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系客服
2019.05.07
男孩搭訕百名女孩治害羞 挑戰精分統治開辟新天地
——心理大師是怎樣煉成的——阿爾伯特.埃利斯的心路歷程
在精神分析占統治地位的年代,阿爾伯特.埃利斯是沖破精神分析封鎖并最終開辟認知行為治療天地的大師之一。正如我們知道的,一個心理咨詢大師提出何種理論,與大師本人成長經歷、患者心理問題類型和專業受訓背景有密切關系。埃利斯的理論也不例外。
1913年9月27日,阿爾伯特·埃利斯出生在美國匹茲堡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是家里3個孩子中的長子。正如我們熟知“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必將為你打開另一扇窗”一樣。埃利斯的童年也充滿挫折和磨難,但正是這些磨難造就了最終的成就。
埃利斯5歲時,因為腎炎住院,出院以后便因為這種疾病而不能從事他喜歡的體育運動了,他因此把注意力和時間用在讀書上面,漸漸開始愛上了讀書。
除了身體疾病之外,父母關系也給他造成了較大的心理陰影。他的父母經常爭吵,鬧得家里雞犬不寧的。那個家里,父親長年在外經商,對埃利斯少有關愛,而母親對他也沒有好多少,母親對他很漠然。父母長期的爭吵以離婚告終。父母離婚那年,他才12歲。
父母的矛盾沖突,讓他對人的心理活動充滿興趣,憑借他對人心理的了解,在小學階段就已經成為有名的人際沖突調解高手,特別善于調解同學之間的矛盾沖突。
進入青春期后,埃利斯發現自己非常害羞,特別是當自己身處一群女孩子中的時候。此外,他還害怕在公開場合說話。與一般人選擇回避(避免公開講話和回避女孩子)不同,他選擇了面對這個問題。
他強迫自己與女性說話,為此給自己制定了一個月內與100名女孩子說話的目標。他選擇了就近的布朗克斯植物園,在植物園里,他與自己碰到的女孩子搭訕,與她們說話,盡量可能說得時間更長一些,他找了各種各樣的話題和女孩子說。這次活動的結果如何呢?他完成了自己一個月內與100名女孩子說話的目標!經此之后,他害羞和怕公開講話的毛病好了,他不再害羞和與人講話了。有趣的是,盡管他和100名女孩子聊天,但沒有一名女孩子愿意和她約會,也許埃利斯與她們說話的目的不在于此。
進入中學以后,埃里斯的第一個理想是成為偉大的小說家。為了這個目標,他決定學會計學并成為會計師,在30歲前掙到足夠的錢,然后退休,把所有時間都用來寫作。
不幸的是,正當埃里斯在大學里躊躇滿志地學習時,大蕭條來了,這粉碎了他的夢想。他還是堅持念完大學,畢業后與家人一起做生意。埃里斯對文學依然癡心不改,把大多數時間都用來寫文學作品,到28歲時,他已寫了一大堆東西了,可都沒有機會發表。
由于他對心理學的興趣,閑下來嘗試寫了一些心理學文章,并加入了當時的“性-家庭革命”俱樂部。在他為寫一篇《性自由的個案》文章而搜集資料時,他發現很多朋友都把他當作這方面的專家,尋求他的幫助。
這時,埃里斯發覺自己像喜歡文學一樣地喜歡心理咨詢。于是他決定更改人生方向,不做小說家了,要做心理學家,幫助更多需要的人。在他29歲(1942年)的時候,他開始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到他34歲(1947年)時獲得博士學位。
在讀臨床心理學學位期間,埃利斯是個堅定的精神分析信徒。他認為精神分析是最深刻、最有效的心理治療,立志要成為著名的精神分析專家。
但是,埃里斯遇到了不大不小的問題。在當時對成為精神分析師有著嚴苛的規定:任何準備成為精神分析師的人都必須接受精神分析;并且精神分析學派要求必須是醫學博士才能接受分析,而埃里斯是心理學博士,這意味著他可能成為不了精神分析師了。
不過,埃里斯還是找到了一個機會接受了完整的精神分析的訓練,并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做經典精神分析。到20世紀40年代后期時,埃里斯已經在當地的精神分析界小有名氣,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做教授,還先后在紐約市以及新澤西州的幾所心理機構內身居要職。
