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愛自己的能力》讀書筆記(四):傾聽,是建立安全關系的基礎
1.強與弱:常言說,有理不在聲高。在人際關系中,常常將自己置于擁有重要話語權位置上的人,未必是真的強;面對攻擊、傷害性語言云淡風輕,一笑而過的人,未必弱。常常因為未得到“被肯定”而生氣的人,未必強;安貧樂道、隨遇而安的人,未必弱。養過狗狗的人可能都觀察到過一個現象,兩只狗狗相遇,大的往往很安靜,很友好,小的則會狂叫,會做出一系列進攻和威脅的動作。那不是因為小狗狗更厲害,恰恰相反,那是因為它內心有更多的恐懼,所以要先發起進攻來震懾對方。在人際關系里,其實存在著相似的心理過程,那個不斷發脾氣,不斷要求別人服從自己的人,肯能是內心充滿了對于被忽視的恐懼的人。這個恐懼并不是來自別人真的輕視他,而是來自他對自己的解讀:我不夠有分量讓大家服從。當他大聲呼叫著,要求別人重視自己時,他在掩飾的,是內心的弱,只不過采取了一個看起來很強大的方式罷了。而內心強大的人,往往有勇氣面對自己內心的弱,不爭、不怒,勇敢面對,反而在表面上要平和得多。上文中所說的“強與弱”十分有意思。有時候,“強”不是真正的強,反而是“弱”。這告訴我們在看問題時,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為什么要看透徹、看到本質呢?比如,如果能看透他(她)對你發脾氣的深層次原因, 或許你就會選擇原諒他(她),懂得了放下。與沖突和解,內心就會輕松自在,否則,會痛苦萬分。2.只有當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尊重自己與他人的存在,允許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他自己,按照自己內心的選擇生活時,人與人之間才會存在真正的理解和接納。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親密關系,才是真實的親密關系。感悟: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總想掌控孩子的一切,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對于父母來講,年幼的孩子一定要服從自己,做一個聽話的“乖寶寶”。如此一來,孩子便不敢真實地表達自己的需要。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時常保持情緒穩定,對孩子多些耐心。3.傾聽,比表達困難得多。因為,說,是一個往外輸出的過程。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焦慮的母親不停地嘮叨孩子,在這個說的過程中,她的焦慮就已經轉移到了孩子那里,她自己就會在嘮叨重感覺輕松些。但此時,聽媽媽話的孩子,就成了一個被動接收者,成了母親焦慮的容器,他不得不把母親的焦慮接過來,存起來,幫母親承載她自己無法代謝的種種情緒。這對孩子來講,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如果孩子所接收的這些情緒垃圾無法代謝,他可能會出現各種軀體癥狀或是行為問題,因為只有這樣,他的情緒垃圾才能找到一個出口。對于這樣的家庭問題,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是:全家人坐下來,認真聽孩子講一講,父母只是聽,不要做評論,也不要試圖說服他。感悟: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太想讓別人聽自己說了,很少耐心地傾聽別人。要學會用心靈去傾聽別人,耐心傾聽別人就是尊重別人,這樣就會少很多沖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