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內容分析法視角下的學分銀行國內研究現狀綜述
劉剛 胡水星



【摘 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借鑒國際經驗,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學分銀行制度,自此之后,學分銀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為了更好地了解學分銀行的研究現狀,本文通過內容分析法,分析了從2003年至2012年8月發表的學分銀行相關文獻,從研究歷程、研究文獻來源及研究內容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得出學分銀行的文獻主要分布在教育技術類期刊中,而研究者則多來自于高校,目前研究熱點為學分銀行的體系及制度構建,分析了國外學分銀行研究現狀及我國學分銀行建設中存在的困難與障礙,而基礎理論研究、資源建設研究和實踐研究相對較弱,亟待加強。

【關鍵詞】 學分銀行;內容分析法;綜述;國內研究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3)07—0023—07



* 基金項目:本文受2009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信息技術與社區教育的整合研究”(09YJC880031)資助;系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重點課題 “網絡環境下教師教育數字化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研究”(126220650)、2012年度浙江省教育技術研究規劃重點課題“中小學教師遠程網絡培訓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A036)與浙江省2012年度教師教育科研項目“教師教育網絡化教學資源的開發、運用與評價研究”的研究成果。

*



21世紀是一個以知識為主宰的全新經濟時代,知識的指數級變化讓身處這個時代的學習者更加清晰地體會到持續學習對于生存的重要性。然而,傳統正規的學校教育因其容量有限而無法滿足眾多學習者的需求,而非正規的教育及培訓機構卻因其所頒發學歷的社會認可度不高而遭遇冷落。學分銀行正是在這種境遇下應運而生。它借鑒銀行的存儲管理模式,以期實現不同層級、不同類別教育及培訓部門間的學分互認及通兌,從而彌補正規教育體系容量的不足,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為學習者創設自由通達的學習環境,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內容分析法,對2003年至2012年8月國內發表的關于學分銀行的文獻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從而對其研究現狀進行梳理與總結。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對具有明確特性的傳播內容進行的客觀、系統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術。它通過對信息內容“量”的分析,找出能反映信息內容的一定本質的又易于計算的特征,從而克服定性研究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的缺陷,達到對信息“質”的更深刻、更精確的認識。[1]本文主要研究的問題包括:① 學分銀行的研究歷程分析;② 學分銀行的文獻來源分析;③ 學分銀行的研究內容分析。研究的重點為學分銀行的內容分析,包括學分銀行理論基礎、運行機制、體系構建及建設中的困難與障礙等問題。

   (二)研究對象

  研究以中國知網(www.cnki.com)所檢索到的文獻為研究來源。輸入關鍵詞“學分銀行”進行檢索,可得文獻161篇,此即為研究對象總體范圍,從中剔除來源于報紙和年鑒的文獻及無關文獻64篇,最終確定97篇文獻為研究樣本,其中包括碩士論文4篇,學術論文93篇。研究文獻的時間跨度為2003年至2012年8月。

   (三)類目與分析單元

  本文以所抽樣本的研究歷程、文獻來源及內容分析作為研究緯度。分析單元為每一篇獨立的文章,凡結構完整的論文不論篇幅大小,均以一篇計算。筆者依據研究樣本內容的分析類目,以及研究樣本內容的傾向性不同,將它們歸屬于五個研究層面:基礎研究、建設研究、應用領域研究、實踐案例研究及資源建設研究。分類明細如下表1所示。

   (四)評判記錄和信度分析

  內容的信度分析是指兩個以上參與內容分析的研究者對相同類目判斷的一致性。一致性愈高,內容分析的可信度也愈高。[2]研究選取的評判員共三位,分別標記為A、B、C,其中筆者為主評判員,另有兩名人員為助理評判員。內容分析的信度公式為:R=n*K/[1+(n-1)*K],其中R為信度,K為平均相互同意度,n為評判員人數。K=2M/(N1+N2),其中M為兩者都完全同意的欄目,N1為第一評判員所分析的欄目數,N2為第二評判員所分析的欄目數。本研究中 K=(KAB+KBC+KAC)/3,計算后得到三位評判員的評判信度R約為0.9137(具體計算略)。經過信度分析后,根據經驗,如果信度大于0.90,則可以把主評判員的評判結果作為內容分析的結果。[3]

