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是中國文化歷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種文學體裁,在宋代極盛。作者中不乏有蘇軾、辛棄疾等代表的豪放派,也有李清照、柳永等人的婉約派,膾炙人口、意境之美,源遠流長。然而在眾多的宋詞中,下面這首卻被推為宋詞之最。
裁翦冰綃,輕疊數重,冷淡燕脂勻注。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閑院落凄涼,幾番春暮。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里、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有時不做。此首的詞名為《燕山亭·北行見杏花》,這首詞讀起來或許不如我們其他熟識的詞好讀,在學習的課本中也不常見,甚至很多人都沒聽過,這些都屬于正常。俗話說,文無第一,然而這么一首詞,被推為宋詞之首,是憑的什么?
唐詩注重格律,宋詞注重詞調,在表達方面更是偏重于意境。任何一首人們喜愛的詞,無不是有一個帶人入圣的意境,而意境又跟作者身心所處的環境有關,憑空想象,是寫不出來好詞的。這首《燕山亭》的作者就不是一般人。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身處高位的宋徽宗突然一落千丈,和兒子欽宗以及后宮皇室幾千人都成了俘虜,被押解北上。在北上的途中,宋徽宗看到了開放的杏花,于是就寫下了這首詞。從皇帝到俘虜恐怕這眾多的詞人中他是唯一的,也沒有哪一個詞人有如此意境,我們也只能從詞文中品出一二。
《燕山亭·北行見杏花》,徽宗借助杏花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然而全文卻不見杏花二字。單看字面意思,前半部描寫杏花,就像裁剪好的絲綢一樣,輕輕折疊幾重,涂上胭脂,穿上漂亮的衣服,艷麗的色彩秒殺天上蕊珠宮女。但是紅顏不長,經歷了很多的風吹雨打,如此的情景不知道還要經歷多少個春秋。描繪杏花,實則訴說自己,曾經的皇權在握,富貴一時,然而卻經不起風吹雨打,一副雨后飄零的凄慘狀況。
后部分,徽宗訴說對往日情景的懷念以及對故國的想念。然而不隨人意,從開始的燕子知故國到后來的做夢才能見故國,以及最后的夢也夢不到了,全然是從期望到失望,最后在到絕望一種情景。如此意境沒有任何一位詞人作者可比,徽宗從杏花比喻自己,再逐步引申了自己的絕望的處境,仿佛讓我們讀者看到這位曾經輝煌,如今卻步履闌珊,毫無自由的老者被押解北去,而又絲毫無助的凄涼悲慘的情景,或許這一去就是終老,或許比死亡還要可怕……
宋詞千百首,這首詞無論從作者經歷上還是意境上都是獨特的,被很多學者推為宋詞之首還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