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版本由用戶修訂于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21:37:12 (GMT 08:00)
請注意,這個版本是個廢棄的修訂版, 訪問現行版本請
[返回]1 概述
趾向足的外側過度傾斜稱為
外翻(hallux valgus)。
畸形形成后,難以自行矯形,局部
疼痛逐漸加重,步行困難。
外翻畸形的
發生與
先天性因素有關,約一半病例有
遺傳因素,穿高跟尖頭鞋和各種
關節位
炎癥也是主要因素。早期病變,疼痛較輕者,可采用非
手術療法,包括穿著前部寬大的跟高不超過2.5cm的鞋、
按摩、搬動
趾向足內側,在沙土上赤足行走,鍛煉足肌,熱敷,休息、體操
矯正等。中晚期病人可行手術矯正。
[返回]2 疾病名稱
外翻
[返回]3 英文名稱
hallux valgus
[返回]4 分類
骨科 > 四肢疾患 > 踝和足部疾患
[返回]5 ICD號
M20.1
[返回]6 流行病學
無相關資料。
[返回]7 病因
7.1 遺傳
外翻畸形的發生與先天性因素有關,約一半病例有遺傳因素。Lake認為第1
跖骨內翻是畸形的主要原因。臨床所見不少
患者第1楔骨呈內側窄的楔形,致使跖趾關節向
內傾斜。但在筆者一組76只足
外翻中,僅9只足的第1跖骨內翻超過12°。按Carr的標準,第1、2跖骨夾角為9°,超過此標準者也僅一小部分,可見跖內翻不是先天的。此76足中有11只于McBride術后,第1、2跖骨夾角減少2°~4°,顯然是
外翻糾正后,
伸肌、
屈肌的弓弦狀
作用減少,以及內收肌移至第1跖骨的影響。同時,
外翻后,
肌肉的弓弦狀作用,必產生推跖骨向內翻的力量。
7.2 穿高跟尖頭鞋
是
外翻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尖頭鞋的前部為三角形,高跟站立時,足前部被塞入一窄小的三角形區域內,堅硬的鞋面迫使
趾外翻并略外旋,
小趾內翻略內旋,中間3趾近端趾間關節強度屈曲,跖趾關節和遠端趾間關節過度伸直。
7.3 各種炎癥
尤其是類風濕,常因關節破壞形成向外半脫位,呈
外翻畸形。
[返回]8 發病機制
由于
長伸肌、
長屈肌和
收肌緊張牽拉,
趾沿其長軸外旋外翻趾甲向中線,并繼續加重。在內側
展肌和
短屈肌內側頭及其內籽骨向外移位,失去外展作用,進而在外側的
收肌與
短屈肌外側頭攣縮,外側
關節囊攣縮并增厚,
趾向外半脫位,外側籽骨變大,移于第1、2跖骨頭之間,
趾外翻推動第1跖骨內翻,使足橫弓加寬,至跖骨頭內側被鞋幫擠壓摩擦,發生
囊炎,疼痛,進而第1跖骨頭變大,形成向內側突出的骨贅。由于
收肌緊張
勞損,足橫弓變平,第2、3跖骨頭向跖側端塌陷,負重、摩擦致該處
皮膚增厚形成
胼胝。
趾向外翻、擠壓第2趾,占據2趾之位置,將2趾抬起與
趾重疊,使2趾跖趾關節過伸,近端趾間關節屈曲,成為錘狀趾,突出于
趾與第3趾背側,近端趾間關節背側受鞋面摩擦、擠壓,亦產生胼胝疼痛(圖1)。
跖趾關節處于半脫位的位置,在長時間不正常應力的作用下,逐漸出現
骨關節炎,關節間隙變窄,
骨質變硬,更為疼痛。
外翻的病理改變
歸納為:①
外翻,跖趾
關節半脫位;②第1跖內翻、
囊炎;③第2、3跖骨頭處胼胝;④第2趾呈錘狀趾;⑤第1跖趾關節骨關節炎。
[返回]9 外翻的臨床表現
9.1 臨床表現
外翻好發于成年人,有遺傳因素者,青年時即可發生,老年時,由于足內收力減弱,
外翻常可加重。女性多于男性。
外翻
癥狀最多為