表1 研究內容類目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學分銀行的研究歷程分析

  1. 學分銀行論文發表年度分布

  通過運用Excel軟件對中國知網中檢索到的文獻進行統計分析可知,從2003年至2012年8月學分銀行的論文發表年度分布情況如下表2所示。

表2 論文發表年度分布

從中抽取2003年至2011年這9個完整年度的論文發表情況,從而得出學分銀行的論文發表年度分布圖,如圖1所示。

<D:\教育盤\2013年教育\2013-06\06-8.jpg>

圖1 論文發表年度分布圖

   “學分銀行”(Credit Bank System,CBS)的概念最初是韓國于1997年提出的,其目的是為了實現教育機會平等,彌補正規教育體系容量的有限性,促進終身教育的有效發展。分析圖表可知,其一,我國學術界對于學分銀行的研究起步較晚。學分銀行并非一個新鮮詞匯,早在2000年,北京、江蘇、廣東等地的職業學校就已經開始了學分銀行的試點,而國內有關學分銀行研究的文獻最早為2003年12月由學者王家鈞發表的《論遠程高等教育結構學分銀行與模塊課程超市管理體制的建立》一文,文中作者介紹了學分銀行的概念及特點,并提出遠程高等教育結構學分銀行和模塊課程超市的構建理念及具體的實施方法。其二,研究持續的熱度不穩定。2005年,教育部將學分銀行建設工作列入該年的工作要點,因而這一年的研究論文數量明顯增多,但是之后的發展卻不是線性遞增的,表現為一年多、一年少這種不穩定的變化,尤其是在2007、2008年和2010、2011年這兩個間隔點之間。其三,研究成果中學位論文的比例過低。研究文獻中學位論文只有4篇,在總樣本97篇中所占比例僅為4.1%。這說明國內學分銀行的研究還處在一種淺層次的挖掘狀態,深層次、高質量、系統性的研究亟待增加。

  2. 學分銀行研究熱點及趨勢

  從2005年開始的相關文獻中,通過萬方數據庫所提供的熱詞分布,可以得出學分銀行研究趨勢圖,如圖2所示。

  結合學分銀行研究熱點分布及趨勢走向,可將我國學分銀行的研究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其關鍵的時間節點為2008年。

   (1)萌芽期——理論探討階段(2008年以前):主要探究學分銀行是什么及怎么樣的問題。具體問題有學分銀行概念的界定、基礎理論、重要性和必要性、韓國歐洲學分銀行的介紹及對國內學分銀行的啟示等。

   (2)發展期——實踐探究階段(2008年以后):這一時期,學分銀行的研究持續升溫,尤其是在2010年之后,研究成果數量急劇增多,質量明顯提高,究其原因在于國家政策的傾斜。《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4]中明確提出要“建立學習成果認證體系,建立‘學分銀行’制度”。借鑒國際經驗,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學分銀行”制度,對于“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一政策文件的出臺,為我國學分銀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發展機遇,學分銀行逐漸成為了眾多學者關注的焦點。

  學分銀行這一階段的研究重點為應用及實踐探究。主要研究問題有學分銀行在不同層次的教育體系中的應用探究及存在問題的分析,學分銀行體系的構建,學習成果認證及學分制等。

   (二)學分銀行的文獻來源分析

  分析文獻來源可以了解關注該領域的學術期刊及研究單位。因此,學分銀行文獻來源分析將從期刊載文量及文獻第一作者機構分布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1. 期刊來源分析

  期刊來源分析主要是針對學術論文。據量化統計,93篇學分銀行相關的學術論文發表于52種期刊,載文量大于2篇的期刊分布如表4所示。這些期刊的載文量已經接近所有學分銀行相關文獻總量的二分之一。因此,可以認為這些期刊也是學分銀行領域的核心期刊。

  分析期刊載文量分布可知:其一,學分銀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領域,如開放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領域等;其二,期刊的所屬領域多為教育技術。教育技術是教育與技術的有機組合體,旨在運用各種媒體技術來促進學習的發生,如何實現學分在不同的教育層次體系中互認通兌,對于構建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體系都具有重大意義,因而這一問題也必將成為教育技術學關注的焦點,期刊載文量居高也是理所當然了。

