話,一章節接著一章節。毛姆徹底收拾起他的文采,為的是讓讀者把注意力全部停留在他所講的故事身上。當他在展示自己內心和人生時,毛姆不需要用語言挑起你閱讀的欲望。《人性的枷鎖》篇幅較長,那是因為三十年的經歷本身就是如此漫長。《人性的枷鎖》中不少章節內容沉悶,那是因為人生的大部分,原本就是如此沉悶。既然作者和寫作技巧上說不出些什么,那么讀了這么長的一部小說,感想總能寫不少吧。很遺憾,我做不到。雖然我逐字逐句地把全書讀了兩遍,我仍然寫不出任何感想。不論是對于菲利普起伏的半生,還是米爾德麗德瘋狂的作為,或是書中其他人物的境遇,我都沒有任何感想。因為我發自內心的感到,人生就是這樣,我無話可說。最后,我仿照書里的語氣,為本書寫了一段內容摘要,供大家參考。倫敦哈靈頓街上一家有家小餐館,他們的雞蛋總是煎過火候,面包也很不新鮮。但是,只要在那兒花上六個便士,我就能聽一位非常有趣的客人聊上一晚,這讓我感到無比地滿足。邂逅他的那晚,我一邊寫作一邊等我的咖啡。“對不起女士,您介意和我拼桌嗎?”我沒有抬頭,但似乎瞥見一位穿著禮服大衣的男子站在面前。“請便。”我把稿紙挪了挪,看見一頂禮帽放在了桌角。過了一會兒,侍者送來了我的咖啡和一杯啤酒。咖啡很燙,我沒有馬上喝,而對面的男子則端起了他的酒杯。“能告訴我你在寫一個怎樣的故事嗎?”他的口音和周圍的人明顯不同,似乎帶著點法語的腔調。我覺得這個問題有點唐突,于是信口編了一個關于年輕牧師和富有的醫學院學生同時愛上一位漂亮女招待的故事。“嗯。”他聽完后說,“我想這樣的故事最多能賣兩便士一本。”我放下筆,抬起頭看著他。“你看,我對這種小說的讀者很熟悉。”他說,“如果你半年前光顧議會街上的一家點心店,你就能見到一位名叫羅杰斯·米爾德麗德的女招待,她的身邊總有一本這樣的小說。”他喝了口啤酒開始講起米爾德麗德這個人。她市儈,庸俗,平日里總是穿著廉價的衣服,卻對各種奢侈服飾的價格了如指掌。她吹噓自己良好的家世,但只有艷俗的音樂劇才能讓她笑得前仰后合。她每次去餐館吃晚餐,都要點一杯香檳,她并不喝酒,只是把它一直放在桌上。如果你和她通信,寄去四封長信,才能換回一封像便條一樣的短信,詞匯空洞貧乏,句子前言不搭后語。但是,當她相中一頂插滿羽毛的新款帽子時,她會毫不猶豫地給你發電報,索要五英鎊。“我不但熟悉你的讀者,”他頓了頓,接著說道:“我還認識一位你的同行——諾拉·內斯比特太太。她和孩子被丈夫拋棄了,不得不自己謀生。諾拉每寫出三萬字才能換回十五英鎊,遠不夠房租和生活開銷,所以一有機會她就去劇團兼職跑龍套,有時還要靠典當來貼補日常的花費。但是諾拉開朗樂觀,精力充沛,從不把生活的苦難放在眼里。和她在一起的時光真是讓人輕松愉快啊,她與米爾德麗德完全不同……”男人突然停下了喃喃自語,瞥了一眼我光禿禿的左手,“也許你不久以后也會和某位出版社的總編訂婚,就像諾拉那樣。畢竟這就是生活。”他喝干最后一口啤酒站起身:“我必須走了,如果不在十一點前趕回宿舍會被罰一個先令。晚安。”我迷上了這位會講故事的男人。他每晚都準時現身,點一杯同樣的啤酒,聊著完全不同的話題。我漸漸得知,他自幼父母雙亡,在特坎伯雷一個牧師的家庭里長大。牧師是他的伯父。他上過皇家公學并且成績優異,卻并沒遵從伯父的安排升入牛津大學。他固執的去了海德堡,“當時我只想擺脫身邊的一切,我渴望自由。”他說。在海德堡度過了渾渾噩噩的兩年后,除了一位善于夸夸其談的朋友外,他一無所獲。伯父煞費苦心地送他去會計師事務所,可他卻非要去巴黎學習繪畫。他花著父母的遺產,在巴黎結識形形色色的人物。老師說他在繪畫上不會有多深的造詣,不如及早轉行。在巴黎,他目睹了同學普里斯小姐因窮困而自殺,和詩人克朗肖探討人生的價值,還學會了以天空為背景觀察房屋和樹木。“父母留給我的遺產只剩一千英鎊了,我必須學個能謀生的技能。”他說,“我去了圣路加醫學院。醫學生的學習生涯很漫長,我得靠一千英鎊熬過六年。”