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菌病西醫治療
藥物治療:
1.急性期治療 應以抗菌治療為主。由于布魯菌為細胞內寄生,故抗菌藥物必須易于穿透細胞膜才能發揮作用,因此體外藥物敏感試驗與臨床療效有時并不一致。為了防止耐藥和復發,一般常需長時間、聯合用藥,而且療程必須較長,如果療程過短,則任何藥物(包括聯合用藥)的復發率均很高。
(1)成人普通布氏菌病常用的治療方案
①四環素聯合鏈霉素:布魯菌對四環素仍高度敏感,其MIC一般均<1mg>1mg><5%。急性期最有效藥物為四環素0.25~0.5g>5%。急性期最有效藥物為四環素0.25~0.5g>
②利福平聯合多西環素:利福平是一種廣譜抗生素,由于其脂溶性作用,較易透過細胞膜滲入到細胞內,也可透過血腦屏障,口服后很易達到抑制布魯菌的濃度。1986年世界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布氏菌病專家委員會建議應用多西環素(0.2g/d)聯合利福平(600~900mg/d),兩藥均1次/d,口服,共6周,對比研究顯示,多西環素-鏈霉素方案及多西環素-利福平方案,如果均應用6周的話,則兩者的療效基本一樣。只是前者對某些合并癥,如脊椎炎的療效似乎更好一些。但亦應當注意利福平的毒副作用。利福平有肝毒性,有肝功能損害者慎用利福平。
③磺胺甲?唑/甲氧芐啶(復方磺胺甲唑)與鏈霉素聯合:前者每次2片,3次/日;后者劑量同上。療程3周。
④氧氟沙星聯合利福平:喹諾酮類藥物,特別是氧氟沙星,在體外對布魯菌有很好的作用。但如單獨應用于人類布氏菌病治療則復發率極高。最近土耳其有人報告,氧氟沙星400mg/d,利福平600mg/d,共6周,可取得與多西環素(200mg/d)合用利福平(600mg/d)同樣的療效。這一結果尚需進一步驗證。
(2)對于<8歲的兒童和孕婦的治療:由于四環素具有抑制骨骼生長、可以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體內抑制胎兒骨骼生長,故該類患者不宜采用四環素治療。一般可采用利福平45天聯合應用磺胺甲?唑>8歲的兒童和孕婦的治療:由于四環素具有抑制骨骼生長、可以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體內抑制胎兒骨骼生長,故該類患者不宜采用四環素治療。一般可采用利福平45天聯合應用磺胺甲?唑>
(3)也有人試用短程療法,但復發率均較高。例如Solera等用慶大霉素7天,多西環素30天治療35例患者,復發率為22.9%。Abramson等應用慶大霉素5天,多西環素3星期治療10名兒童,結果2例復發;應用慶大霉素5天[(5mg/kg/d),最大量300mg],聯合多西環素[5mg/(kg/d),最大量200mg]3周治療10例8歲以上的兒童;聯合磺胺甲唑/甲氧芐啶(復方磺胺甲唑)[10mg/(kg/d)及50mg/(kg/d) ]治療5例<8歲的兒童,結果總治療失敗率(包括復發)為33.3%(5>8歲的兒童,結果總治療失敗率(包括復發)為33.3%(5>
(4)對于合并中樞神經系統,如布魯菌性腦膜炎的治療也可采取以上治療方案,但必須采取易于滲透血-腦屏障的藥物,同時療程應適當延長。以氯霉素聯合鏈霉素效果較好。氯霉素每日2~3g靜滴,療程2~3周。此外,有人應用多西環素100mg,2次/d合并應用利福平900mg/d共6~8周,最初2周還加用鏈霉素0.75~1.0g/d,共治療了12例神經性布氏菌病(neurobrucellosis),取得較好的療效。