  分析《開放教育研究》和《職教論壇》這兩個載文量同為9篇的期刊可知,發表在《開放教育研究》上的9篇文章中的6篇都是發表于2012年2月的,這些文章實則是“2011‘終身學習與學分銀行建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遠程教育教席系列國際研修班”上的主題報告,如郝克明的《終身學習與“學分銀行”的教育管理模式》及李惠康的《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的構建》。而《職教論壇》的9篇論文中有6篇是出自同一作者楊黎明。

表4 期刊載文量分布

  2. 論文作者機構分析

  通過論文作者機構分析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的文獻作者均來源于高等院校,學分銀行相關文獻發表量超過2篇的院校如表5所示。這些院校發表的有關學分銀行的學術、學位文章的數量總和接近研究文獻總和的二分之一。這是因為學分銀行的本質決定了它無法脫離教育教學這個實踐場域而獨立存在,而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又是諸多學者集聚的地方,因而這樣的文獻來源分布也就成為一種必然。

表5 文獻第一作者機構分布

[作者單位\&發文

   (三)學分銀行的研究內容分析

  學分銀行引入我國后,出現了大量的以學分銀行為主題的論文和研究報告,從研究內容而言,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 學分銀行理論基礎研究

  國內關于學分銀行的理論基礎研究很少。鄧澳利提出了學分銀行的三大理論基礎:學習自由理論、教育公平理論以及市場經濟理論;楊黎明認為上海學分銀行建設的理論依據是終身教育、以人為本和多元智能理論;慈溪市教育課題組在終身教育理論、信息素養理論以及學習動機理論基礎之上構建了慈溪市的市民學分銀行系統;胡榮琳則認為學分銀行制度的理論基礎為終身教育理論、自由學習理論及教育公平理論。

  2. 學分銀行運行機制研究

  學分銀行既冠以“銀行”之名,應該具備銀行的基本功能——存儲、信貸和匯兌。熊惠平、劉耘疆、鄧澳利、胡榮琳和楊黎明等從銀行的信貸運行機理入手,闡述了學分銀行的“存分機制”、“貸分機制”和“兌分機制”。

  熊惠平認為學分銀行的存分機制、貸分機制和兌分機制的內在運行軌跡,沿著學分獲取——學分存儲(記錄)——(學分借貸)——學分認定——學分互認——學分兌換——學分通兌的技術路線漸次深化與發展。其中,學分借貸雖然并不一定構成必然環節,但卻是維系其有效運行的重要調節杠桿;而學分通兌自然是“學分銀行”的最高境界。[5]

  劉耘疆認為學分銀行制度的真正確立,取決于學分的存取機制、借貸機制和轉換機制的有效貫通和協調運轉,關鍵則在于學分“貨幣”的通用程度——在校際、區域間、國際間互認。如果說存分機制建設是起點,貸分機制就是其深化、完善,學分兌換機制則是其更高境界。[6]

  胡榮琳則認為學分銀行的運行機制是由其存分機制和兌分機制協調構成的。學分銀行制的內在運行軌跡是沿著建立學分賬戶——學分獲取——學分記錄——學分互認——學分兌換——獲取學歷或資格證書的技術路線發展的。[7]

  也有學者認為“存分機制”和“兌分機制”是學分銀行的核心,而“貸分機制”因為銀行本身的信用管理機制尚且不成熟,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如果將這一功能延伸到學分銀行上,將會使得學分銀行更加不具備操作性。

  3. 對國外學分銀行的研究

  陳濤、杜社玲、王迎、陳晶晶、陳娟、陳巍、覃兵和楊黎明等一大批學者對國外學分銀行進行了探索,主要集中于韓國和歐洲學分銀行建設。學者們對國外學分銀行的建立的背景、實施情況、主要特征、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問題等方面在自己的研究范圍內進行了概述,并提出了對我國學分銀行建設的啟示。杜社玲就歐洲職業教育與培訓學分系統從創建歷程及學分計量方式方面進行了全景解讀,她認為,制定學分積累和互換的規則是學分銀行建設的核心之一,歐洲職業教育與學分培訓系統(ECVET)采用了學習效果方式來計量學分,雖然還未見成效,但可為上海學分銀行的建設提供參考。[8]楊黎明在分析和探究韓國學分累計制度產生的背景、管理及運行方式的基礎上,認為我國學分銀行的構建需要從法律制度、組織機構、課程標準、轉換機構及服務體系五方面入 手。[9]

