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交流 2007-02-26 09:33:48 閱讀1210 評論187 字號:大中小 訂閱
也談舊體詩詞的格律和詩韻改革
作者 冶超
一、舊體詩詞的魅力與寫作要領
舊體詩詞字數雖少,但用字凝煉,意境含蓄深遠,耐人回味;語句結
構靈活生動,音調起伏頓挫,引人朗朗誦讀;敘事,抒情,典故,哲理自
然渾成一體,如玉雕形,如畫生輝。特別是千百年來流傳至今的大量優秀
舊體詩篇,名家名句,更是凝結了中華文化的結晶。人們不僅在文學創作
,文化交流,藝術欣賞,謳歌英雄壯舉、宏圖偉業中要引用這些不朽的詩
句,來表達自己的深刻見解與文學修養,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每當旅游攬
勝,追思懷古,節日慶典,朋友聚會,四時賞景之時,也往往會產生一種
藉吟詩來抒發感慨,渲染氣氛的精神需求。
吟詩作賦,是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位的高級思維創造和精神享受。
因而至今仍然受到不少文學愛好者的青睞。當代人的生活環境畢竟與古代
人不同,為了反映今天的生活,為了更貼切地表達我們的思想和感情,人
們就要在繼承前人的文化傳統和文學成就的基礎上,創作出更多新的優秀
詩詞作品來,使我們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我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
大。
詩詞創作應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好的詩詞作品是既有藝
術感染力又符合格律、詞譜形式要求的作品。寫作詩詞應避免空洞淺陋,
浮泛流俗,而是追求內涵蘊蓄,見仁見智。詩詞創作內容雖然可以廣闊涉
足,但都應結合具體事物有感而發。即可以表達愉悅心情、豪邁激情、理
想境界,也可以寄托懷鄉思友、離別戀情、生活煩惱、憂愁憤懣,還可以
針砭弊病、戒人遠惡、勸人為善。總之詩詞創作應當追求使自己提高情操
修養,使讀者得到審美感受并有所啟迪。
二、舊體詩詞創作的現狀
舊體詩詞寫作者群體之內,相互酬唱交流總是比較熱鬧的,特別是在
互聯網上。網絡為天南地北的共同愛好者提供了一個跨越時空的交流平臺
,自然促進了舊體詩詞在網絡上的局部繁榮。數不清的文學論壇,博客都
開有舊體詩詞園地。在這里,詩詞作品可用雨后春筍來形容。
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近些年來我國詩詞作品出版日漸衰微,尤其
是當代人的舊體詩詞作品,無論大小書店很難找到幾本。與其他文學藝術
創作相比較,當前從事舊體詩詞寫作的專業人員以及業余愛好者,所占比
例是很低的。舊體詩詞創作之所以面臨如此尷尬境況,原因諸多。一個外
在原因是詩詞早已不再是科考的內容,在中小學校語文教育中所占比例早
已微乎其微。就連課外活動也開展得很不普遍。另一個就是舊體詩詞的內
在原因。舊體詩詞不僅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初學者較難掌握,而且用字發
音也和當代語音相去甚遠。因此本來就不多的詩歌創作者,多數又選擇了
自由體的新詩寫作,對舊體詩詞創作卻望而止步。面對這種狀況,全體詩
詞愛好者難道不是更需要擰成一股繩,共同為詩詞的重新繁榮而多作點什
么嗎?哪里還有理由為一己之見而內部相互較勁呢!
