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每日電訊》日前刊發的文章《養個“中不溜”的孩子最幸福?》在老年群體中引發熱議。有的老人辛苦養育出優秀子女,在接受親朋鄰里艷羨眼光的同時,卻已做好“進養老院的準備”。有的老人感嘆,子女沒事業心,每個月花大把時間在家“陪伴”,弄得自己難以解脫沒有自由。 在現實面前,很多人似乎都有同感:“不成器的小孩是養來討債的,太優秀的小孩是給社會培養的,只有養個‘中不溜’小孩的父母最幸福。”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女兒太優秀卻指望不上
起初沒覺得有什么問題,直到年老多病,湖南長沙61歲的張萍(化名)越來越感受到孩子不在身邊的無助。
張萍的女兒從小出類拔萃,高中畢業后留學美國,此后一直留在美國工作。從世俗意義上講,有這樣一個女兒,對任何父母來說,都是一種驕傲和幸福。張萍和老伴卻經常私下嘆氣:“優秀有什么用,一點都指望不上。”
這兩年,老伴的身體越來越差,每次去醫院看到他人有子女陪伴時,張萍心里都很難過。讓張萍更心寒的是,從2016年至今,女兒已有3年沒回家了。去年冬天,老兩口都因病住進了醫院,女兒得知是小病后只在電話里叮囑了一句“注意身體”。掛斷電話,張萍蒙著被子大哭了起來。“把‘愛你’‘注意身體’等掛在嘴上有啥用?”張萍說,有些后悔送女兒出國了。
遠方兒子孝順,又覺得有負擔
在湖北武漢65歲的蘇建勛(化名)看來,“中不溜”的孩子工作不好也不壞,收入不高也不低,住得不遠也不近,可以更方便地照顧父母。在他的周圍,這種情況也確實存在。
蘇建勛有一雙兒女,大兒子在北京工作,小女兒嫁到了鄰市,自己開飯店當老板。蘇建勛說,自己明顯體會到,兒子比女兒更關心自己,“兒子平時經常打電話,生病了連夜趕高鐵回來”。蘇建勛覺得,自己在女兒面前則沒有什么“權威”,“兩人待在一起久了,就會吵架,后來連聊天都不在一個頻道上”。對于兒子的孝順,蘇建勛心里有負擔,生怕耽誤兒子的工作,反過來“教育”兒子,“你要向妹妹學習,多花點心思在事業上”。
有時候,蘇建勛自己也覺得矛盾,“要是他真不回來,我心里肯定難受”。
在“中不溜”理念方面,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陳蕓做了反向分析。她對日常在社區接觸的老人做過分析,“產生‘中不溜’觀念的老人,平時對子女沒有期待,把‘風箏’放了出去。等到面對養老難題時,又突然有了過高的期待”。她建議,有這種心理的老人,可以嘗試做個“中不溜”父母——對子女的依賴不多也不少,平時會主動聯系子女卻不過多“打擾”子女,不主動與子女“情感失聯”。
湖南長沙71歲的楊麗華說,自己的老伴去世,女兒遠居加拿大。從10多年前開始,楊麗華便規劃養老生活,和朋友環游世界。她和女兒約定,每年至少見一次面,“要么她回來過年,要么我去那邊住一段時間”。
陳蕓則建議,有多個子女的老人不應有“遠香近臭”的心理,不要總念叨不在身邊子女的好,對于陪伴在側的子女要多點寬容,“不要把一點點不開心都記在心上”。(本報記者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