  4. 學分銀行體系及制度建設研究

  學分銀行體系及制度建設的研究是熱點。

  齊航認為北京市學分銀行建立的初期可由五個子系統構成,分別是課程標準系統、學分累積系統、學分認定系統、學分兌換系統和學生服務系統。鄧澳利設計了學分銀行制度的運行框架,由學分銀行系統、選課系統、兌換系統及評估委員會系統四個元素組成,各部分按照存分、兌分機制協調運行。姚德明從知識共享的視角,探討了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管理體系。他認為職業院校構建學分銀行管理系統平臺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職院學生學分積累、網絡選課、專業課程、學籍等的信息化管理,學分銀行管理系統平臺是一個基于 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務架構)架構思想建構的系統,該系統擁有用戶管理、學分管理、檢索信息、學分統計等全面的解決方案,其中用戶管理、學分管理和檢索信息是重要環節(如圖3)。[10]

<D:\教育盤\2013年教育\2013-06\06-10.jpg>

圖3 學分銀行管理系統

  樓一峰認為學分銀行應基于市民學習,其體系的構建主要有學分儲存、學分互認、學分兌換和學分消費。學分儲存指在可檢測的學習范圍內,市民通過各種不同形式、不同途徑取得的學分,均可在本人賬號內積累、儲存。學分互認指市民在不同學習機構取得同一課程的學分,各學習機構要予以相互認可。學分兌換指從一般意義上說,即非標準學分轉換為標準學分。學分消費可以分為以學分換取證書的消費和積分形式的非證書方式。[11]

  郭慶春認為學分銀行制度體系的構建包含以下六個方面:① 開放大學課程體系建設;② 建立合理的選課制度;③ 建立開放大學學分銀行的存分機制;④ 建立開放大學學分銀行的貸分機制;⑤ 建立開放大學學分銀行的兌分機制;⑥ 建立與學分制相適應的學生管理機制。[12]

  魏婷將我國成人教育學分銀行的發展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分別為試點教育階段和推廣階段,并構建了我國成人教育學分銀行的模型框架,如圖4所示。[13]

圖4 學分銀行的模型框架圖

  5. 學分銀行建設的困難和障礙

  學分銀行建設中存在的困難與障礙也是研究的熱點問題,國內諸多學者都對這一問題表述了自己的觀點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楊晨認為我國學分銀行建設要重點解決好基本認識、技術操作和深層次障礙三大問題。鄧澳利認為:傳統模式制約學分銀行的推行;學分銀行本身存在操作性難點如通兌、折算、貸分和管理難題;政府相關措施和政策不到位增加了推行難度。熊惠平認為在推行學分銀行的過程中,“選課制”的發育不充分是重要的制約因素,學分認證和互認機制的不成熟是重大障礙,管理難度大和培養成本大是瓶頸。吳鈞認為學分銀行建設中存在五個問題:其一,學分銀行與學分制不成因果;其二,學分銀行的主體含糊;其三,學分銀行學分換算技術障礙恐難突破;其四,學分銀行給學習者的實惠不多;其五,校際學分互認壁壘較難克服。邵敬浩認為高職教育學分銀行建設存在的現實困難為三個矛盾:高職的目標定位的矛盾,體制和機制的矛盾,管理的矛盾。吳言認為學分銀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為:跨校選課制度“名存實亡”,收費方式有爭議,學校管理乏力,學分通兌有困難。

  6. 學分銀行應用領域研究

  學分銀行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基石,它的實踐場域理應為教育領域,但是這并不是它唯一的實踐場域,還應有企業培訓領域。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獻可知,學分銀行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集中體現在遠程教育、繼續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中,如《論遠程高等教育結構學分銀行與模塊課程超市管理體制的建立》、《軍隊院校繼續教育設立“學分銀行”探析》、《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內涵建設的思考》等。學分銀行在企業培訓領域的應用是其研究的亮點。這樣的文章有《基于學分銀行的半工半讀培養模式研究與探索》、《培訓券與“學分銀行”的對接:農民工培訓研究的新視角》、《學分銀行:企業員工培訓的制度創新》、《“學分銀行計劃”:一種新的企業培訓方式》等。

  7. 學分銀行的實踐研究

  學分銀行的實踐主要是在浙江、上海、福建及北京展開的,并且實踐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眾多文獻中有關學分銀行實踐研究的卻很少。