可就在此時,埃利斯又遭到了一次沉重的打擊,這次打擊和之前的挫折都不相同。他開始對自己所鐘愛的精神分析事業產生了懷疑。在經典精神分析的過程中,艾利斯發現,一、兩周才來見他一次患者,和那些每天來見他一次的患者,兩者的療效差別不大。
至1953年,埃利斯已經使用精神分析6年,可是他發現這套療法相當無效。最好的情況是,能夠幫助當事人看清他們情緒障礙背后的一些心理動力過程,卻無法改變他們的思考、情緒和行為,這無法讓他們重塑生命中自我挫敗的部分。埃利斯認為,精神分析可以讓他們了解自己如何走到這一步,卻不知道如何改變。
于是埃利斯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理論,,這個理論在當時并不受歡迎。因為,當時整個治療界到處都是精神分析理論和行為主義思想,埃利斯把治療重點放在觀念(信念或認知)上面的理論觀點,與前述兩種學派思想大相徑庭,受到這些學派的反對就不奇怪了。
1955年,埃利斯創立了自己的理論,該理論稱為理性療法(Rational Therapy, RT)。該理論認為,當人們遭遇逆境(Adversity)時有不安的結果(Consequence),大部分是由于他們的信念系統(Belief System)與逆境相互作用而導致的結果:AXB=C。埃利斯自己說:“RT是這樣一種理論,它認為人們不是被不利的事情搞得心煩意亂,而是被他們對這些事件的看法和觀念搞得心煩意亂的,人們帶著這些想法制造出要么是健康的負性情緒,如悲哀、遺憾、迷惑和煩悶。要么是不健康的負性情緒,如抑郁、暴怒、焦慮和自憎。”
這個理論提出來后,只有少數追隨者。埃利斯并沒有氣餒,他不斷鼓勵自己:“雖然有其他治療師贊同會很要,我仍然說服自己不需要他們的贊同。堅持將理性療法視為認知療法先驅并且廣為宣傳,即使當時全世界幾乎都跟我唱反調。我盡情地寫作和授課。”
到60年代,有幾個才華洋溢的認知療法大師出現,改變了認知療法的弱勢局面,認知療法逐漸被人們認可,在整個心理治療圈子中,認知療法也成為三大主流學派之一。這些認知療法大師有格拉瑟(Glasser,1965)、貝克(Beck,1976),班杜拉(Bandcura,1997)和梅肯鮑姆(Meichenbaum,1977)。
為了推廣他的認知療法,埃里斯在90歲時依然每周工作80個小時。他還寫了60多本書,錄制了不計其數的錄像和磁帶,在全國各地舉辦培訓講座!
人們對他有如此充沛精力感到非常好奇。埃利斯解釋說:“我能夠在90歲仍然有很多精力努力工作,秘訣之一是——遺傳——我的媽媽、爸爸和哥哥都是精力充沛的人!第二個秘訣是:我對自己實行合理情緒行為療法,所以我堅決反對有人擾亂我在做的任何事情,我也反對去擾亂別人的事情或這個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任何事情。”
埃里斯的婚姻經歷比較豐富,結過三次婚,還曾和一位女士同居36年。在他91歲的時候,迎娶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位妻子。這是一位澳大利亞的心理學家Debbie Joffe,他把她稱為“一生的摯愛。”他們夫妻擁有共同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他們量常常同時出現在各個研討會中。
盡管有幾任妻子,但他沒有孩子。他的家庭生活是和自己的妻子、兄弟姐妹、父親母親相處中度過的。
2007年7月24日,埃利斯與世長辭,享年94歲。
在精神分析占統治地位的年代,阿爾伯特.埃利斯是沖破精神分析封鎖,并最終開辟了認知行為治療一番天地的大師之一。正如我們知道,一個心理咨詢大師提出何種理論,與大師本人成長經歷、治療患者的心理問題類型和專業受訓背景有密切關系。埃利斯的理論也與他的成長經歷有關,也與臨床工作經歷相關。
微信登錄中...請勿關閉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