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看到電視或網絡上提到,某某食物是酸性的,某某食物是堿性的,酸性體質如何不好……易妞兒身邊的人也常常被這些信息所困擾。這紛紛雜雜的酸堿“學說”,到底是怎么回事?
酸堿度是指溶液的酸堿性強弱程度,一般用pH值來表示。pH值<7為酸性,pH值=7為中性,pH值>7為堿性。
人體體液有很多種,細胞內液、細胞外液(血液、組織液和淋巴液)、各種消化液(如唾液、胃酸、腸液、膽汁等)、排泄出的汗液、尿液等等都屬于體液。人體的酸堿度其實就是體內不同體液的酸堿度,其中主要指血液的酸堿度。血液的pH值維持在7.35-7.45之間。
直接的說,不管是在西醫界還是中醫界,都沒有“酸性體質”這個說法。
人體必須要在酸堿平衡的狀態下才能正常的運轉。而我們的調節系統也會盡可能的保證身體的酸堿平衡,根本不會出現酸性體質。除非當調節系統出現問題時,酸堿平衡才會被打破,也就是會出現酸中毒或堿中毒狀態,這已經是非常嚴重的疾病了。
而一般出現酸中毒的原因都是服用了某些藥物或生病了(比如疾腹瀉、腎衰竭,代謝類疾病如糖尿病),絕對不是因為平時所吃的食物導致的哦。
回答就是,并沒有......
任何一種食物被吃進去后,經過消化、吸收、代謝之后,也會產生多種不同化學性質的代謝產物,這些產物有的呈酸性,有的呈堿性,還有很多呈中性,所以根本無法通過食物的代謝產物來判斷食物本身的酸堿屬性。
還是先上結論:不管攝入什么性質食物,都不會對身體的酸堿度造成任何影響。
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副主編程義勇回答說:“我們檢索了全球近50年來1000多篇有關機體酸堿平衡的論文,沒有發現因為食品酸堿性引起酸性體質的研究報告。”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pH值是相當恒定的,為7.35-7.45,呈弱堿性,這是人類進化形成的生理特性。有食道返流病的人都會知道,從我們胃里面返流出來的那些東西都是些很強的胃酸!不管吃進多少堿性的食物,都會被中和的,并且可能會引起胃酸的過多分泌!
還有一個誤區需要澄清,雖然堿性食物蔬菜、水果中的鉀、鈣、鎂含量較高,但這些食物進入人體后,經過消化吸收和各種復雜的新陳代謝反應,會形成數以千計的產物。這些產物有酸性、堿性,還有很多呈中性。
此外,人體內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緩沖物質,像碳酸鹽、磷酸鹽和蛋白質等,可以防止體內酸堿度發生急劇變化,使身體不受外來因素的影響。同時機體還能通過肺、腎、皮膚等臟器進行排泄調節,以保持人體生理需要的pH值。因此,不管攝入什么性質食物,都不會對身體的酸堿度造成任何影響。
傳播“酸堿體質說”最大的動力都是來自于商業利益,哎,又是一個為了錢損節操的事兒。這一理論反復被提起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推銷自己的商品。比如什么天然弱堿性礦泉水啦,弱堿性保健品啦。讀過文章后大家應該都知道這些“聲稱”都是沒用的哦。還是飲食均衡,多喝水多運動最重要啦。
易妞兒之前發起的送書活動,獎品已經在本周發出,近兩天已經陸續有獲獎的朋友反饋說收到書啦,還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大家更健康的生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