三、我對舊體詩詞格律的看法
格律詩(絕句、律詩、排律)是舊體詩的一種定型體裁,格律雖然在
字數、句式、音調以及節奏上限制了詩人的自由發揮,但由于格律詩的格
式并不太多,只要下些功夫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比學外語容易得多)。
而一旦掌握了其基本規律,熟習之后反而有利于寫作。這種格律體詩歌更
便于相互交流與唱和,因而成為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一種特殊載體。這種
文學現象是我國所獨有的,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精華。因此我們應當珍惜古
人流傳下來的這種文學體裁。讓其繼續傳承發展下去。
而具有長短句特點的詞,其格體雖然不如格律詩嚴格,但也有格式規
定(盡管有變體),這就是詞譜。活潑的長短句式結構更適于抒情。現有
詞的曲牌早已擺脫了原有的曲譜而成為詩體格式的名稱。我本人不反對現
代的詞作者創造新的詞牌格式,但我認為只有詞作造詣很高的人的創新格
式才會得到公眾的認同和流傳。因此,普通舊體詩詞愛好者特別是初學者
,還是應當按照詞譜格式填詞為好,特別是那些常用的詞牌。另一方面,
對別人的詞作,最好也別按格律詩的嚴格程度來評論。一是古人填詞常有
變體,你未必全都掌握;二是既然古人常有變體,這說明一個問題,只要
詞意好,詞的創作在格式上允許比格律詩靈活一些。既然古人在詞的創作
上既有格式要求又有包容之大度,我想我們現代人也就更不可拘泥于不得
越出詞譜半步的死規則。何況流傳至今的詞譜也有好幾種呢。我的見解是
:初學者基本依據某一詞譜寫作為宜;寫作水平較高的作者,容許個別地
方借助詩的聲調節奏規律有所變通。
現代人多愛追求自由,表現在詩詞寫作上,就是有相當一部分作者喜
歡舊體詩詞的凝練含蓄,而不愿受其格律的拘束。也就是知其所以然,但
不愿親為之。他們創作的詩詞只遵照舊體詩詞的句式字數(甚至也講究詞
性對仗),而不管字的平仄聲調(甚至韻腳也不分平仄)。其作品只有標
題,不加詩體名或詞牌名。這是一種人們已經默認了的現實。也就是大家
現在已經認可的新“古風體”詩。這種詩體,作者雖然可以自由揮灑,也
不妨礙詩友之間從詩意詞句上進行交流,但不按格律寫作,必然失去較高
水平的相互酬唱的共同基礎。在保存和流傳上也會喪失其內在的才華優勢
。在下認為,對于有能力駕馭詩詞格律的作者來說,特別是那些有才情有
發展余地的年青作者,大多數作品還是應嚴格遵守詩的格律及詞的格式為
好。
也有很多格律詩的優秀老作者,他們的詩作本來是正規的格律詩,但
發表時經常不標 *絕、 *律。 讀他們的作品時,需要仔細辨別,才不致被
當作“古風”來讀。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不知其所以然者,也就是根本不知何謂格律者,自
以為只要字數句式與絕句、律詩、詞牌相同,就可以標上這些詩詞格體的
名稱。甚至連韻腳也不分平仄。這種情況,多是初學者。若自己不積極認
真留心請教別人,或閱讀有關理論書籍文章,作品質量必然不高,不免門
庭冷清,很難融入詩詞交流圈子。
四、我對詩韻和詩韻改革的看法
是詩就應當押韻,古今中外都是共同的。外國人寫詩以他們的本國語
音押韻,中國人作詩以中國人的語音押韻。古人吟詩以古人的語音押韻,
今人作詩自然應當以今人的語音押韻。可見詩韻是以語音為基礎的。這一
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因為人為的因素弄成近幾年來一直困擾著我國詩詞界
