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明珠——西山島,位于蘇州古城西南40多公里的太湖之中,南北寬11公里,東西長15公里,面積約90平方公里,系太湖第一大島,是我國淡水湖泊中最大的島嶼。
太湖西山島于2004年被批準成立國家地質公園,陸地面積約83km2,其中60%為低山丘陵,且大部分為基巖組成,余則大部分為第四系湖相、河湖相沉積,島嶼四周溶蝕地貌發育。主要地質遺跡包括六大類66個遺跡景點,主要有:二疊—三疊系界線剖面、晚石炭世地層剖面、縹緲峰推覆構造、斷裂形成的峰崖壁、蜓和四射珊瑚及古人類活動遺跡、林屋山巖溶地貌與林屋洞、石公山構造與湖蝕地貌、幽谷中的泉水與瀑布、煤礦與紫泥礦出露地、具有瘦漏透皺的太湖石及各類造形石,并有詩情畫意的湖島風光等。縹緲峰下水月塢,省內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全方位、多尺度展示太湖流域特有的構造、地層、古生物、巖溶、湖蝕等自然景觀資源,同時也展示西山的自然、人文、地質風貌。
島上縹緲峰海拔336.6米,為太湖七十二峰之首。登高遠眺,湖中群島,峰巒塢谷、湖灣人家、近山遠水,一一映入眼簾。清代詩人凌如煥稱之謂“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深處有人家。”
水月禪寺貢茶院
縹緲峰是碧螺春的故鄉,貢茶院就坐落在縹緲峰山腳下的水月禪寺邊,在古代是供皇帝飲茶的地方。據說一代茶圣陸羽也聞名而往,并將碧螺春寫入茶經。來縹緲峰,喝上一口山泉泡制的碧螺春,在淙淙流水中享受一份世外桃源的心境,別有一番風趣。
西山雕花樓(徐氏仁本堂)
亭臺樓閣,小橋流水,鳥語花香,儼然是一幅秀麗的江南山水畫,又是一首展示太湖山水美麗的詩歌,還是一個巨型的江南山水盆景。徐氏仁本堂在西山島西端的堂里古村,走進大門,寬闊的中庭,亭臺參差,曲橋相接,湖石交疊,漏透皺瘦,過中庭,對面則是一片龐大的建筑群,高墻飛檐,氣勢不凡。仁本堂大門正對著太湖第一峰——縹緲峰,整個院落高出周邊民宅幾個臺階,站在庭院中心,放眼四望,但見青山環抱,滿目流翠,煞是賞心悅目。
甪里古村
位于西山道西部,這里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古人有”七十二峰何處好,夕陽一角洞庭西“的評述。甪里又稱甪里灣,因漢初商山四皓之一甪里先生隱居于此而得名。甪里古村現有開放景點禹王廟,還有歷史文化古跡多處,主要有鄭涇港、永寧橋、孤星橋、古代湖防重地甪頭寨和巡檢司衙署、御史牌樓、五女墳、天后宮等。
植里古村
古道、古橋、古樟、均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位于西山北部值里環山公里旁,古道頂部用448塊長150厘米,寬35厘米、厚20厘米的花崗巖條石鋪筑,平整筆直,寬1.5米,長158米,高1.55米,兩旁都是稻田。古道之北為永豐橋,單孔拱形,花崗石砌,灰黃顏色,橋上臺階,橋欄均保存完好,橋孔拱劵采用縱聯分節并列法砌筑,南北橋墩各設11級踏步,東西兩側各置一對橋耳石,東側北端橋耳石下方,嵌有一青石條,上刻楷書”康熙四十一年重建“字樣。橋邊有一清代三叉古樟,干矮葉茂,形如巨傘。古道、古橋、古樟、小橋、流水、人家,構成一幅典雅的天然圖畫。
蔡里古村
