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后裔遷居地——陶村旅游開發項目,座落在黟縣碧陽鎮赤嶺村境內。該村距離黃山僅40公里,距世界文化遺產地西遞、宏村分別為14公里和17公里。至今仍保存有大量的歷史古跡和文化遺存:主要有保存較完整的《陶氏宗譜》、陶氏祖瑩、陶氏宗祠、陶家亭等遺址,此外還有百余幢明清時代的古民居,旅游資源豐富。以《尋夢桃花源》為主題開發陶村旅游資源具有一定的市場前景。
項目先期投資興建旅游票房、公廁、接待處,改造古代磚瓦作坊恢復文昌閣,擴建陶氏祖瑩,恢復陶氏宗祠和祠前牌坊,恢復陶家塘,修復王柳莊,修繕古民居,修復街道石板路。后期修建度假屋,為游客提供住宿、休閑場所。
陶潛的《桃花源記》廣為人知。關于“桃花源”的出處,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有過一番激烈爭論。有的說在湖南武陵桃源縣,緣于文章開篇是“武陵人捕魚為業”;有的說在江西廬山腳下,緣于陶淵明是東晉潯陽(今江西九江)人;有的說在浙江天臺山,還有的說在福建龍溪。總之,眾說紛紜。其實,安徽黟縣這一帶的山水形勝、風情掌故與《桃花源記》所描述的景象十分挈合。桃花源莫非就在黟縣?至少黟縣的環境、風物對陶淵明寫《桃花源記》有一定的影響。
黟縣四面環山,古時候要穿過山洞方能與外界溝通,鮮為外人所知。該縣的漁亭鎮坐落在漳溪和西溪交匯處,是湘贛經徽州通往江浙的必經之地,有“七省通衢”之稱。從漁亭溯漳溪而上,兩岸青山溢翠、林木蔥蘢,河中奇石嶙峋、流水潺潺,山牽水行,水隨山轉。在這山道彎彎、峰回路轉處,原有一個桃源洞可供進出,可惜上個世紀50年代開鑿公路時,當地人還不知道保護名勝古跡,便將此洞炸開,至今想來實在令人遺憾。如今在懸崖邊、漳水旁留下的巖壁上尚有“桃源洞”三字的石刻,系張光年先生手書。
唐代李白在游覽了黃山后到過黟縣,在桃源洞不遠處的潯陽臺垂釣,吟詩曰:“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從桃源洞前行,峰回路轉,約數里,豁然開朗。一塊數十平方公里的大盆地跳入眼簾,其間阡陌交錯,房舍櫛比,炊煙裊裊,鶯啼鳥囀,更有那古藤老樹,修竹新篁,桑麻稻菽,柳綠桃紅。對照之下,陶淵明筆下的桃源洞“鑿石為門,開一徑,僅通人,石絕處支木以行”,生活于其間的居民,與世隔絕,“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黟縣桃源洞將一片田園深藏山間,這和陶公筆下的武陵源氛圍何等相似!如今,徜徉于黟縣古民居,如西遞,不少建筑的門額、樓額上仍留有“桃花源里人家”的石刻、木刻。而黟縣境內仍然風光依舊,民風古樸,是令人向往的休閑及居住之地。
不僅如此,在黟縣境內,還有與《桃花源記》中同名的武陵水、淋瀝山(亦稱南山),有陶嶺和陶村,陶村于今住戶不多,但卻有陶淵明正宗的后裔。十多年前,陶氏后裔保存的宗譜透露出來。時任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在當時安徽省委書記的陪同下,親自觀看了這本《陶氏宗譜》。保存這份宗譜的陶賢傳先生,年輕時在部隊服役,轉業后曾在黟縣縣委組織部工作。他為人低調,不事張揚。所以即使在當時,能直接看到這本宗譜的人也不多。如今,陶賢傳先生早已過世,其子陶路路現在黟縣工作。據記載,這本宗譜是清同治三年所續,由陶氏族人陶學仁倡導重新進行整理的。《宗譜》稱,這次續譜參考了皖江之譜,“上溯其源,而源有本,下窮其流,而流不紊”,用以示后世子孫?!蹲谧V》第一頁的“黟南陶氏源流序”,用一段簡練的文字把黟縣南部一帶陶氏的來龍去脈、血脈傳承,敘述得清清楚楚。其關鍵處如:“茲溯我支派衍,潯陽祖諱潛字元亮號淵明,侃之曾孫也。生于東晉,授令彭澤,因宋篡晉,公托以五斗米不仕,解組歸田,賦歸去來詞一篇而隱處焉。綱目書晉處士者,以其不屈節于宋也。”“公嗣有五,曰儼曰俟曰仿曰佚曰佟”,“以我支考云俟而下歷歷可稽至三十五世我公庚四,同胞六而行四,稟性迥異,只知讀書好道,時因元季兵亂出游于外,遍覽山水,賞心悅目,或吟或詠,怡然自樂,至黟南淋瀝,見其山川奇勝,風俗淳美,愛之因家焉。”從這一段文字可以清楚地看出,黟南陶氏一脈,系陶淵明嫡傳;陶潛當年主要是因不滿南北朝時的宋篡晉,為守節而辭去彭澤縣令。黟縣陶氏系陶潛二子陶俟之后,而遷居到黟的始祖則是元代的庚四公。可見其脈絡十分清楚。
該譜系以東漢陶丹為始祖,東晉時曾任荊州刺史的陶侃為二世祖,侃之曾孫亦即五柳先生陶淵明列為五世祖。而最先從江西鄱陽遷入黟縣的則是陶氏35世祖庚四公,其性格與其先祖陶淵明多有相似之處。他性情與眾不同,讀書好道,無慕于富,無求于貴。出游于外,遍覽山水,吟詠自樂,至黟縣南淋瀝山,愛其山川奇勝,風俗淳樸,遂卜宅居之。曾作《五律》以明志:“卜宅南山下,依然氣象新。地鐘淋瀝秀,俗愛古風淳。懷德多君子,論交有善人。故鄉今不問,從此結芳鄰。”頗有其先祖陶淵明遺風。
這位庚四公生有二子,取名光禮、光義,陶光義曾將自己住的地方取名“靖節里”,還建造了土地廟,稱“五柳社”,將陶淵明供奉為社神。明弘治年間的《徽州府志》就稱陶村又叫靖節里、五柳社。這位光義公甚至將其兩個兒子取名為“社子”、“社孫”。這本同治年間的宗譜,就記載了從陶丹始至三十七世祖陶社子共37代人的名諱、生辰、忌日、葬地及妻妾、兒子的姓名。按照世序,陶路路的父親陶賢傳為六十六代孫,陶路路則是六十七代傳人(若從陶淵明算起為第63代,從庚四公遷居黟縣算起為第33代)。據陶路路和赤嶺村(陶村屬赤嶺行政村,現已聯成一體)黨支部書記回憶,他們小的時候,還見過靖節里的碑碣,但現已不存,村中的陶氏祠堂規模也很宏大,可惜毀于火災,現僅有當年的地基。但是“陶氏祖塋”的碑碣尚存,至今還在林木和莊稼的掩蔽之中,四個尺方楷書大字,十分醒目。
如今陶村的陶氏后裔已經為數極少,其原因有三:一是明清時代外出經商,二是清同治二年清軍劉典部與太平軍在赤嶺激戰,致使村民離散,三是20世紀70年代修建陶嶺水庫將村民遷移。而今殘存的古建筑也為數不多了,但卻仍保持著“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世外桃源意境,令人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