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格魅力的精髓是人文精神。在制度層面,這種人文精神往往衍化為一種理念和風范;在技術及其產品層面,它又是一種價值取向和心理認同的反映;在物質層面,它表現為一座城市的整體建筑式樣和綜合風貌;在日常生活層面,卻又展現了一座城市的人們待人接物的方式以及對待生活的態度等。總之,它物化為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滲透到這座城市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活和市民人際交往的角角落落。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和諧一致、共享美好的高尚心靈和完美德行,是“文化蘇州”的特殊魅力所在。自古以來,歷代蘇州人都注重內修外引、自我完善;保持上承下啟、與時俱進,鑄就了剛柔相濟、包容開放、崇文重教、精細雅致、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正是這種人文精神,以其奇妙和強勁的張力,透過表層,向外衍化,使“文化蘇州”栩栩如生,令人刮目相看。
天下之大,但誰也找不到兩片相同的葉子。其實,每一座城市也都擁有著自己的人文精神,散發出那特別而唯一的芬芳與氣息。
上海是開放的。濃郁的商業氛圍和開放的海派文化共同鑄就了大上海的繁榮和發展。外灘是開放的長廊,高檔大氣的西洋建筑群盡顯“萬國化”的花樣年華;石庫門也是開放的象征,那青磚漆門上已然飄舞著歐陸之風。尤其那些居住在上海的市民,有85%源自國內各地,近30萬外國人來自119個國家和地區,從而揭示了上海作為一座移民城市的文化特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武漢是隨意的。她不俗不雅,不前衛也不古樸。面對這種尷尬狀況,說“九省通衢”是由衷的贊美,說“左右逢源、腹背受敵、亦南亦北、不三不四”卻也是實實在在的批評。這就是武漢,這就是被人們說成是“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的武漢人兩種截然相反的文化性格和命運。
成都是悠閑的。一年成市,三年成都。成都不怕別人議論與說笑,她的文化個性就在于“吃點麻辣燙、擺點龍門陣、喝點蓋碗茶、打點小麻將”的悠閑與自得。據一項調查,在全國各大城市中,成都人平均起床時間是最晚的,在街巷中步行的速度是最慢的,茶館的營業時間是最長的,中老年人都過著提鳥籠、哼川腔、穿板子鞋、邁八字步的休閑生活,而年輕人的休閑項目就更多,泡茶館、搓麻將、洗桑拿,更是無所不在。
而蘇州則是文化的。蘇州之所以成為 “文化蘇州”,是因為這座城市所擁有區別于其他城市所不擁有的人文精神,享有獨樹一幟的城格魅力——人文精神守望者的形象。
人文精神的“守”,是繼承、鞏固和呵護;人文精神的“望”,是祈盼、融合和創造。“文化蘇州”中所體現的人文精神,作為一個守望者的形象是最恰當不過了。它歷經風雨,穿越歲月,懷有著包容的胸襟,擁有了揚棄的品格。它既守得住,延續千年文脈,保持一種真我的本色和風采;又望得遠,迎接百川歸海,吸納多元文化的精華和真諦。
蘇州人文精神衍化在城市風貌和建筑形態上的守與望,就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它衍化在物質與非物質產品上的守與望,就是率真與刻意的結合;它衍化在市民態度和生活方式上的守與望,就是繼承與創新的結合。它們是矛盾的,卻又是統一的;它們看上去是那樣的鋒芒畢露,卻在城市深處表現得如此的親昵體貼、那般的親密無間;它們因為矛盾著而產生了永不停息的前進動力,又因為統一著而凝成了“文化蘇州”古老而悠長的歷史編年。
文化首先是感性的產物,蘇州首先是一座感性的城市。在許多人的眼睛里,“蘇州”這兩個字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符號和象征。
一提到蘇州,人們就會立刻想到城內水巷縱橫、小橋眾多,城外河道成網、湖蕩棋布。無論是城里城外,粉墻黛瓦、小橋流水、湖光山色,都是一樣的柔美多姿,令人動情,發人寄興。于是,在這一方感性十足的水土上,歷代文人墨客蹤跡到處可見。他們或遠道而來,尋找一時的靈感;或長居此地,享受一生的陶醉。他們或各擅其勝,描寫丹青;或各抒胸臆,遣詞造句。他們或因風起太湖而傷感,或因月上東山而遣懷;或因《水鄉雙橋》的動人色彩而驚動世界,或因《溪山紅樹》的悠遠古意而留傳千秋。他們抒寫出多少首詩詞篇章,留下了多少回低吟淺唱,既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的燦然若霞,又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沉靜如練;既有“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的別樣風情,也有“三萬六千頃,千頃頗黎色”的壯美畫卷。蘇州就是一首首感性的詩、一幅幅感性的畫,是一首首詩吟成的城市,是一幅幅畫繪成的城市。
