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說英文學習,今天想聊聊關于語文學習的那點事。
內容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01、語文學習的主線是什么?
02、如何去做?
03、如何長期堅持?
起初是因為孩子一寫作文就犯難,所以想幫他研究一下寫作套路。后來我在網上搜集了近十年的中考作文題目、要求和評分標準,又買了幾本關于中考作文的書籍,還有葉圣陶老先生的一套關于閱讀與寫作的書,又拿來孩子的部編版教材,開始研究,琢磨......
也許是性格使然,決定做什么事,我要研究個明白,前期可能會花大量時間和精力查閱資料,四處取經,了解底層邏輯,等統統搞明白了,制定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一路堅持下去。就像學英文一樣,我一定要找出一條捷徑,這樣效率會高一些。
我突然發現寫作文并不是只搞定套路就可以的,我之前的想法有些狹隘了,書里講的這些內容其實都是融會貫通的,并不是獨立的。換句話說,如果能找到語文學習的那條主線,也許學起來并不難,那么寫作文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了。
那這條主線是什么?
簡單說來就是,閱讀+寫作。
為什么我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
葉圣陶老先生在1940年就提出過這樣的觀點,他說:'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單說寫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沒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問那比較難琢磨的閱讀程度。'
1962年,葉圣陶在《文匯報》發表過一片文章,又提到'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他說'有些人把閱讀和寫作看作不甚相干的兩回事,而且特別著重寫作,總是說學生的寫作能力不行,好像語文程度就只看寫作程度似的。閱讀的基本訓練不行,寫作能力是不會提高的。'
上面兩段話摘自《葉圣陶 談閱讀》這本書,書中大篇幅講述了閱讀與寫作的重要性及方法,值得寶爸寶媽和大一些的孩子們去讀一讀。
我繼續研究娃的部編本教材,部編本教材的總主編是溫儒敏教授,我在網上查詢了大量相關資料,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一句話。
溫儒敏教授說:' 加大課外閱讀,鼓勵'海量閱讀',鼓勵讀一些'閑書',也就是和考試、甚至和寫作并不一定'掛鉤'的書,鼓勵讀一些'深'一點的書,可以'似懂非懂'地讀,'連滾帶爬'地讀。只有這樣,才能培養起讀書的興趣。當然還要在精讀精講之外,教給學生各種實用的讀書方法。'
這一點,我在部編本教材中的確看到比之前增加了'快樂讀書吧'和'名著導讀'版塊,把課外閱讀也納入了教學體制。而且在書中,每個單元的導讀中,會有學習要點說明。
例如,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下面這幅圖片。
這個單元主要講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我翻看課本,并沒有找到有哪個部分對其進行詳細說明。
隨后便問孩子:老師在課上有沒有給你們講過閱讀方法啊?怎么講的啊?具體都講了什么啊?
孩子說:講過,但是沒有記筆記。
后來在我的追問下,他告訴我,老師一共講了4種方法,然后通過他的回憶,我把這四種方法記在了書上。說句真心話,孩子的語文老師是個特別好的老師,責任心強,還懂得如何引導孩子,孩子看得很多書都是老師在班里推薦的。
舉這個例子,就是想說明,部編本教材的確與曾經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有著很大的改變,現在更加講究閱讀的廣度與深度。溫儒敏教授說過,如果不增加孩子們的閱讀量,不去擴大他們的閱讀視野,將來很有可能會有15%的孩子答不完高考語文試卷。
縱觀語文學科的發展歷程,從解放前的'國文課'到現在的'語文課',無不提倡多讀書,讀好書。其實語文學習的方向和目標一直未曾改變。改變的不過是我們這些急功近利的家長和一些缺乏專業素養的教師罷了。
每每想到這些,我就會感慨萬分,總覺得我應該為孩子做點什么,但是又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所以咨詢了幾位一線老師,在得到老師的指點后,堅定了我的信心。
綜合幾位老師說的重點內容,和老一代文學家、教育家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也和當下孩子們正在使用的部編本教材的教學指導也是完全吻合的,所以沒有理由不讓我認定,這就是語文學習的主線。
在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后,后面要做的就是,我要把自己對語文學習的理解慢慢滲透給孩子。
怎樣去滲透?
當然絕對不能把我的這些理解強加給孩子,而是要與他共同學習,否則一切都是徒勞!