圣路加醫學院離這兒隔著半個倫敦城,而且我從沒在這附近見過醫學生。“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他說,“我輟學了。我在米爾德麗德身上花光了全部的財產,她懷孕了。”看著我驚訝的表情,他補充道,“孩子不是我的。”我差點被嗆得咳出聲來。他告訴我,米爾德麗德愛上了一個德國商人,懷了他的孩子,卻被無情的拋棄了。“這和你又有什么相干呢?”“我愛她。愿意為她付出一切。”“甚至養她和別人的孩子?”“人性就是這樣不可理喻。”他輕描淡寫地說,“好在一切都過去了。”“她嫁給你了?”“她和我的朋友私奔了。”我一時回不過神來,可他卻說得波瀾不驚。無論說起什么,他總是那么冷靜客觀,好像這些事和他毫不相干似的。這口吻讓我想起了福樓拜和莫泊桑。“我想,皇家公學的那些同學,不少已經成為了助理牧師。而圣路加醫學院的朋友們也都快拿到行醫執照了。你猜我是干什么的?”他指了指自己的禮服大衣,“我在林恩-塞德利服裝公司為客人指路。右邊第一個拐彎,夫人,左邊第二個拐彎。”“但這并沒有什么分別。在人生毫無意義、一切都微不足道的思想背景下,一個人可以從那寬闊無垠、起伏不平的人生中隨意選擇幾股不同的絲線,編織成某種圖案,從而獲得個人的滿足。有一種圖案,最顯而易見,最完美無缺,同時也最漂亮好看。在這種圖案中,一個人出生來到世上,漸漸長大成人,結婚成家,生兒育女,為生活而辛苦工作,最終死去。可是人生也有其他樣式的圖案,既紛繁復雜,又相當奇妙,在這種圖案中,幸福并沒到來,人們也不力圖取得成功,但從中可以發現一種更加亂人心思的韻致。”他說,“用幸福的標準來衡量,我的人生似乎是可怕的;可是如今,當我認識到人生可以用別的標準來衡量時,我似乎渾身充滿了力量。幸福和痛苦一樣微不足道,它們的降臨,跟人生中出現的其他細節一樣,都被編織進了那精心制作的圖案里。眼下,無論發生什么事,都不過是使人生的圖案更趨復雜而已,而且當生命的終點臨近時,我會為這種圖案的完成而充滿喜悅。那會是一件藝術珍品,仍然會那么美麗,因為只有我才知道它的存在,而隨著我的死亡,圖案也就立刻消失了。”我來不及思考他話里的意味,只是盡力把它們一字不漏地記錄下來。我不知道有朝一日是否能把這段話寫進我的小說里,如果成功的話,也許就能賣出超過兩便士的價格。“那你今后的打算呢?”“誰知道呢。也許不久我能從年老體衰的伯父那里得到一筆遺產來完成學業。為了通過實習,我不停地為窮人接生。最后一例病人,生產時大出血,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她死去。然后我畢業了,幸運地在法恩利的索斯大夫那兒獲得一個代理醫師的職位。索斯大夫性格古怪但和我卻很投緣,他邀請我和他合伙行醫,可我還是選擇回到倫敦,成為圣路加醫院的住院醫師。我放棄了前往東方地夙愿,娶了如今地同事阿特爾涅的女兒麗莎為妻。”“所以,你最終想成為一名醫生。”“或許吧,也可能成為一名二流的作家。”“你完全放下米爾德麗德了嗎?”“如果她執意要向看著艷舞的男人們兜售自己,我實在無能為力了。”“我很好奇她究竟長什么樣?”他拿起我的筆和紙,不假思索地勾勒出了一個女子地肖像。她相貌小巧端正,眼睛很大,腦門低而寬闊,頭發看上去十分濃密,經過精心梳理,有意讓幾縷被她稱作“亞歷山大劉海”的青絲垂在額前。嘴唇削薄,臉頰清瘦,嘴里的牙齒長得倒很整齊。她戴著一頂夸張的帽子,露出一副厭煩的神色。我發現速寫的右下角有一個簽名:菲利普·凱里。當我抬起頭,他已經不見了,這時我才想起,他走路的姿勢似乎有些怪異。