位于西山島南部的消夏灣畔,包括東蔡、西蔡、秦家堡三個自然村。消夏灣,因春秋時吳王夫差攜美女西施在此避暑消夏而得名。東蔡、西蔡、秦家堡三地相連,統稱為灣里,元朝時形成集市,現存明清時期的古街道,平面呈十字形。街道東起春熙堂,西至愛日堂、南至芥舟園,北至秦儀墓,全長六百余米,寬2.5米,街道路面用青石、青磚、花崗巖條石鋪筑,下有水道。街道兩側古宅相連,高墻四起,有保存較好的清代店鋪4處,明清民居20余處,其中最有價值的為春熙堂、愛日堂、芥舟園。
石公山
以石為奇;石公山少土,柏樹居多;三面臨水,巖石奇秀,翠柏蔥郁。山上亭臺樓閣,高低錯落,軒樹橋廊,疏密有致,有歸云洞、浮玉北堂、來鶴亭、斷山亭、一線天、明月坡等景觀,湖光山色舉目入畫。石公山的西南湖面隱約可見天目山余脈,巍峨起伏,構成了一幅島中有島,湖中有湖,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壯麗景象。石公山位于西山東南端,是一個三面臨水的半島,有映月廊、歸云洞等諸多遺跡可賞。當年著名的海澄法師曾在此居住長達10年。石公山在歷史上即為著名的游覽勝地,自春秋以來,游人云集,名人雅士紛紛慕名而來。唐代的白居易、陸龜蒙、皮日休,宋代的李彌大、范成大,明代的高啟、王鰲、唐寅,清代的俞樾,均曾來此訪古尋幽,飽覽湖光山色,并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詩詞、游記和摩崖石刻,為石公山增色添輝。
石公山畔此勾留,水國春寒尚似秋。
天外有天初泛艇,客中為客怕登樓。
煙波浩蕩連千里,風物凄清擬十洲。
細雨梅花正愁絕,笛聲何處起漁謳。
林屋洞
位于西山鎮東北部,在林屋山西部。據《云笈七簽》等道教經典記載,天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所居,林屋洞為第九洞天,一稱“左神幽虛之天”,別稱“天后別宮”。相傳,古時有龍居林屋洞內,故洞體似龍,又稱“龍洞”,林屋山亦稱龍洞山。林屋洞為第九洞天,洞內格局鬼斧神工,洞內廣如大廈,立石成林,頂平如屋,故稱林屋。
古樟園
位于蘇州市西山后堡村,園內兩株古樟濃蔭蔽日,絕對可以遮擋陽光!園內古樟兩棵,一宋一元,宋代古樟挺拔舍展,端莊雍容,干粗8米有余。元代古樟拔地而起,氣宇軒昂,干粗將近5米。這兩棵翠蒼入畫的古樟,近在咫尺。它們交枝接葉,遮天蔽地,給人以氣勢恢宏、豐姿不凡的感覺。
明月灣
因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攜美女西施在此共賞明月而得名明月灣,依山傍湖,三面群山環繞,終年蔥綠蒼翠,深藏不露,深得桃花源意境。村內設南北兩條東西走向的主要街道,兩街之間有多條橫巷,縱橫交叉,井然有序,俗稱棋盤街。街面均以花崗巖條石鋪設,下為溝渠,有“明灣石板街,雨后穿繡鞋”的民諺。街道兩旁多明清建筑,高低錯落,斑駁蒼古。
大沙島
位于蘇州西山明月灣西南五公里處太湖中的一座孤島。沒有架橋,沒有通電,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業文明的生活方式。大沙島上有菜園,碧螺春茶園,枇杷、桃樹、梨樹,應有盡有。島上的飲用水為井水,生活用水則是太湖水過濾之后的。島上還野生放養草雞、鴨、豬、牛、鴿子、老鷹等,它們與島上的人相安無事地形成了一個小的生態圈。在大沙島上的享受之一是“吃”,島上主菜為湖鮮船菜,如“太湖三白”,讓生活在人工環境下的現代人嘗到真正的“魚”“蝦”,體味純天然的味道。還有原生態的野菜,即摘即吃的“仙果”,都是只有在島上才能吃到的獨一無二的美味。