囊炎,疼痛,正常人
趾長軸與第1跖骨長軸形成夾角,外形
測量為15°~25°,稱為生理性
外翻角。傾斜到什么程度才為
外翻,并無固定標準。在臨床上應以
外翻超過25°,擠壓第2趾,第1跖骨頭處有
囊炎疼痛者,才可診斷為
外翻。疼痛是主要的癥狀,也是治療的主要依據。疼痛主要來自第1跖骨頭內側,步行時疼痛加重,有些患者第2、3跖骨跖面的胼胝疼痛。值得
注意的是畸形與疼痛并不成正比,有的畸形很明顯,但不痛,再者第2、3趾錘狀趾及其胼胝痛,也是重要體征。
9.2 分期
按照臨床表現、X線片改變與治療選擇不同,將
外翻分為3期。
(1)早期(半脫位前期):
趾輕度外翻畸形,
囊炎輕微,疼痛不重,X線片顯示
跖趾關節向外半脫位,不合并錘狀趾,此期可
手法搬正,非手術治療。
(2)中期(半脫位期):
趾明顯外翻畸形,
囊炎疼痛較重,X線片可見
趾近節基底,自跖骨頭向外側半脫位,因
趾向外擠壓第2趾,該趾可發生錘狀趾畸形,以致跖骨頭
下陷,并發跖骨頭部胼胝,此期手法雖可搬正,但不能鞏固。對于30~50歲婦女,跖趾關節外翻角在15°~25°之間,跖骨間角<12°,趾間關節角<15°,跖趾關節無退行性變,非手術治療無效者,適于McBride等軟
組織手術。
(3)晚期(骨關節炎期):除
囊炎疼痛外,跖趾關節腫脹疼痛,X線片可見跖趾關節有骨關節炎表現,此期手術治療適于骨與軟組織聯合手術。
[返回]10 外翻的并發癥
外翻矯形不論何種術式,都可發生畸形復發。
10.1 原因
(1)軟組織手術矯正時,內收肌切斷松解不足。
(2)軟組織手術,跖趾關節內側滑囊瓣和
收
肌腱的縫線脫落或沒有按要求將
趾固定于正確位置(內翻5°)上。
(3)Keller術后沒有用克氏針固定
趾與跖骨或固定時間短。
10.2 處理方法
(1)軟組織矯正術后畸形復發,可再次行軟組織手術,術后將
趾固定在內翻5°位6周,或做
第1跖趾關節固定術或做
Keller手術。
(2)Keller手術后有畸形復發傾向者,繼續用夜間矯形托固定6~8周。
[返回]11 其他輔助檢查
X線表現包括
跖趾關節向外側半脫位,
趾向中線移位,第1跖骨頭內側骨突出及
硬化,籽骨向外側移位。第1跖骨內翻,第1、2跖骨夾角>9°。晚期,第1跖趾關節發生
退化性變,關節間隙變窄及關節周緣有骨贅。
[返回]12 診斷
趾外翻大于正常角度,X線片上
跖趾關節半脫位與第1跖骨頭內側
囊炎。第1跖骨內翻,錘狀趾及胼胝,并非每例所必有。在早期
趾可被動搬至正常位置,
后期因關節囊與肌肉攣縮,則不能被動搬回到正常位。并發
跖趾骨關節炎時已為晚期。
[返回]13 外翻的治療
13.1 非手術療法
早期病變,疼痛較輕者,可采用非手術療法,包括穿著前部寬大的跟高不超過2.5cm的鞋、按摩、搬動
趾向足內側,在沙土上赤足行走,鍛煉足肌,熱敷,休息等。體操矯正
外翻也有一定療效,即在兩側第1趾上套橡皮帶做左右
相反方向牽引動作,2次/d,每次5~10min(圖2)。
設法減輕對骨突的壓力和摩擦,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骨突周圍放一軟的墊圈,如果疼痛局限于
囊炎或跖趾關節,可行痛部穿刺排液,局部注入類
固醇劑。
13.2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的目的主要是減輕疼痛,糾正畸形,適用于中晚期病人。有些
外翻畸形很嚴重,但并不痛,則不需手術治療。
手術方法已報道的有200多種,可歸納為5類:①軟組織手術:主要將
收肌在近節趾骨的止點切斷,移位于第1跖骨頭的腓側,以McBride手術為代表;②骨切除術:切除部分
