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君明
遠古時代,在堯擔任首領期間,一度洪水泛濫,良田沃土、房屋牲畜,盡被淹沒。堯即派鯀去治水,鯀用堵的方法,治水失敗,被殺。后堯派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采用疏的方法,治水成功。大禹在治水期間,曾到過今蘇州一帶地區?!妒酚洝份d:“禹治水于吳,通渠三江五湖?!贝笥碓谖魃秸匍_諸侯會議,商議治水之策。經過整治,消除了洪水之患?!队碡暋吩疲骸叭热?,震澤底定”。蘇州民間有不少大禹治水的傳說,蘇州也有不少地名與他有關。
禹期山,位于太湖之中,即今之西山。相傳大禹治水來到南方,他在勘察水害后,在太湖中的西山島上召開部落首領會議,共商治水對策。因而,稱此山為禹期山。期,即會合之意。宋成大《吳郡志》:“禹期山,在太湖中。舊說禹導吳江,以泄具區,會諸侯于此?!币徽f禹期山在黿山之上。《太湖備考》云:“禹期山,在黿山北二里,昔斷今連。按,山下有村曰前灣,故俗稱前灣山,忘其為禹期矣。惟山頂主峰,俗呼烏峰頂者,間有人稱禹期峰。”
大禹山,位于楓橋鎮開山村,南與支硎山北峰相連,北與高景山相接。為紀念大禹治水而命名。
禹王廟,位于甪里村北端的鄭涇港口太湖之濱。據傳在太湖中建造了四座禹王廟,以鎮洪水。此為四座之一,在北。禹王廟歷史悠久,始建無考,但遠在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已重修,有重修文字記載。廟屢建屢毀。清嘉慶十四年(1804),殿壁嵌有重修記碑一塊。“文革”中神像被毀。1983年重修大殿,并增建山門,挖護廟河,筑石護坡。廟有大殿三間,楠木梁柱,高十米,單檐歇山式,四只戧角,下垂風鈴,微風過處,鈴聲清脆悅耳。原正梁繪有二龍搶珠,為明代遺物。臺基高一米,青石御路一方,刻雙龍戲珠,亦為明代遺物。原殿內有“功高底定”匾額。兩邊立柱上有對聯:“忘其身,忘其家,辛壬癸甲,閱四日而出,惟荒度土功,遂貽萬世平成之治;注之海,注之江,疏淪決排,歷八年于外,能奮庸帝載,乃受一心人道之傳?!睆R旁花崗石碑上刻“萬頃波濤一望收”,為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杰出實業家胡厥文書。
四,即北、南、東、西。西山建有四座禹王廟,除北外,還有南 禹王廟,東 禹王廟,西 禹王廟。《吳門表隱》載:“太湖中有四,山甚小而不沒,稱地肺。北 在杜圻洲,名平臺山,有砂如鐵,大禹鑄鐵釜,覆孽龍于此。南 在鎮夏灣眾安洲,名瓦山,并祀水平王。西 在甪頭洲鄭涇口。東 在西華蛟嘴上?!币蛔缴弦蚝我焖淖硗鯊R?民間有個傳說:那時,太湖多妖,最為兇惡的是一種蛇不像蛇、龍不像龍的妖怪,不時出來興風作浪,拱翻船只,張口吃人,百姓只好用豬羊來祭祀它。大禹知道后,決心要除掉這個妖怪。他在平臺山上挖出砂鐵,鑄成一只大鐵釜。大禹身高力大,又懂得水性,妖怪出來時,他跳入太湖中,與妖搏斗,他解下自己的腰帶,將妖捆住,然后用大鐵釜罩住,再在大鐵釜上堆沙,堆得像山一樣高,后稱為平臺山。從此妖怪就絕跡了。百姓為了感謝大禹,也怕妖怪再來,就在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造了四座禹王廟,一為紀念大禹,二為鎮住妖怪。
水平王廟,在消夏灣瓦山。廟中的神像、幾案皆為石制。相傳大禹治水時,后稷的庶子跟隨大禹到南方,幫助大禹治水,死后被封為水平王,立廟以祀?!短淇肌芬杜曛尽吩疲骸八酵酰箴⑹?,佐禹治水,至會稽,誨人浚導,歿而祀之?!?/p>
三江口,位于昆山花橋鎮境內。相傳大禹治水時,為導流入江海,開辟東江、婁江、淞江,徹底解除了三江水患。《史記》:“禹治水于吳,通渠三江五湖?!薄妒酚洝ふx》載:“三江者,在蘇州東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名曰松江,古笠澤江;一江東南上七十里至白蜆湖,名曰上江,亦曰東江;一江東北下三百余里入海,名曰下江,亦曰婁江;于其分處曰三江口。”顧夷《吳地記》云:“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為婁江,東南入海為東江,并松江為三江是也。”這是由大禹治水而后得名。
禹跡橋,位于吳江震澤鎮東首,是一座高大的古石拱橋。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當地人士為紀念大禹治水而建?,F存之橋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建。禹跡橋南北走向,拱形單孔,總長43.5米,頂寬4.3米,南堍寬6.2米,矢高5.56米,拱徑頗廣,達10.45米。橋柱上鐫刻對聯:“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跡;隆時特起,重恢古制值堯巡?!眰髡f清乾隆皇帝曾游賞此橋,贊賞大禹治水之功績和橋的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