禹王廟
位于西山島上的衙甪里村,在甪里古村北端三面臨湖的甪里洲。景區占地約五十畝,由山門、牌坊、梨云亭、大禹像、禹王殿、財神殿、天妃宮、望湖軒、古碼頭、太平軍土城遺址、觀湖亭、棧橋等組成。西山禹王廟是現僅存的,歷史悠久,何時開始建筑的已無從考究。據史書記載,遠在南朝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已有重修的文字記錄。自梁迄今1400多年以來,該廟屢毀屢建,屢建屢毀,飽嘗人世間的風雨滄桑。廟四周,湖山毓秀,站在禹王廟的觀景亭里,可以一覽太湖三萬六千頃碧波,湖光山色盡收眼底,浪花拍岸,濁浪滔天,蘆葦隨風曳動。舉目遠眺,只見湖面漁帆點點,山峰若隱若現,湖面上水光霧色繚繞,似霧似仙。
包山禪寺
始建于南朝后宋永初年間,那時就叫“包山禪寺”。后梁武帝大同二年,更名為福愿寺。唐高宗顯慶二年,欽賜匾額,改寺名為“顯慶禪寺”。永淳元年,又改回包山禪寺。唐玄宗天寶元年,高僧神皓擴建寺廟,廟舍增至千間,成為江南名剎。包山寺歷史淵源流長,綿延不絕,道風遠播,高僧輩出。史籍記載,宋靖康有慈受大師懷深居之,明永樂有呆庵禪師結茅重建塔,清順治、康熙年間山曉禪師、柯庵禪師曾欣憩錫于此。寺中源于明萬歷年間的木刻方冊本大藏經,世稱萬歷藏、嘉興藏、徑山藏,是目前最為完整且國內僅存的兩部之一,十分珍貴。包山禪寺山門前為香花橋一座,下為山溪。山門正中供布袋和尚(彌勒菩薩化身)。天王殿中間供彌勒菩薩的真身阿逸多,背面為韋馱菩薩,兩側供四大天王。大雄寶殿正中供橫三世佛,中為釋迦牟尼,東為藥師佛,西為阿彌陀佛,釋迦牟尼左右脅侍為伽葉尊者、阿難尊者;橫三世佛背面為海島觀音,供觀音菩薩、善財童子、龍女及二十諸天;兩側為十八羅漢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藏經樓(滿月閣)位于大殿后,其西側為御碑亭。玉佛殿位于大殿西南側,內供漢白玉釋迦牟尼。祖師殿位于玉佛殿南,內供達摩祖師。
玖樹·水月人文旅店
“玖樹·水月”共有客房12間,名為“訪莊、釀桃、澆書、醒石、味象、潄句、浣硯、問月、譜泉、縹香、品梵、澄懷”。十二間房名對應隱居生活的十二件事,它們出自明代陳洪綬的《隱居十六觀》,描繪了隱居的十六個觀照:訪莊、釀桃、澆書、醒石、噴墨、味象、潄句、杖菊 、浣硯、寒沽、問月、譜泉、囊幽、孤往、縹香、品梵。
蘇州 縹緲峰 水月塢
蘇州涵園游艇度假酒店
酒店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是一處占地182畝的黃金度假地。PM2.5常年平均在40以下。穿過一片森林,進入大門,一條瀝青小道通向酒店深處,頗有幾分庭院深深的味道。
酒店結合了蘇州園林建筑風格及原生態環境設計而成,一踏入就仿佛闖進了古時江南的大戶人家。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私享涵園小太湖,稱得上是蘇州的第十園。
酒店是幾棟連體的三層樓房,坐落在森林竹園當中。就連走廊都是一步一景的園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