骨骼,使攣縮的軟組織松弛,解除癥狀常用的有
Mayo手術和Keller手術;③矯正第1跖骨內翻截骨術,或同時施行軟組織手術和(或)骨切除術;④
第1跖趾關節融合術;⑤小
切口手術。
各種手術包括的主要操作有:①矯正
趾近節趾骨外翻畸形;②切除第1跖骨頭的骨贅,必要時切除滑囊;③矯正第1跖骨內翻畸形;④矯正緊張的
長伸肌腱;⑤矯正前足的其他畸形,如錘狀趾等,介紹幾種常用的術式:
13.2.1 (1)第1跖骨頭骨贅切除術(Mayo手術)
①適應證:
囊炎明顯而跖骨間角和
外翻畸形不嚴重,疼痛局限于第1跖骨頭內側
囊炎年輕者。
②手術要點:
A.在第1跖趾關節背面沿
長伸肌腱內側做突向背側的弧形切口,其部位應避開被鞋幫壓迫摩擦之處。將
背脛側皮
神經以及與之伴行的
靜脈牽向外側,在
囊炎背緣將關節囊弧形切開,滑囊關節囊瓣向遠側翻開,顯露出跖骨頭的唇樣增生骨,使
趾向腓側半脫位,自脛側關節軟骨溝處向近側切除,跖骨頭內側的骨贅修平,向近側拉緊滑囊關節囊
筋膜瓣,使
趾與跖骨干長軸平行一致,糾正外翻,與近側
骨膜縫合,但切勿內翻縫合。
B.加壓包扎,固定跖趾關節于內翻5°位,術后3周開始活動患趾關節。
單純Mayo手術由于僅除去
外翻多種病理改變中的一個,對有些病理變化復雜的病例,效果不能鞏固,易于復發,應慎用。
陸裕樸等對
外翻不太嚴重者,采用切斷
收肌,切除第1跖骨頭內側滑囊及骨贅和內側關節囊腱膜瓣重疊縫合術,即
收肌切斷加Mayo手術。治療50余例,獲得良好效果。
13.2.2 (2)改良McBride手術
①適應證:青年及中年,畸形不嚴重,第1跖骨較短,而無
趾跖趾關節
骨性關節炎的
外翻患者,此手術包括:
收肌自近節趾骨的止點向第1跖骨頭外側移位,外側關節囊切開,
囊炎骨突切除及內側關節囊緊縮。
②手術要點:
A.在第1、2趾間背側偏
趾做5cm縱切口,向近延伸達跖骨頭間,將
趾背腓側皮神經及靜脈牽向脛側,沿
跖趾關節囊腓側向深部
分離,切斷跖橫
韌帶,將
收肌的橫頭及斜頭從近節趾骨基底及外側籽骨上切下,向近側鈍性分離,用粗絲線縫合末端,留長線備用。將肥厚的外側關節囊沿關節線自背側中線至跖側切開,使
趾可向內移。
B.在內側做凸向背側面的弧形切口,其操作同上述Mayo手術。在第1跖骨頸做一橫孔,將帶粗絲線的
收肌腱拉入骨孔內,向
外推跖頭打結固定,如此可使牽拉
外翻的力量,轉為牽拉跖骨頭向外(中線)。縫合皮膚,加壓包扎(圖3)。
術后用石膏繃帶固定
趾于矯正位,3周后除去石膏
練習活動,允許穿鞋走路。
C.伴有跖內翻第1、2跖骨間夾角>10°者,為防止
外翻復發,應同時做第1跖骨基底截骨術。截骨方式以第1跖骨長度而定,跖骨長度正常者用弧形截骨術;跖骨較短者宜用開放性楔形截骨術,跖骨較長者宜用
閉合性楔形截骨術。現以開放性楔形截骨術為例說明。于第1跖骨干近半內側做直切口,切開骨膜顯露跖楔關節以遠5mm處,自內向外截骨,至外側骨皮質斷開,但保留骨膜,向外壓跖骨頭,使截骨處張開,將切下的跖骨頭內側突,修成楔狀
植入,
保持跖骨截骨的矯正位。縫合切口,術后用石膏固定4~6周。
為保持橫弓,術后應著重進行足趾屈曲鍛煉及著用橫弓鞋墊。
13.2.3 (3)Keller關節切除成形術
①適應證:中重度
外翻(30°~45°)并有骨關節炎,年齡55~70歲,
趾僵硬者及老年活動少的
外翻患者,是治療
外翻最常用的術式之一。Keller手術包括軟組織松解,內側突切除及近節趾骨截除術3部分,此手術可矯正畸形與解除
趾疼痛,但術后數月至1年內
趾粗而軟弱無力,以后
跖趾關節活動范圍亦較小,術前應向病人解釋清楚。