的一個難解的問題。我國推廣普通話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可惜進展緩慢。
而詩韻更新就更加落后了。
我國是個文明古國,詩歌的發展也已經走過幾千年的歷史。詩歌的起
源比文字早得多,實際上人類從學會說話、學會勞動時,就產生了詩歌。
詩歌就是唱出聲的優美語言,優美在于歌詞是押韻的。我國有文字記載的
最早的詩歌是“詩經”,因為是從各地采集而來的詩歌。詩韻自然是因地
而異的,是體現了各地方言的。盡管其中很多文字的原本讀音已經不得而
知,但后人仍然能從字義、詞句、內容與藝術形式上加以欣賞并從中吸取
營養。隋唐以前的詩歌,句式比較自由,音調不限平仄,統稱為古體詩。
隋朝時期逐漸興起了格律詩,統稱為近體詩。唐朝格律詩的發展達到巔峰
,并出現了“詞”這種句子字數不同有長有短,但是整體有固定形體格式
的詩歌形式。詞的押韻要求比格律詩寬松得多,但是仍然依詩韻為基礎,
只不過是將詩韻相鄰的幾個韻部結合成一個大韻部而已。(如后來的“詞
林正韻”)。詞牌格式很多,有押平聲韻的,也有押仄聲韻的(其中還有
專押入聲韻),而標準的格律詩只容許押平聲韻,入聲字和其他仄聲字一
樣,只能用在非韻腳之處。格律詩和詞的興旺以及詩人之間相互交流的興
盛,必然促使詩韻逐步趣向一致。宋朝人在總結繼承隋唐以來近體詩的基
礎上結合當時的官方語言制定了“平水韻”。韻書由朝廷頒布,科舉考試
時限定必須依照所頒布的韻書作詩,因此韻書具有政府文件的權威性。盡
管平水韻存在很多不合理之處,但由于其具有權威性,當時并未引起多大
爭論,能夠比較快地推廣普及。平水韻的產生,起到了統一詩韻的作用,
有利于交流推廣,曾經將詩詞創作推向了更加繁榮的新階段。
我國地廣人多,各地方言眾多。建國后將普通話規定為國家的標準語
言加以推廣。普通話中已經取消了文字的入聲讀音,但是目前我國中南、
東南諸省以及華北的山西、內蒙、河北的西北部等一些地區的地方方言中
仍然將很多文字讀成入聲,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和平水韻的聲韻接近,但嚴
格的說,沒有一種方言與平水韻完全一致。今天人們用普通話來誦讀唐詩
宋詞,自然很多地方不會合律,特別是誦讀入聲韻的詞牌時,往往因為韻
腳不符合普通話讀音而失去了誦讀詩歌的感覺。盡管普通話與前人的詩詞
作品不匹配,但是并不妨礙人們繼承前人的文學精髓。因為詩詞除了讀音
外還有其他很多更為重要的內涵。撇開讀音,人們仍然能從這些詩詞作品
中感受文學之美并從中吸收智慧和營養。
歷史上各個國家語音的演變都是不可避免的,基于語音的文學作品也
必然會不斷推陳出新。人們不可能永遠停止在一個標準或規則下。詩詞的
繼承和發展是統一辯證的。統一在中國文化的大環境背景下,統一在中國
文化的鮮明特點范疇之內。區別在體現時代的環境和烙印,區別在由簡單
走向復雜,由適應小范圍走向適應更廣闊的范圍。強調以往某個時段的成
就,強調方言,強調地域,都不能阻止格律詩詩韻的更新改革。人們不可
能一絲不變地繼承前人所有的成果,否則就不會有進一步的發展。人們只
能繼承前人文化成果中最優秀最本質的東西。而表面的,淺層次的,已經
不適應時代的部分,沒有了生命力時只好放棄。就詩詞來說,格律和詞譜
是精華,是本質部分,而讀音以及建立在讀音基礎上的詩韻就是表面的,
淺層次的,沒有永恒生命力的部分。
當今的普通話和宋朝的官方語言相比,語音上已經有了很多變化。這
種情況對于寫作無格律要求的古風體詩以及自由體詩來說,并不受任何影
響,但對于寫作格律詩和詞的影響卻是非常大的。由于長時間沒有政府頒
布的普通話新韻書,所以直到幾年前,舊體詩詞的寫作還在沿用平水韻。