《人生的枷鎖》花了大概25個小時,讀完了毛姆的自傳體小說《人生的枷鎖》。這本書其實在去年讀過一部分,但是讀的迷迷糊糊,書中提到的大量的那個時代的作家、畫家、思想家、哲學家的名字,如果不去大致了解,就無法讀懂毛姆先生的那些梗(hard to get the point)。今年伊始,讀了《月亮與六便士》,書中的毛姆基本是追隨者斯特里克蘭的足跡去游歷的,不論是親眼所見還是他人轉述,可以說毛姆遍歷了斯特里克蘭的畫家生涯,所至之地,所見之人同樣是紛繁的。雖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和自身積累有限,還是難以完全領略毛姆作品的全景,但是硬著頭皮讀完這兩部小說,還是有不少收獲的。先說說我讀到的毛姆,毛姆總是能冷靜、客觀的剖析人性的弱點,不論是上層人、中產階級,還是底層人,不僅剖析他人,也常常自我剖析。他常常言辭犀利,毫不遮掩,絕不留情,就像北京烤鴨店里的片鴨師傅,毛姆的筆就如同片鴨師傅手中那把寒光閃閃、吹毛立斷的尖刀,他筆下的人就像案板上烤的焦香的、滋滋冒油的肥碩的鴨子,幾句話寫下,案板上只留下一具赤裸的骨架。他也常常平靜的云淡風輕的撇下幾句極盡嘲諷和諷刺的話,人世間的冷暖、痛苦與兇惡、勾心斗角、爾虞我詐、道貌岸然便一覽無余了。毛姆先生的景物描寫,人物外貌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尤其精彩,讀毛姆的文字,書中人即是眼前人,對書中人的拷問即是對讀者的拷問。而就《人生的枷鎖》這部小說,我想按照三個階段、四段感情來理一理。三個階段分別是:悲慘童年、巴黎學畫、倫敦學醫,四段感情分別是和威爾金森小姐、菲爾德麗德、諾拉以及莎莉。菲利普的童年無疑是不幸且悲慘的,身體殘疾,父母雙亡,寄人籬下,受人欺負,他變得沉默、敏感、叛逆、孤傲。他不希望自己的命運操縱在別人手里,他厭煩牧師這種類似于小公務員一樣千篇一律的生活,厭惡神職人員的虛偽與虛榮,他渴望自由。也正是這一階段,他養成了博覽群書的習慣。結束中學學習之后,他來到德國海德堡,為進牛津學習作準備。在海德堡他認識了理想主義者——海沃德并和威爾金森有過一段感情糾葛。進入到新的環境,接觸到新的人,研讀了新的書籍以后,他拋棄了他長久以來的信仰,他明白了“信仰是外界強加給他的”,他“從容不迫的開始了新生活”。凱西莉小姐和宋先生的情事在他的腦海中種下了情欲的種子,回到英國布萊克斯泰勃之后,陰差陽錯的和比自己大很多歲的威爾金森開始了一段戀情。情欲之火在看到身穿襯裙、皮膚粗糙、布滿皺紋的真實的威爾金森之后逐漸熄滅,他開始厭惡、冷落威爾金森,想方設法擺脫她。暫時送走了威爾金森,菲利普來到倫敦開始了自己的練習生生活。日復一日的重復乏味的工作讓他厭惡倫敦,海沃德的來信讓他萌生了去巴黎學藝術的想法。巴黎出差一周,讓他堅定的認為巴黎才是他“夢寐以求的浪漫之鄉”。研讀了幾本關于畫家和藝術的論著,讓他深信自己在畫畫方面頗有天分。回到大伯身邊,他不顧大伯對畫家這個職業的偏見和對他的訓誡及阻攔,毅然決然決定動身前往巴黎追夢。在巴黎的日子過得倒也舒坦,和一幫懷著同樣理想的人在畫室學習,外出寫生,喝酒,聊天,談理想。然而同樣堅信自己有畫畫天賦的范小姐的自殺讓他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我真的有畫畫的天分嗎?倘若我沒有天分,勉強糊口的二三流畫家是我所求嗎?如果繼續學下去,我的結局是范小姐這樣窮困潦倒,像勞森一樣勉強度日,還是像克朗肖一樣碌碌無為,混吃等死?在這期間他認識了米爾德麗德,同米爾德麗德的愛情長跑(卑微癩皮狗生涯)常常讓他痛苦萬分,心灰意冷,然而每次背叛之后的厭惡都在重新相遇之后化為烏有,更增憐愛。感情糾葛不斷,畫畫的事兒他倒是想明白了,富瓦內先生的一席話讓他不得不認清現實,伯母的離世更讓他感到人難逃一死,重回故地讓他對巴黎那些人的生活方式也心生厭惡。最終,拖著瘸腿、帶著一千六百鎊財產,菲利普重回倫敦,決心學醫。學習的生活倒也和其他學生沒什么兩樣,和諾拉的感情因米爾德麗德的重新出現而中斷,她的重新出現讓他不僅花費超支,而且耽誤了課程。