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病變范圍一般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為多見。臨床上患者多無明顯癥狀,約有3/4的患者無病灶性神經損害癥狀,或僅有輕微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輕度頭痛頭昏、眩暈、反應遲鈍等癥狀。該病的診斷主要為CT或MRI檢查。而多發性的腔隙性腦梗塞,可影響腦功能,導致智力進行性衰退,最后導致腦血管性癡呆。?
因腦動脈的深度穿支或其分肢動脈閉塞引起直徑為2-20mm(有的書上是5-15mm)的小梗塞。大于15mm者為巨腔隙,甚者可達25mm。2個或2個以上為多發性。梗塞灶多位于腦深部,如大腦白質、內囊、底節、丘腦、腦干和小腦等處。
一、病因?
腦深部穿通動脈閉塞引起,該病的腦動脈可有下列改變:?
(一)類纖維素性改變:見于嚴重高血壓,血管壁增厚,小動脈過度擴張,呈節段性,血腦屏障破壞,血漿性滲出。?
(二)脂肪玻璃樣變樣:多見于慢性非惡性高血壓患者,直徑小于200μm的穿通動脈,腔隙病灶中可發現動脈脂肪變性。?
(三)小動脈粥樣硬化:見于慢性高血壓患者,直徑為100~400μm的血管,有典型的粥樣斑動脈狹窄及閉塞。?
(四)微動脈瘤:常見于慢性高血壓患者。
二、癥狀?
臨床癥狀一般較輕,除少數外,大多發病緩慢,12~72小時達到高峰,部分病人有短暫缺血發作史。臨床癥狀與腔梗灶的大小和部位有關,常見有下列幾種類型:?
(一)純運動性卒中:表現為面、舌、肢體不同程度癱瘓,而無感覺障礙、視野缺失、失語等。病灶位于放射冠、內囊、基底節、腦橋、延髓等。
(二)純感覺性卒中:患者主訴半身麻木,受到牽拉、發冷、發熱、針刺、疼痛、腫脹、變大、變小或沉重感。檢查可見一側肢體、身軀感覺減退或消失。感覺障礙偶可見越過中線影響雙側鼻、舌、陰莖、肛門等,說明為丘腦性病灶。?
(三)共濟失調性輕偏癱:表現為病變對側的純運動性輕偏癱和小腦性共濟失調,以下肢為重,也可有構音不全和眼震。系基底動脈的旁正中動脈閉塞而使橋腦基底部上1/3與下1/3交界處病變所致。?
(四)感覺運動性卒中:多以偏身感覺障礙,繼而出現輕偏癱。為丘腦后腹核并累及內囊后肢的腔隙性梗塞所致。?
(五)構音不全手笨拙綜合征:患者嚴重構音不全,吞咽困難,一側中樞性面舌癱,該側手輕度無力伴有動作緩慢,笨拙(尤以精細動作如書寫更為困難),指鼻試驗不準,步態不穩,腱反射亢進和病理反射陽性。病灶位于橋腦基底部上1/3和下2/3交界處,也可能有同側共濟失調。
三、檢查
1、因病灶小,腦電圖和腦血管造影均正常。?
2、累及聽覺或體感通路時,腦干聽覺和體感誘發電位可有異常。
3、頭顱CT在病后8~11天檢查較適宜。
4、MRI對腦干腔隙梗塞亦清晰可見。
四、治療?
該病的治療,基本上同腦血栓形成,應積極治療高血壓,尤為病史中已有過腔隙性梗塞者需要防止復發,同時應注意壓不能過快過低。?
(一)急性期:以盡早改善腦缺血區的血液循環、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為原則。?
1.緩解腦水腫:梗塞區較大嚴重患者,可使用脫水劑或利尿劑。?
2.改善微循環:可用低分子右旋糖苷,能降低血粘度和改善微循環。
3.稀釋血液:①等容量血液稀釋療法:通過靜脈放血,同時予置換等量液體;②高容量血液稀釋療法:靜脈注射不含血液的液體以達到擴容目的。
4.溶栓:①鏈激酶。②尿激酶。?
5.抗凝:用以防止血栓擴延和新的血栓發生。①肝素。②雙香豆素。
6.擴張血管:一般認為血管擴張劑效果不肯定,對有顱內壓增高的嚴重患者,有時可加重病情,故早期多不主張使用。
7.其他:本病還可使用高壓氧療法,體外反搏療法和光量子血液療法等。
(二)恢復期:繼續加強癱瘓肢體功能鍛煉和言語功能訓練,除藥物外,可配合使用理療、體療和針灸等。
五、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