  彭飛龍在其文章《全民學習與終身學習之學分銀行的構建模式:以慈溪為例》中介紹到,慈溪市從創建學習型城市和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入手,在為學習者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條件的基礎上,將學習與學分相關聯,探索了區域性市民學分銀行的實現方式和運作模式。在市民學分銀行理論建構的基礎上,通過不斷整合、拓展城鄉市民學習資源,初步形成了基于互聯網(天網)、學習中心(地網)、管理員隊伍和志愿者隊伍(人網)的“三網合一”的市民學習與管理體系。該數字系統由較高配置的硬件系統進行支撐,采用了Linux操作系統,現已能運行于多種平臺上。學分銀行所構建的學習積累與統計、學分認證與轉換、學習鼓勵與信用等體系,突破了傳統約束,在實際運作中得到了廣大市民的積極響應,并在技術手段的實現上取得了非常有價值的實驗性成 果。[14]

  楊敏在《態勢分析法視野下的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建設研究》一文中,立足上海市終身教育體系構建和發展的現狀,結合態勢分析法(SWOT),從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建設的已有經驗、自身的不足、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四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認為:上海成人高校學分認定的普遍性、成熟性及規范性是其發展學分銀行的內部優勢;而各高校學分體系的不完善,高等教育現狀的復雜性,各高校學分認定的自行性和龐雜性,成為學分銀行建設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內部劣勢問題;教育政策的引領與開放大學的成立為上海學分銀行的建設帶來了發展的機遇;而相應法律保障和組織機構的缺失,學分銀行構建及運行的復雜性成為威脅上海市學分銀行建設的主要因素。基于上述分析,作者嘗試在態勢分析法的視野下,為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建設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即SO策略、WO策略、ST策略、WT 策略,利用優勢,弱化劣勢。

三、研究結論

  綜上所述,國內對學分銀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外學分銀行介紹、學分銀行的體系及制度的構建、學分銀行的應用領域研究以及學分銀行建設的困難與障礙四個方面。相對而言,對于學分銀行理論基礎、運行機制、資源建設、學分認證及實踐成效的研究偏弱。

其一,在學分銀行的理論基礎研究方面,國內有關學分銀行理論基礎探討的文章很少,已有的研究學者認為學分銀行存在三大理論基礎,并分別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基礎假說,如學習自由理論、市場經濟理論、終身教育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及教育公平理論等,但均只是一家之言。筆者比較認同胡榮琳的學分銀行理論基礎觀點。胡榮琳認為學分銀行制度的理論基礎為終身教育理論、自由學習理論及教育公平理論。學習型社會構建的需要和終身教育體系立交橋的搭建是學分銀行產生的背景,而其存在的價值在于實現不同層次類別教育體系間的學分互認,通兌通融,從而為學習者創造一種自由通達的學習環境,讓教育公平成為現實。

  其二,學分銀行運行機制研究方面,已有的研究表明 ,“存分機制”、“貸分機制”和“兌分機制”是學分銀行運行機制的重要構成,但是對于后二者在運行機制中所起的作用卻有著不同的見解。筆者比較認同學者劉耘疆的觀點,將存分機制比作學分銀行建設的起點,則貸分機制就是其深化、完善,而學分兌換機制則是其更高境界。

  其三,國外學分銀行的研究方面,學分銀行是一個舶來品,在新的生存環境中最怕的就是“水土不服”,因而,國外學分銀行建設的現狀也就成為諸多國內學者關注的焦點,但是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的現象描述上,而系統性、深層次的研究卻很少。此外,這些研究往往只關注于某一個國家,卻鮮有學者對國外學分銀行進行系統的比較研究。

  其四,學分銀行體系及制度建設研究方面,學分銀行體系制度的研究更多的是在微觀層面,往往是針對某一個城市、某一類院校及教育體系而進行的學分銀行的系統構成、管理體系及模型框架等的探究。已有的研究文獻表明,這些研究雖然有著很好的實踐場域,但是囿于各種因素的制約,現在仍然處于初期的探索階段,成熟的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遑論宏觀層面的研究。

  其五,學分銀行建設的困難和障礙方面,國內學分銀行的建設存在著諸多的困難,但筆者認為最關鍵的問題是校際之間的學分互認通兌問題。不同學校人才培養層次和目標上的不同給學分的互認帶來了困難。此外,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制約因素,如:學分設置及質量標準不規范,沒有統一標準;管理操作上有難度,高校缺乏相應的專業管理經驗和操作技能,管理難度大,管理成本高;相關政策不配套,難以解決教育機構間的利益問題等。