另外幾百鎊的投資也在國際局勢的影響下血本無歸,他幾乎破產了,他窮困潦倒,不得不中斷學業。海沃德的死和克朗肖的死讓他反思人活著的意義,并最終得出結論:生活毫無意義,人生只不過是一種格局而已,幸福跟痛苦同樣微不足道。大伯終于在菲利普的心心念念中逝世了,一筆不多的遺產讓他得以繼續完成學業,菲利普又同莎莉開始了生命中第四段感情,和之前不同的是,現在的菲利普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妻子、家庭和愛情。從牧師到畫家最后到醫生,從別人的期望到自己的夢想最后到現實的選擇,菲利普不斷的解下枷鎖,又不斷被套上新的枷鎖。別人期望中的自己,自己理想中的自己,現實中的自己往往是很難有重合的。信仰、夢想、欲望、情感、道德、生活和生命都是人生的枷鎖,有的是別人套在我們頭上的,有的是我們自己套上的,也并非從一出生我們就被套上這些枷鎖,我們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會被套上不同的枷鎖,我們正是在不斷的打破枷鎖的過程中逐漸成長,逐漸強大,逐漸找到自我的。
2020年4月27日星期一毛姆★人性的枷鎖★優于別人并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于過去的自己。——海明威《真正的高貴》毛姆在★人性的枷鎖★里面描寫的主人公菲利普是一個逐漸優于過去的自己的形象。從人生的枷鎖里面努力蛻變成長,這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菲利普自幼殘疾,他的內心飽受歧視。我似乎能夠感受別人對殘疾的菲利普異樣的眼光,但我昨天看了丹尼爾先生公眾號里面的一個短視頻,它的標題是【全球獲獎最多的暖心短片★遇見你是最美麗的意外★】里面講了一個很暖心的故事,一個殘疾小男孩遇見了一個暖心小女孩瑪利亞,小男孩灰色的人生變得絢麗多彩。小男孩一直坐在輪椅上,他不能走路,甚至手臂都不能動,瑪利亞就用一根繩子和小男孩一起做游戲,甚至教他跳繩和踢足球,表演戲劇,甚至跳舞。有一天輪椅上的小男孩不見了,瑪利亞以為他恢復正常可以走路了,但她卻意外聽到打電話的老師說小男孩已經不在了,雖然小男孩去世了,但瑪利亞一直在手臂上戴著那根繩子,多年以后,瑪利亞長大了,成為那個學校的老師。我在想如果人性的枷鎖里面菲利普小時候的生命中也像視頻里面的小男孩那樣遇見他生命中的那個溫暖的女孩,或許他灰色沮喪的人生就會有了一摸亮色吧!如果人生不幸是因為外在不能改變的環境,那么我們如何才能讓自己不活在枷鎖里面呢?就像活在圍城里面的人,如何跳出圍城的怪圈,如何擺脫人生的枷鎖呢?拿什么來除掉枷鎖,重獲自由呢?拿什么來贖回我們遺失的美好呢?看到一段評論如下:菲利普對于自己人生方向的探索,也是很多年輕人的真實寫照。人總是生于混沌,走向清明。在尋找自己職業方向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尋找人生的意義所在,而最終得到的答案,也不是人盡相同。菲利普在經過一遍遍艱難嘗試后終于找到了自己心之所向。正如結尾所言:“可能向幸福投降就是承認了生命的失敗,可這樣的失敗卻比任何勛章都更加閃亮。”毛姆借菲利普告訴我們,享受生活的平淡和愜意,就是一種沉穩而充實的幸福。這種幸福何嘗不是一種人生的意義?我很贊同這個評論的觀點,如果我們活出了我們的心之所向,那么我們就不是活在枷鎖里面,也不是活在圍城里面,我們每個人的幸福觀不一樣,有人就是不婚主義,活出了他們向往的生活,那又何嘗不是他們認為的美好呢?好好活著好好愛著好好珍惜著沒有圍城沒有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