但在那些真正了解蘇州城市形態、熟知蘇州城市風貌的人的心目中,蘇州更應該稱得上是一座理性之城。
文化雖是感性的,卻也要歷經理性的思考和錘煉。感性是蘇州人文精神的外表,理性則是蘇州人文精神的內核。風雨中,黑白灰的色彩讓人如此沉靜;水云間,淡素雅的容顏也十分地令人安心。古建筑周邊控制高度,是為后人留下一塊暢想的天地;古城鎮格局保護肌理,是為歷史記下一筆殷實的回憶。這些都緣自于蘇州人理性的文化精神。
文化的感性與理性精神的統一是蘇州古城的生命。多少年來,世代蘇州人積極挖掘吳文化寶藏,感性地探索吳文化內核所特有的神韻、品位、風格,并理性地運用于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保護各個領域,使得這座城市走過了2500多年的滄桑,依然是那樣地光彩照人,美麗如初。當年伍子胥接受了吳王授予的“立城郭”重任之后,“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精心規劃布局謀篇,這是何等的理性之舉。其核心主要表現在:1、古城建在一個“龜背”之上,四周低中間高,不易被水淹沒;2、闔閭大城,卻不求最大,而追求最佳,面積14平方公里;3、雙棋盤城市格局,河街成網,水陸并行,易于臨河而居,便于交通和買賣。這不僅在當時很有其實用價值,還惠及到后世之人,這正是蘇州古城歷經千年而城址不變的重要原因之一。
感性以情為重,理性以人為本。時代經風歷雨,生活日新月異。現在的蘇州城市建設依然秉承理性之傳統。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一體兩翼”的開發格局創造了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之壯舉;“九通一平”的工業園區的建設規劃也開啟了中國城市規劃之先河。近年來,蘇州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城市進行了全方位的規劃,既有相對宏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又有比較具體的都市區規劃和中心城區規劃;既有全市范圍內的生產力布局規劃,又有沿江、沿線、沿滬、沿湖等區域和產業發展規劃。這些以人為本的理性行為和科學舉措,有力地促進蘇州這座城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把玩和欣賞蘇州物質產品與非物質產品,撲面而來的一個強烈的感覺,那就是它們共同取向于一種率真的性情和自然的韻味。
蘇州園林甲天下。古典園林是蘇州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代表,它是文人性情之作,也是法乎自然之作,它所追求的意蘊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著名古建筑學家和園林藝術家陳從周說過,“假山如真方妙,真山似假便奇”,這句話道盡了蘇州自然山水與園林風光的淵源關系和無盡的妙處。置身于蘇州任何一座園林,它所突出和強調的“模山范水”,既讓你不出園門而得到暢游自然之胸襟和情懷,又豐富了人們用藝術的眼光認識大自然、親和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之情趣。
到蘇州不能不去園林,然到園林卻不能不看盆景。蘇州的盆景恰似自然風光的寫真,又如蘇州園林的縮影,被譽為我國盆景派系的一朵奇葩。樹樁盆景也好,蒼健蟠曲的枯干虬枝上只生著青蔥的幾片葉子,便生意盎然起來;山石盆景也罷,拳石即成峰,再配置些許花草樹竹、人物亭榭,一片大自然的風光就躍然于眼前。
園林營造人工之自然,盆景追求自然之人工,但它們又都是精心刻意的文化創造。應該說,“文化蘇州”的精神內涵體現在眾多的物質與非物質產品上,給人留下的精細秀美的印象更是讓人難以磨滅。它們看上去是率性而為,卻一個個都是嘔心瀝血、艱苦卓絕之作,所體現出來的率真與精心、自然與刻意相統一的文化精神,便清清白白、一覽無余了。
桃花塢年畫也是蘇州一個極富特色的文化品牌。《一團和氣》是桃花塢年畫的一個代表作品。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把蘇州人比喻成《一團和氣》上的那個胖子,雖在形體上差距十萬八千里,但在內心深處、在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上卻是異常地完美和諧。外在的形體是藝術家的合理想象和夸張的手法,內在的和氣才是藝術真實和偉大的生命。要不然,這個手執“一團和氣”四個大字的胖胖的人物,何以在蘇州召開的二十八屆世遺會期間,脫穎而出,搖身一變,從而堂堂正正地成為蘇州迎接國際友人的形象代言人呢?