現代人創作詩詞還要按照宋朝人的語音來用字和押韻,這顯然違背了詩韻
的時空特性。由于用字和當代語音不一致,客觀上增加了學習詩詞寫作的
難度。很多年輕的詩歌愛好者不愿寫作舊體詩詞,詩詞創作成了少數專家
們的象牙寶塔。這種狀況事實上阻礙了詩詞創作的繁榮。因此為了繼承繁
榮舊體詩詞的創作,對格律詩詩韻進行更新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當前的詩韻改革不僅起步很晚,而且至今仍然存在著很大阻力。
這是為什么呢?我認為這是由于新中國建立之初,推廣普通話新方針不配
套的結果造成的。假如就像推行中小學語文課本一樣,當初由國家主管部
門制定詩韻新標準與語文課本同時(或稍后)頒布施行,當初用普通話學
習寫作詩詞的作者,今天恐怕至少也有五六十歲年紀了。會有今天所面臨
的困難和分歧嗎?政府權威作用在詩韻改革上的缺失,導致了詩詞愛好者
對詩韻認識上的長時間混亂。以致目前有相當一部分舊體詩詞寫作者(有
的年紀并不老)至今仍然僅認定平水韻,把舊體詩和平水韻捆綁在了一起
。而且自覺不自覺地以平水韻為首要標準去評定他人的詩詞作品。甚至有
人認為不用平水韻,就不是舊體詩。對用新韻寫作的舊體詩詞擺出一副不
屑一顧的姿態。至今仍對詩韻改革持有抵觸情緒。對推行新韻采取不關心
,不學習,不支持,不實踐的態度,進而還用這種觀點和態度去影響詩詞
初學者。這無疑阻礙了詩韻改革的進展。在下認為這種態度是不可取的。
普通話有利于信息化時代的交流。比如拼音打字,音像視頻,用普通
話要比用方言傳播效率高得多,覆蓋面廣得多,因此效果好得多,也便于
國際交流。語音既然是詩韻的基礎,毫無疑問,在今天的社會里,詩韻當
然應根據普通話來規范。推廣中華新韻,便于更多的人學習用普通話寫作
舊體詩詞,有利于舊體詩詞的發展。基于這個道理,不僅中國詩詞協會的
領頭人,而且很多詩詞界前輩都開始積極支持詩韻改革。在各個網絡論壇
以及博客詩友中,有一些詩詞造詣較高的詩友,也帶頭支持實踐“中華新
韻”。很多詩友通過網站以及博客積極傳播《中華新韻(十四韻)》大大
方便了詩友的查閱應用。盡管普通話推廣進展緩慢,但畢竟說普通話的人
已經越來越多。當前正在推行的詩韻改革已經不是繼續爭論要不要改革的
問題了,而是怎樣加快改革步伐以便適應普通話推廣的進程,以及網絡詩
詞的蓬勃發展形勢。中國詩詞學會應抓緊對《中華新韻(十四韻)》試行
版本廣泛征求意見,統一認識,盡早將其升級為正式版本,并由政府主管
部門頒布正式新韻書,這方才是減少爭論,推動詩詞發展的有利步驟。
今后伴隨著普通話的繼續推廣,以及詩詞新韻的推行,舊體詩詞的發
展也必將會揭開新的一頁歷史。這已經成為一個逐漸明朗起來的共識和不
可倒轉的發展方向。每一個舊體詩詞愛好者都有責任為繼承舊體詩詞這一
民族文化瑰寶多作些努力。不僅使其不致失傳,而且要使其得到進一步的
發展。
最新的詩韻改革方案說明中,考慮了尊重使用平水韻的作者的習慣,
特地制定了新舊韻書同時實行的原則——“倡今知古,雙軌并行;今不妨
古,寬不礙嚴”。我本人理解這不僅是個過渡時期的方案,也是個有長遠
意義的觀點。因為欣賞古人的詩詞,畢竟用平水韻語音來閱讀才能更全面
地欣賞。因此,有能力的詩詞愛好者學習掌握平水韻也是必要的。另外掌
握了平水韻的用法,也便于和習慣用舊韻的詩友相互交流唱和。應此對于
詩詞創作者來說,身邊既有一部《中華新韻(十四韻)用字簡表》,又備
有一部《平水韻字表》,以及一部《詞林正韻簡編》,是非常必要的,以
便寫作詩詞以及相互交流時隨時查閱核對。
原作于 2007-2-15
補充于 20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