這里不得不提到《人大附中學生這樣學語文-走近經典名著》,因為這本書讓我深受啟發。
簡單介紹下這本書的作者,于樹泉老師。
他是北京語文特級教師,在人大附中帶高三8年,出文理高考狀元4人,滿分作文多人;帶初中畢業班一屆,出中考狀元1人,滿分作文多人。
說句真心話,這本書我認為比較有參考價值,比看滿分作文大全要有指導意義,所以我正在借鑒此書的方法運用到我孩子的學習中。
因為,這本書解決了我以下幾個問題:
1、把握住最佳閱讀時機,解決'閱讀時間'問題。
小學和初中階段,是閱讀的黃金季節,是培養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的關鍵時期。
但是,由于受年齡、心智水平、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一些偉大的經典名著還不能在低小期間閱讀。高中課業負擔重,那時可能會無暇顧及。
所以我們要牢牢抓住有限的小學尾巴和初中階段。用短短三、四年的光景,激發起他們讀書的興趣,養成好的讀書習慣,打開他們的閱讀視野。
這樣,即便將來他們不在我們身邊,也不必擔心他們會被問題困擾,因為他們喜歡讀書,他們能從書里找到任何問題的答案。
2、閱讀最佳作品,解決'讀什么'的問題。
于老師在人大附中推薦學生們閱讀的書目,是從中國現當代經典作品起步的,精選了文學大家的經典文學名著。他的這份書單是形成于閱讀之后,孩子們最喜歡、最愛讀、收獲最大的書都在其中,經過連續四屆成百上千學生的閱讀實踐和檢驗而形成的。書單如下:
3、用科學有效的方法,解決'怎么讀'的問題。
以上的書單,于老師不是一下子提供給學生們的,而是讀完一部,再推薦下一部,與此同時,要求學生寫下自己的真切感受,每周不少于一篇,篇幅長短不限,體裁形式不限,內容角度也不限。關鍵是要放手放膽,寫出真意和個性,展示思考和才情。
最重要的一點,他要求師生共讀、同學共讀、甚至親子共讀。
4、閱讀心態問題。
貪心太重、功利心切是讀書的大敵。讀書是慢功,習慣和興趣的培養都需時日。但只要持之以恒,讀著讀著,不可想象的奇跡就會發生。所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這一點,葉圣陶老先生也說過:' 語文方面許多項目都要經過不斷練習,契而不舍,養成習慣,才能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凡事要學生練習的,不要練過一下就算,總要經常引導督促,直到學的東西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才罷手。'
5、怎樣完成讀寫結合的問題。
以閱讀帶動寫作,以寫作深化閱讀,這是于老師一直堅持的做法。每周一篇讀書筆記,學生想寫什么寫什么,想怎樣寫就怎樣寫,長短不限,內容不限,寫法不限,只讓真情實感從心底流出。當然這也是任何名師、大家提出的寫作核心。
孩子們現在要閱讀,要寫作,至于將來,一輩子要閱讀,要寫作。所以,語文學習最重要的兩件事情,無非是' 閱讀與寫作 '。
解放前如此,新時代亦如此。
書中不難看出人大附的于老師一直在追尋葉老先生的步伐,并且緊跟部編本教材的編寫宗旨' 加大課外閱讀,鼓勵海量閱讀 '。
于老師說:'這本書是初中學生的讀書筆記精選。'
我想這應該可以作為孩子的一個對標。讓他去對標更優秀的同齡孩子。
除了以上講到的這些,我覺得更重要的還是如何堅持,而且是長期堅持下去。
一、為孩子創造讀書氛圍。
恐怕大多數孩子在學校不會有人大附的讀書氛圍,但是在家里我們可以為孩子來創造,最簡單可行的辦法就是'親子共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們都做不到每天去讀書,孩子們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去做這件事情。至少在他們還沒有形成閱讀習慣之前,他們認為讀這些大家的名著一定要比那些沒營養的兒童暢銷書乏味得多,更不要說讓他們把真情實感記錄下來了。那簡直是妄想!
所以,我已經做好了和孩子共讀一本書的準備,至少平時也多了一項聊天的內容。
二、契而不舍,細水長流。
既然要形成習慣,必須要持續練習。這一點,葉圣陶老先生,在1942年發表的文章里做了很好的詮釋。
他說:'為養成閱讀的習慣,非多讀不可,同時為充實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讀不可。寫作的歷練在乎多作,應用從閱讀得到的寫作知識,認真地作。寫作,和閱讀比起來,尤其偏于技術方面。凡是技術,沒有不需要反復歷練的。學校里的定期作文,就學生歷練方面說,還嫌不夠。為養成寫作的習慣,非多作不可;同時為適應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作日記,作讀書筆記,作記敘生活經驗的文章,作抒發內部情思的文章,凡遇到需要寫作的機會,絕不放過,這也是應該而且必須做的。'
所以,我認為閱讀和寫作這件事,必須每天都要做,至少要抽出30-60分鐘。不過越是高年級的孩子們,時間越是寶貴,課業量大,每天恐怕30分鐘都很難保證,但是不管怎樣,至少要每天堅持這么去做,哪怕5分鐘,10分鐘......
通過每天閱讀的內容,寫出自己的想法,想寫什么寫什么,即便內容不相關也可以,不做任何要求,包括字數,哪怕剛開始十幾個字,幾十個字,不管寫成什么樣子,只鼓勵不打擊。但只有一點,要寫真情實感。這可以算做讀書筆記的雛形了。
我們千萬不要小看前期的這些積累,雖然只有每天的5分鐘、10分鐘......十幾個字、幾十個字......但只要持續這么做下去,孩子們收獲的絕對會是奇跡!
每個孩子的發展都有著無限可能,如同一棵大樹的種子,當它根植大地,總有一天會枝繁葉茂,高可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