(5)對于布氏菌病性心內膜炎也可采取上述治療方案,但常需同時采取瓣膜置換術。可采用氯霉素、鏈霉素、四環素、磺胺聯合應用。抗生素的療程也應適當延長。例如,有人用下列方案連續治療了7例布氏菌病性心內膜炎,結果全部治愈。其方案是:7例均于入院后1周內進行瓣膜置換,手術前聯合應用磺胺甲?唑/甲氧芐啶(復方磺胺甲唑),四環素及鏈霉素,手術后應用磺胺甲?唑/甲氧芐啶(復方磺胺甲?唑)及四環素平均12(3~15)個月,直至試管凝集反應由術前的≥1∶320,降至≤1∶160。也可使用利福平聯合鏈霉素治療。應用利福平治療后偶爾會出現耐利福平菌株。除抗菌治療外,對癥治療和支持療法也很重要。對毒血癥嚴重、睪丸顯著腫痛、全血細胞減少癥、心、腦重要器官有并發癥的患者也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通過臨床癥狀、栓塞現象消失,血培養多次陰性外,IgG抗體效價的明顯下降等參考指標可以判斷病原菌徹底清除。
2.慢性期治療 慢性活動型患者一般仍應當應用抗菌療法并合用菌苗療法。相對靜止型患者一般多不再采用抗菌療法,而以菌苗療法及對癥療法為主。由于慢性病例常具有局限性器質性病變,為消除或減輕病變,減少痛苦,恢復功能。菌苗療法的應用方法很多,靜脈、肌內、皮下、皮內均可采用,其中以靜脈療法較好,以靜注后體溫波動于38~40℃為宜。本法短期療效較好,一般可達72%~75%,長期療效較差,僅20%~33.3%。肝、腎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活動性肺結核患者及孕婦忌用。菌苗療法于病原菌一樣可引起寒戰、高熱、大汗、關節痛等劇烈反應。為了減輕菌苗療法的不良反應,有人倡導用水解素或溶菌素療法,此為弱毒株經水解或溶解制成,首劑以每日1%1ml,以后根據情況漸增至2m1,10~15日為一療程。一般反應較輕,但偶可引起肝損害,黃疸發生率為1.42%~5.67%,個別患者可出現神經性耳聾,其療效各地報告不一,總的看來療效不如菌苗療法。
手術治療
對膿性病灶可予手術引流。布氏菌感染得骨髓炎應予徹底清創,輔以長期抗菌治療,除四環素及鏈霉素外,亦可試用氯霉素與慶大霉素聯合療法。脊椎炎或椎間盤感染一般無需外科引流,采用抗菌治療便可。
預后
本病的預后良好。未經抗菌藥物治療的病死率也就2%~3%。經抗菌藥物治療后便很少出現病死案例。心內膜炎,嚴重的神經系統并發癥,全血細胞減少癥等是病死的主要原因。急性期患者中大多數均于3~6個月內恢復健康,部分患者的病程可長達1年以上。慢性期患者治療較困難,有時可遺有關節病變和肌腱攣縮而使肢體活動受限。手術治療只是對感染化膿組織進行手術引流,并無法徹底清除病原菌,所以單純的手術治療預后較差,經抗菌藥物配合治療則能取得良好的預后效果。
布氏菌病中醫治療
(1)濕熱內蘊:治宜利濕化濁,清熱解毒。方用甘露消毒湯加減。方中茵陳、本通清利濕熱;黃芩清熱燥濕 ;藿香、蔻仁、菖蒲芳香化濁,開暢氣機;連翹清熱解毒。若熱甚去貝母加黃連、金銀花,大青葉。食呆不納者可加雞內金、萊服子消導開胃。
(2)濕熱傷營:治宜清熱解毒,滋陰養血。方用清營湯合三仁湯加減。方中玄參、生地、麥冬清熱養陰;黃連、連翹清心解毒;丹參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杏仁宣肺化濕;煎仁滲利濕熱;滑石、蘆根清利濕熱。如咯血、便血、衄血者,加用大小薊、藕節。
(3)正虛邪戀:治宜益氣養血化瘀,并清除余邪。方用人參養營湯或獨活寄生湯加減。方中人參補益正氣;熟地養血滋陰;當歸,白芍養血和血;丹參、赤芍涼血散瘀。失眠甚者加用夜交藤、棗仁、遠志鎮靜安神。
中藥
(1)穿山龍:每日2m1,肌肉注射,內含生藥,15日為一療程。近期療效為30%。本品為一種非特異性脫敏療法并有祛風除濕,舒筋活血的作用。
(2)0.2%黃連素注射液:每次4m1,肌肉注射,每日2~3次,療程2~3周。
(3)雄蒜丸:雄黃,大蒜。將雄黃研末,大蒜搗成泥狀,揉合為60丸,每次1丸,每日3次,連服20日為一療程。配合針灸,可提高療效。
(4)三黃湯:黃連、黃芩、黃柏,每日1劑,水煎服。連服20日。
針灸
根據疼痛部位不同可選用下列穴位:
(1)頭痛:太陽、頭維、合谷。
(2)肩關節痛:巨骨、肩貞、肩三針。
(3)肘關節痛:陽池、曲澤、天井。
(4)腰痛:腰根(阿是穴)雙腎俞、委中。
(5)髖關節痛,環跳、承扶配委中。
(6)膝關節痛:委中、陽陵泉、陰陵泉、內外膝眼、足三里、懸鐘。
(以上提供資料及其內容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