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的時候,我曾旁聽過隔壁物理系的量子力學課。無奈,萬分高漲的興致終究抵不過天書般深奧的知識,在教授口若懸河的講授中,我從云里霧里的狀態成功地過渡到神思馳騁的境界,一堂課下來,教授講了什么我根本不知道。為此我頗有些悶悶不樂,物理系的哥們卻不以為意地說:你也別難過,這在我們班上真的是常態,以至于連教授們都修煉到了“只要有一個人在聽,就能堅持講下去”的境界。
相比于其它學科,物理學的難是大家公認的。浙江大學畢業,Sheldon科學漫畫工作室的李劍龍博士在一次演講中就講到,有天他忍不住給果殼網的創始人姬十三講物理,結果對方直接睡著了。
不過,沒有什么能阻擋我邁過物理學殿堂門檻的步伐,也沒有什么能磨滅我對物理學的好奇和興趣。在多年后的今天,當我翻開《奇妙的量子世界》這本書時,我的心情又回到了當初雀躍的狀態。
這本《奇妙的量子世界》其實是漫畫版的量子科學科普書,Q版的人物外加詼諧接地氣的語言,實則沖破了高深晦澀的知識容量帶來的枯燥感,讓整個科普過程變得活躍而有氣氛。對我這種躍躍欲試但又沒有太多基礎的門外漢而言,起碼是不會半途而廢讓整本書成了閑置了。
全書是墨子沙龍和上面提到的Sheldon科學漫畫工作室合作完成的。坐擁幾十萬粉絲的墨子沙龍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舉辦,專注于發現科技之美,經常分享前沿科技信息,在致力于讓科普走進尋常百姓家可謂是出了不少力。這次,他們發現是時候讓大伙了解一下人類物理學的發展水平了,于是就有了關于量子科學的這本書。
其中有物理界泰斗愛因斯坦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量子力學之中到底存不存在真正的隨機性。這個問題困擾了一眾學者很多年,直到走出11名諾貝爾科學家的貝爾實驗室提出的實驗方案,才讓人們得以用實驗來驗證這個難題。糾纏光子、探測器漏洞等專業術語,伴著愛因斯坦和波爾的插科打諢出現,不管看沒看懂,大致的輪廓還是有了。
隨機性和不確定性是量子力學中經常被深究的問題,而如何產生量子隨機數這個問題,也吸引了很多科學家的注意力。2018年,《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關于隨機數生成的新方法,作者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潘建偉教授等人。潘建偉院士是“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的領銜人物,也是墨子沙龍的發起者,在《奇妙的量子世界》這本書中,實驗室的研究和專業性的論文被刪繁就簡地介紹出來,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說來,盡管大部分人還在對量子世界望而生畏,但科學界的量子信息技術,卻因為巨大的應用前景早已被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和精力,研究成果也層出不窮。我們不一定要懂得量子力學,但了解它的發展近況,知道它在生活中的應用,我們才不至于離科技太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