蘇州人有其保守和繼承的一面,其實那是每一種文化都有的自尊心和自重感。但蘇州人更有其開放與創新的一面,蘇州文化歷史之源遠流長則非常貼切地說明了這一點及其重要性。蘇州人既尊重自己的文化,又友善地包容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既在繼承傳統中有所發揚,又在融合中重和去同、開拓創新。在蘇州,儒家文化是主流,但也有千年玄妙觀道教文化,有西園寺、寒山寺等佛教文化,有兵法文化,有伊斯蘭文化,還有來自更遠的異域他國的天主教文化;在蘇州,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但我國的55個少數民族中已有51個民族的人在蘇州安家落戶,其中回、蒙、維吾爾、滿、苗族人數成千上萬。這些非主流文化和少數民族人口雖然不多,但大家在一起相敬如賓、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給蘇州這座城市及其文化增添了五彩繽紛的多元顏色和多樣內容。自古至今,蘇州人和蘇州文化始終遵循著包容與融合的方向與路標,走的是一條開放與創新的康衢大道。
最值得一提的是,改革開放以來,蘇州人特別注意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在繼承和大力發揚蘇州傳統文化中優秀精神的同時,更注重發現、發掘在外來文化中與時代同步合拍的精神狀態。在鄉鎮企業崛起的年代,創造并弘揚了“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的“張家港精神”;在開發區經濟興起的年代,創造并弘揚了“不等不靠、埋頭苦干、搶抓機遇、開拓創新”的“昆山之路”;在國際資本加速匯聚蘇州的年代,又創造并弘揚了“引商、安商、富商、留商”的“親商理念”。這就是蘇州人通過艱苦的實踐過程而得到的“三大法寶”,為從歷史承接而來的蘇州文化精神賦予了嶄新的時代內涵,成為新時期蘇州文化精神的自覺行動。
如今,在蘇州84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350萬外來務工人員在這兒創業,有一萬多家外商投資企業在這兒發展。蘇州都以其寬大的胸懷迎接著他們的到來,尊重著他們的生活,接受著他們的創造。蘇州還與意大利、日本等10多個國家和威尼斯市、池田市等30個城市建立了友好和姐妹城市關系,從而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團和氣”、笑逐顏開的個性風采,進一步成就了守望和諧、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
蘇州的人文精神是感性與理性、率真與刻意、繼承與創新的融會貫通,是守與望的辯證統一。
時間巨人的步伐鏗鏘有力,它由遠及近,又由近而遠。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城市競爭的世紀,也是一個文化競爭的世紀。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市民的多元,蘇州人文精神的發揚又一次來到了關鍵的節點,又一次攀上了一座高高的守望之塔。如何使更多的外來文化的優秀理念融入蘇州,如何讓本土文化的優秀精神更好地滲透到“新蘇州人”中,這座美麗的東方水城在繼承歷史傳統和人文精神的基礎上,如何守、如何望、如何推陳、如何出新,機遇共挑戰,任重而道遠。
一個城市的體驗與經歷,直接塑造出一個城市的人文精神;而一個城市的人文精神,將決定著一個城市的走向和未來。不論是本土的“老蘇州”,不論是剛報到的“新蘇州”,也不論是不遠萬里而來到中國的“洋蘇州”,大家沐風浴雨、同甘共苦、齊心協辦,共同守望蘇州的人文精神,“文化蘇州”才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