②手術要點:
A.沿第1跖趾關節背側做弧形向內或直切口,長4~5cm,鈍性分離,并牽開保護位于內側突近端背伸緣的腓淺神經最內側支。切開跖趾關節囊及近節趾骨近側1/2的骨膜,骨膜下向兩側分離至在跖面會合。或在跖趾關節內做弧形向背的切口,切開骨膜剝離,使近節趾骨從跖骨頭上向內側脫位,截除趾骨近側1/3~1/2,使骨端術后保持0.5~1cm間隙。再于冠狀溝處切除跖骨頭內側突,其寬度與Mayo手術相同,即使其與跖骨干相同,但保留關節軟骨,去掉止血帶徹底止血后以2-0或3-0可吸收線間斷縫合所余骨膜和關節囊。為保持切除后的間隙,可用克氏針插入趾骨及跖骨頭中支撐,如
長伸肌緊張可做延長術(圖4)。
B.術后加壓包扎。3周后開始功能活動,采用克氏針固定者,可用粘膠條牽引患趾。
13.2.4 (4)跖骨頸斜行嵌插截骨術
①適應證:本手術以截骨為主,術后可獲得良好的形態和功能。適用于無明顯的跖趾骨關節炎和關節僵硬第1跖骨較長者。
②手術要點:
A.背內側切口,沿
長伸肌腱的內側,從近節趾骨至跖骨干中部,凸向背側。切開皮膚后保護腓淺神經內側支的終末支。沿切口方向縱行切開
囊和骨膜,在跖骨頸向外側呈環形骨膜下分開,鑿除跖骨頭內側突。在跖骨頭部腓側向近端脛側做斜行截骨,外側止于關節囊附麗部近側,不得分離關節囊附著于跖骨部,以免引起跖骨頭缺血性
壞死,截斷后修整兩
骨斷端,在牽引下向外推跖骨頭,
遠近兩端相互嵌插,一般
穩定性好,無需內固定。在矯正位置,重疊縫合內側的骨膜和關節囊(圖5)。
B.術后石膏固定4~5周,拆除固定后行功能鍛煉。
13.2.5 (5)第1跖趾關節融合術
如選擇病例正確,第1跖趾關節融合術是治療
外翻最適當術式之一。
①適應證:
A.畸形嚴重;
外翻角>45°,伴
趾嚴重旋前,趾間角超過20°,特別是在第2、3跖骨頭下方存在痛性胼胝,且前足墊
萎縮者。
B.
外翻伴骨關節炎。
C.
外翻復發。
D.肌力不平衡所致的
外翻畸形;內側
關節炎全部
結構破裂且不能充分
修復的
創傷后
外翻。
②手術要點:第1跖趾關節融合術的手術方法依截骨的類型和固定種類不同而異,常用的有小鋼板固定融合術、截錐融合術、多根螺紋克氏針融合術、球臼融合術。醫師可根據病情與個人經驗選定。
13.2.6 (6)小切口截骨術
小切口截骨術治療
外翻的方法在歐美被許多足
外科醫生所推薦,該方法專業技術要求高,但由于創傷小,不需內固定,病人可以早期下地活動,痛苦小,恢復快。對用大切口有豐富
經驗的臨床醫生可以選用。
手術可在局麻下進行,首先用小圓刀在
趾近節趾骨近端內側做約1cm切口,直達趾骨,骨膜剝離器從遠端向近端在
囊和內側跖骨頭之間分離關節囊,用磨鉆磨去跖骨頭內側突,并用骨銼銼平跖骨頭內側。
然后在第1跖骨頭頸內側做約O.5cm切口,直達跖骨,用削磨鉆從遠端向近端做一<30°的斜行截骨,背側向跖側截骨角度成5°~10°。截骨完后用手法將遠端跖骨塊由內向外推開約一骨皮質。并使截骨遠端不向背側移位,同時整復脫位的跖趾關節,并理順
伸肌腱。最后
沖洗切口后加壓包扎,并在第1、2趾蹼間置入直徑約為2cm長的
圓柱狀繃帶卷,將
趾固定在內翻5°~10°位,通過踝關節的“8”字形包扎,外用粘膏從足背內側通過第1、2趾蹼間,繞過足跖內側到足背“8”字形,將
趾保持在內翻位。術后穿硬底、前開口的矯正鞋,可適當下地活動,直至6周左右骨質愈合。
[返回]14 預后
治療后預后尚可。
[返回]15 外翻的預防
少穿不穿高跟尖頭皮鞋,可減少
外翻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