  其六,學分銀行應用領域研究方面,學分銀行的實踐場域主要為教育領域,但不僅僅在教育領域,還應有企業領域的應用。在企業領域的應用是其應用的亮點,它關注的是企業員工或農民工的培訓。

  其七,學分銀行的實踐研究方面,學分銀行在實踐層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實踐研究卻有著明顯的地域色彩,如北京、上海、浙江慈溪及福建。北京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自不必說,而上海、慈溪、福建這些地方都處于沿海地區,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較快。筆者認為學分銀行的實踐研究將表現出從南到北的輻射發展,逐漸突破地緣性限制。

  從學分銀行理論和實踐研究來看,學分銀行的建立對于學習型社會的建設和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實踐上已經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并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建立學分銀行、推進全民學習、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它需要具備相應的現實條件和政策支持。從我國的國情來看,建設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體系的實踐迫切需要建立學分銀行,但要成功實現各級各類教育機構之間的學分互認和兌換,還存在相當多的現實障礙。到目前為止,僅有部分地區開展了學分銀行實踐研究,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但其研究僅僅停留在對現有終身教育工作的梳理上,不同類型學習之間的學分互認和兌換方面還不完善,具體實施細則和可操作性措施很少。歐盟、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充分證明學分銀行的這一建構路徑是有成效的。學分銀行能否促進全民學習,不光取決于其理論建構是否科學完善,而且取決于實踐應用的可操作性。要通過建立一套具有系統性、可操作性的制度體系,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初步搭建起終身學習“立交橋”,努力探索從學習成果評價入手的人的素質評價和人力資源綜合評價,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人力資源強國建設。[15]

[參考文獻]

[1] 黃寶玉,項國雄. 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現狀分析及思考[J]. 中國高教研究,2007,(9).

[2][3] 王妍莉,楊改學,王娟,楊瑞姣. 基于內容分析法的非正式學習國內研究綜述[J]. 遠程教育雜志,2011,(4).

[4] 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 2010-7-29.

[5] 熊惠平. “學分銀行”的內在運行機制研究[J]. 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

[6] 劉耘疆. 基于內在機理的研究:“學分銀行”的一種分析范式[J]. 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

[7] 胡榮琳. 江西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學分銀行制建立及發展研究[D].南昌大學,2011.

[8] 杜社玲. 學分銀行:歐洲ECVET系統的啟示[J]. 成才與就業,2010,(5).

[9] 楊黎明. 從韓國的“學分累積制度”看我國“學分銀行”的構建[J].職教論壇,2005,(9).

[10] 姚德明,衡播. 基于知識共享的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管理體系研究[J]. 科教文匯(下旬刊),2011,(3).

[11] 樓一峰. 建立終身教育的學分銀行[J]. 成才與就業,2011,(11).

[12] 郭慶春等. 學分銀行制度建設研究[J]. 中國遠程教育,2011,(8).

[13] 魏婷. 基于終身教育體系下構建成人教育“學分銀行”框架的探索[J]. 科技信息,2011,(32).

[14][15] 學分銀行研究述評[BL/OL]. http://www.xchjw.gov.cn/jsp/common/newsdetailview.jsp?art_bh=39394.



作者簡介:劉剛,在讀碩士,湖州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313000)。

   胡水星,副教授,湖州師范學院(313000)。



責任編輯 池 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我國學分銀行制度建設的研究與構想/趙宇紅
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條件下各級各類課程銜接與轉換模式研究
學分銀行為終身學習“破壁”
學分互認推動學習新常態建設
張偉遠:國家資歷框架的理論基礎和模式建構
終身學習與“學分銀行”的教育管理模式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泰县| 朝阳县| 股票| 嘉义市| 泰兴市| 彰武县| 渝中区| 光泽县| 德庆县| 苍梧县| 黑龙江省| 邮箱| 南宁市| 苏州市| 扎鲁特旗| 东平县| 读书| 滕州市| 永吉县| 仲巴县| 武城县| 泽州县| 宜章县| 莲花县| 凭祥市| 莱州市| 玉屏| 金昌市| 泗水县| 谢通门县| 湖州市| 且末县| 蒙阴县| 德江县| 高阳县| 永川市| 毕节市| 化隆| 灵山县| 桐庐县| 江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