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贊 ←
論述文體風格,魏時曹丕的《典論·論文》已開其源。其后陸機《文賦》、劉勰《文心雕龍》乃至唐釋皎然《詩式》對他的論述不斷發展深入。釋皎然把詩歌的美學風格分為十九種,稱之為“十九體”,司空圖又把釋皎然的“十九體”擴展為“二十四品”,論述不但更為縝密細致,且在美學理論上有很大發展。
在吸取前輩文論家論述的基礎上,司空圖從他自己的愛好和創作經驗出發,把有唐以來近三百年唐詩發展的實踐和輝煌的創作成果上升為理論,把詩歌的美學風格分為雄渾、沖淡、纖秾、沉著、高古、典雅、冼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等二十四品。每品各用十二句四言韻語來加以表述。以比喻、暗示、象征等形象思維的方法,讓讀者領悟其中的含義。如“纖秾”云“采采流水,蓬蓬遠春;窈窕深谷,時見美人。碧桃滿樹,風日水濱;柳陰路曲,流鶯比鄰。乘之愈往,識之愈真。如將不盡,與古為新。”
“二十四品”除論述二十四種詩歌美學風格外,在“雄渾”、“流動”詩品中,還表現了司空圖對詩歌藝術美本質特征的認識和闡述,認為美的本質在于“道”,美既存在于自然與社會,所以,二十四品的美學風格,他是以不同的自然景物和社會現象作比喻的。這里的自然景物、社會現象已成為一種中介,司空圖把他要闡述的詩歌風格美學翻譯成蘊藏在自然界和社會物質、精神中的客觀美,讀者閱讀時再加以還原,由對自然、社會中存在的客觀美的認同,領悟到美學家要表達的理論含義。不少品語,還涉及到與形成風格、意境有關的創作方法問題。
司空圖論詩最推崇王維、韋應物等人的風格,自己創作也追求“韻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多山林隱逸生活的描寫,風調沖淡高遠,富有韻味。因此,在他所論的二十四品風格中,他特別偏愛沖淡、自然、含蓄的美學風格。提倡“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含蓄品)、“落花無言,人淡如菊”(典雅品)、“神出古心,淡不可收”(清奇品)、“超以象外,得其環中”(雄渾品)、“與道俱往,著手成春”(自然品)。以為“發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是比一般纖秾、致味更深一層的美學境界。
《二十四詩品》以其理論的深邃和論述方法的獨特,在唐代,乃至在中國美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宋代的蘇軾、嚴羽、清代的王士禎、袁枚、顧翰等人皆步武前式,其衣被美學家,非一代也。
關注【文學名句】遇見動人語言是美妙的緣,總有貼心文字溫暖著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