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天眷堂特約撰稿人 徐靈巖(金刀客) 老師改編,部分圖片源自網(wǎng)絡。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鰲拜是滿洲貴族瓜爾佳氏,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勛、權(quán)臣。鰲拜出身將門,武藝高強。跟隨皇太極征戰(zhàn)四方,攻克皮島,參加松錦之戰(zhàn),平定農(nóng)民起義,立下赫赫戰(zhàn)功,成為皇太極最信任的武將,號稱“滿洲第一勇士”。皇太極病逝后,擁戴皇九子福臨即位,成為議政大臣。順治帝去世后,接受遺詔成為顧命輔政大臣。
滿清第一巴圖魯
皮島之戰(zhàn)鰲拜被皇太極賜號“巴圖魯”(勇士),皮島雖是不大,但位于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樞紐處,位置重要,攻克皮島的戰(zhàn)略意義重大。
天啟年間,遼東被后金占領,明將毛文龍率軍退守皮島(今朝鮮椵島),與關外寧錦一線的明軍遙相呼應、互為犄角,騷擾和牽制后金的兵力,使后金腹背受敵,后金一直將皮島視為心腹大患。
崇德二年,皇太極命貝子碩讬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去進攻皮島。由于碩讬久攻不下,皇太極又命英郡王阿濟格接手,鰲拜從征軍中。阿濟格與眾將反復商議后,制定了兵分兩路、聲東擊西的進攻方案:一路從海上以巨艦擺出正面進攻的態(tài)勢,故意吸引守島明軍的注意力;另一路則以輕舟精銳,快速推進,直插該島西北角之要害陣地。后一路是這次進攻的關鍵所在,鰲拜主動請纓,并與準塔一同向阿濟格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
鰲拜與準塔遂率部渡海發(fā)動進攻,不料明軍早已嚴陣以待,一時炮矢齊發(fā),清軍進攻受挫,形勢緊急。鰲拜奮勇沖殺,沖向明軍陣地,冒著炮火與敵人展開近身肉搏。清軍遂一舉跟進,登上皮島,舉火引導主力來攻。皮島攻克。
鰲拜的忠心成就了順治
鰲拜對皇太極可謂是忠心耿耿。崇德八年,皇太極逝世后,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奪皇位。皇太極生前統(tǒng)領的正黃旗與鑲黃旗擁立豪格,而多爾袞自領的正白旗與鑲白旗則擁立多爾袞。雙方爭持不下,形勢極其嚴峻。
鑲黃旗護軍統(tǒng)領鰲拜手握重兵,成為這場皇位之爭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與兩黃旗的其他大臣索尼等八人會集于豪格府邸密謀擁立肅親王為帝。
八月十四日,代善于崇政殿召集會議討論繼承人選。鰲拜于當天清晨與兩黃旗大臣盟誓于大清門,堅決擁立皇太極之子,并命兩旗精銳護軍全副武裝環(huán)衛(wèi)崇政殿,作好了不惜兵戎相見的準備。當會議之中爭論不休時,鰲拜與效忠于皇太極的一批將領紛紛離座,按劍而前,齊聲說道:“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yǎng)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于地下!”以武力威脅多爾袞。在鰲拜等人的威逼下,多爾袞只得讓步,提出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由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一同輔政。這一折衷方案最終為雙方所接受。福臨即位后改元順治。如果沒有鰲拜等人對多爾袞的制衡,大清的歷史將會發(fā)生重大改變。
鰲拜被擒
在康熙親政后,鰲拜仍然掌握大權(quán),康熙最終決定出掉鰲拜。少年康熙對鰲拜使用了障眼法,在宮內(nèi)整日練習布庫,鰲拜認為皇帝年少胸無大志。康熙八年,康熙先將鰲拜的親信派往各地,又以自己的親信掌握了京師的衛(wèi)戍。召鰲拜入宮覲見,鰲拜不以為然,竟然毫無防備。鰲拜入宮后,康熙令少年布庫們將鰲拜摔倒在地,束手就擒。康熙帝命議政王大臣等審訊鰲拜,宣布鰲拜30條罪狀,應處以革職、立斬。康熙念及鰲拜功勛卓著,且無謀反跡象,遂對他寬大處理,免死禁錮。鰲拜于康熙八年死在獄中。
雍正為鰲拜平反
康熙五十二年,因念鰲拜諸多功勞,為其恢復名爵。雍正時期,賜予祭葬,追封一等超武公,世襲罔替。康熙、雍正心知肚明,鰲拜并沒有謀反之心,主要原因是在康熙皇帝親政以后仍然把持朝政大權(quán)不放,而后又結(jié)黨營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