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9年五月,鰲拜像往常一樣進宮面圣,作為多年的輔政大臣,他沒有感覺半點不同。然而,進入武英殿后,忽然一群少年一擁而上,這些人鰲拜認(rèn)識,都是平時陪著康熙小皇帝練習(xí)布庫的。他們有的抱胳膊,有的抱大腿,鰲拜雖然是“滿洲第一勇士”,也寡不敵眾,束手就擒。
這就是著名的智擒鰲拜的故事,康熙奮力一搏,終于拼出了自己的權(quán)威,也讓鰲拜鋃鐺下獄。樹倒猢猻散,平日里唯唯諾諾的大臣,爭先恐后的向康熙效忠。議政王大臣們審訊鰲拜后,立即擬定三十條大罪,建議立斬。
此時,身陷囹圄的鰲拜,向皇帝提出了見面的請求。念及他是順治留下來的四大輔政大臣之一,地位特殊,康熙同意了這個要求。鰲拜見到康熙后,也沒有多言,撕開了自己的衣服,康熙沉默了。
撕開衣服能看到什么?都是累累傷痕。鰲拜確實對清朝立下過赫赫戰(zhàn)功。他出身于將門,從小和自己的父親衛(wèi)齊、叔父費英東一起,跟隨皇太極打天下。特別是在征討察哈爾部和朝鮮時,他作戰(zhàn)勇敢,開始嶄露頭角。
在攻克皮島一戰(zhàn)中,清軍主力正面吸引守島的明軍,鰲拜則帶著小部分人偷偷上島。不料,中途被明軍發(fā)現(xiàn),炮火箭矢連發(fā),清軍一度岌岌可危。但立下了軍令狀的鰲拜奮勇向前,不退反進,頂著炮火與明軍肉搏,后面的部隊才逐步跟上,最終拿下皮島。
攻克皮島對于清廷的意義十分重大,清軍以后出征再無后顧之憂,皇太極親自祭文告努爾哈赤,鰲拜也因為首功而晉封三等男爵,賜以“巴圖魯”的稱號。
在松錦之戰(zhàn)時,濟爾哈朗的右翼軍本來已經(jīng)失利,但增援的鰲拜過于勇猛,他力挽狂瀾,擊敗了明軍的騎兵。隨后在濟爾哈朗長舒一口氣,直呼幸運的之時,鰲拜又直接乘勝追擊,五戰(zhàn)五捷,奠定了勝局。在隨后的追擊戰(zhàn)中,鰲拜堵住了洪承疇的退路。這一仗之后,他升任護軍統(tǒng)領(lǐng),封爵為一等梅勒章京。
清軍入關(guān)后,鰲拜分別參與過多鐸、阿濟格圍剿李自成和豪格攻打張獻忠的戰(zhàn)爭。他前后十三戰(zhàn),重創(chuàng)了大順軍,又充當(dāng)先鋒,將張獻忠的大西軍擊敗。后人評說,張獻忠的覆滅,鰲拜“實居首功”。
皇太極駕崩后,多爾袞偷窺帝位。然而鰲拜與索尼、譚泰等八人一起,他們對于皇太極忠心耿耿,一定要讓皇太極的兒子來繼承皇位。這八人“共立盟誓,愿死生一處”,共推豪格繼位。朝議的那天,鰲拜率領(lǐng)兩旗兵馬全副武裝守在崇政殿,做好了兵戎相見的準(zhǔn)備,并且放出狠話:我們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深受先帝之恩,不立先帝之子,我們愿意追隨先帝而去!
就是在這種魚死網(wǎng)破的決心下,多方最終達成一致,多爾袞和豪格都放棄帝位,讓皇太極6歲的兒子福臨繼位,成為順治皇帝。
此后,由于大權(quán)被多爾袞掌握,作為曾經(jīng)的政敵,鰲拜遭到殘酷打擊。曾經(jīng)被革職,也曾經(jīng)降爵,甚至多次論死,境遇一度十分窘迫。
直到多爾袞死后,順治親政,鰲拜才算熬出了頭,他備受順治的器重,被順治視為心腹重臣。當(dāng)順治駕崩的時候,鰲拜旋即被任命為四大輔臣之一。
從此刻起,他開始走上了多爾袞的老路。雖然鰲拜是四大輔臣的最末,但因為資格老,功勛大,日益驕橫,擅權(quán)自重。
費揚古之子倭赫因是康熙的侍衛(wèi),對鰲拜沒有那么尊重,就被他羅織罪名,全家誅滅。多爾袞曾經(jīng)存在私心,將自己所轄旗換地,雖然在當(dāng)時確實不對,不過時間已久,人心安定,鰲拜又要還回來,這釀成了換地之禍。
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lián)不同意換地,向朝廷陳述弊端。鰲拜見三人敢違背自己的遺愿,在皇帝不同意的情況下,矯詔將三人處死,強行換地。
康熙十四歲的時候,索尼在臨終前建議皇帝親政,名列第一輔臣蘇克薩哈也表示愿意還政,自己去守皇陵。這個舉動惹惱了鰲拜,他羅織24款罪名將蘇克薩哈處以僥幸,并且族誅。由此,鰲拜更不愿意還政,而是妄圖牢牢把控康熙。
這樣,就出現(xiàn)了本文開篇的一幕。康熙看著鰲拜身上的累累傷痕,也心有感觸。鰲拜是一個權(quán)臣,但絕對不是一個奸臣。他擅權(quán),但沒有篡逆。于是,康熙念其為兩代皇帝所建立的功績,決定免他一死,改為終身監(jiān)禁。可惜,兩個月后,失勢的鰲拜自己病逝在獄中。
參考資料:《清史稿》、《嘯亭雜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