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常有朋友問:做舊體詩用什么韻好?什么叫“平水韻”?哪些場合適用?什么是新韻和舊韻?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詩詞愛好者不滿足于背誦和欣賞古詩詞,也喜歡自己創作詩詞,但并不是都了解古詩詞的一些規則。甚至有人以為寫出28個字就是七絕,把字數搞對了就是填詞。
現在作詩也有古韻新韻之分,老街也常碰到有人問,作詩用新韻好還是古韻好?那么今天就不說復雜的詩詞知識,只說一說詩詞如何押韻,用的什么韻好一些。
一、押韻
詩和詞都是韻文,因此押韻是舊體詩詞的必要條件,我們經常看到個別作詩的人不清楚怎么押韻,例如這一首假托李白的藏頭預言詩:
文有千筆力,章成百意心。出得一片簡,軌馬達盛情。
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絕句的第二句和第四句一定要押韻的,這首“假古詩”的第二句結尾“心”和第四句“情”明顯不押韻。還有一首辨別起來就有點難:
馬騰駕祥云,航行闊海郡。失于蓬萊閣,蹤跡無處尋。
這首依然是“假古詩”,古詩中同時又押平韻和押仄韻叫做換韻,換韻的詩一定會多于四句。而僅僅四句的絕句不存在換韻的問題,因此第二句和第四句的“郡、尋”,一個是仄、一個是平,也不是古詩的押韻,只能說是現代詩了。關于換韻、葉韻、疊韻等可以看看老街味道的其他文章。
二、舊韻的前世今生
平水韻是中國音韻學的寶貴遺產,中國人至今可以看懂并讀出古代文獻,是因為中國一直堅守了隋朝建立的音韻系統。
隋朝以前的詩人作詩用口語押韻,隋朝陸法言等人編制了《切韻》,從此詩人們作詩有了押韻的標準。在唐朝和宋朝,政府依據《切韻》改編而成唐韻、大宋廣韻、集韻,后來又合并韻部改編成了《平水韻》。平水韻的編寫者有兩種說法,其一,原籍為名平水(今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人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同用的韻合并,成107韻;其二,山西平水(平水為隸屬于金朝河東南路絳州之鄉級行政區)官員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韻略》為106個韻部。
從此詩人們作詩一直堅持到民國都是使用平水韻。清朝的官方韻書《佩文詩韻》也是平水韻改編而成。
三、平水韻的特點
平水韻之前韻書的韻部比較多,最早的隋朝陸法言《切韻》分為193個韻部。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孫愐編制《唐韻》是《切韻》的增修本,有195個韻部,北宋陳彭年編纂的《廣韻》在《切韻》的基礎上又細分為206個韻部。平水韻在前朝韻書的基礎上,根據前人作詩使用鄰韻的情況,把206韻合并成106韻。古韻分平上去入四聲,平為平聲,上去入為仄聲,平水韻根據平上去入分了4大部分。
a、其中平聲分了30個韻部,上平:如一東、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聲15部,如一先、二蕭、三肴、四豪……等;
b、上聲29部,如一董、二腫、三講、四紙……等;
c、去聲30部,如一送、二宋、三絳、四寘……等;
d、入聲17部,如一屋、二沃、三覺、四質……等。
四、平水韻的使用
1、近體詩
近體詩就是格律詩,押韻時要求一韻到底,就是必須是平水韻的同一個韻部,除了第一句可以用鄰韻以外,其他的韻腳必須在同一個韻部。在古代科舉考試中,押韻時如果不在同一個韻部就是落韻,落韻的結果基本就出局了。
例如下面這首七律《山村》,第一個韻腳村,屬于【十三元】,后面的聞、云、君、紜屬于【十二文】,元、文是鄰韻。
遙知丘壑隱孤村,筇杖臨風雞犬聞。古磴千回穿竹雨,青煙一線繞松云。洞邊未醒桃源夢,澗外疑逢白石君。野叟相攜談笑去,欲尋詩思意紛紜。
2、古體詩
古體詩是可以押鄰韻的,儲光羲的《相和歌辭·采蓮曲》六魚七虞通押
淺渚荷花繁,深塘菱葉疏。獨往方自得,恥邀淇上姝。廣江無術阡,大澤絕方隅。浪中海童語,流下鮫人居。春雁時隱舟,新荷復滿湖。采采乘日暮,不思賢與愚。
居、書,屬于上平六魚,其他是七虞韻部。
五、詩韻與詞韻
唐朝人作詩基本符合宋朝時期的平水韻,這不是穿越,而是因為平水韻是和唐韻一脈傳承而來。
唐宋人作詩,符合清朝人的《詞林正韻》也是如此。《詞林正韻》為清嘉慶年間江蘇吳縣人戈載所撰。這本韻書是根據詩韻改編,基本是合并了詩韻中的鄰韻,其中也有些例外,例如十三元等詩韻的韻部在詞韻里一分為二,歸屬兩個詞韻的韻部。
另外平聲與仄聲歸為同一個韻部。一共分十九部,其中第十五部至第十九部是入聲韻部。
這首《阮郎歸》中,按照詩韻來說山【上平十五刪】、珊【上平十四寒】是鄰韻,不是同一個韻部,但是在詞林正韻中屬于一個韻部。因此說詞韻寬、詩韻窄,填詞押韻比作格律詩押韻簡單很多。
“○”標平聲“●”標仄聲“⊙”標應平可仄“◎”標應仄可平“△”標平韻“▲”標仄韻。
七、新韻與中華通韻
民國以前人作詩自然用的是古韻,在民國時期出現了一種新韻,但當時的詩人們并不接受,依然使用平水韻作詩。原因也很簡單,古韻從誕生時,就不能完全和生活語言一致,無論說什么方言,科舉考試都要依照官方韻書來作詩,元朝和清朝官話都不是中原古音,入聲直接就消失了,但是蒙古族和滿族的詩人們依然用平水韻,并沒有搞出什么新韻。清朝科舉恢復考詩賦時,特別把平水韻(佩文詩韻)作為官韻。
結束語
今天的詩人們常有新韻古韻的爭論,其實無論新韻古韻完全可以自由選擇,老街是從新韻開始入門的,后來一直使用古韻。從我本人的體會來說,用古韻收獲遠遠大于新韻。至少我們學習和鑒賞古詩必須懂古韻,而學習古韻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創作時使用古韻,否則在兩個系統中不停切換,更浪費時間。
至于今天的創作來說,使用古韻就比較麻煩,有些韻部如刪、寒、元、先、咸等,要經常查韻書。好在現在手機上網很方便,提高了不少效率。
@老街味道
詩詞創作不可不知樂府詩是不是格律詩?
詩詞創作必備知識格律詩有的對仗有的不對仗應該哪一聯對仗?
唐代的第一個詩人是誰,你知道嗎?
關于蘇州的詩詞你知道多少呢?一起為蘇州寫首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