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傷寒論》、《中醫方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冬天到了,很多人都怕冷。
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或女性朋友,大概從這個時候開始,就有些手腳不溫了。
其實,你可知道,我們的老祖宗早就為我們想好了解決方案。只不過,對中醫了解甚微的我們,不知道、不清楚而已。
來吧,我給你講一個真實的醫案故事。你看完,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話說有這么一個女子,醫案記載姓郝,當時是30歲。
這個人,大概從十年前開始,一旦天氣轉涼,立刻四肢關節疼痛。而且,她常常覺得頭暈,手腳發涼。從每年的秋冬之交開始,她的手足就出現凍瘡。總而言之吧,整個人到了秋冬季節就成了半死之體,毫無生機,活得一點都不開心。
這可怎么辦啊?患者四處求醫,最后,她決定投中醫治療。
刻診,見患者脈象沉緊,舌質暗紅,舌苔白潤,口中不渴。
當時,醫家經過一番思索,寫了一張方子。我們看看它的原貌:
當歸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細辛1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棗5枚。
所有這些,水煎服。結果,藥用3劑以后,患者感覺四肢逐漸溫熱,不適感和關節疼痛感有所減輕。
接下來,患者繼續服用20多劑,四肢冷,關節痛等現象,幾乎完全消失,生活恢復正常。
這是一張典型的經方醫案,在業內是比較有名氣的。
這里有什么學問呢?
首先,我想請你理解中醫里頭的四個字:血虛寒凝。
啥叫血虛寒凝?
就是說,這個人,本身就有血虛的毛病,身體缺少氣血的濡養。同時呢,患者還外受寒邪。寒邪趁你血虛失養,于是大張旗鼓、大搖大擺地凝滯經脈,導致患者手足不溫,或者腰部、屁股、腿部、足部、肩部疼痛,這就是所謂血虛寒凝。
這樣的人啊,往往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緊,有些人干脆細微而欲絕,口中渴。
我跟你講,上文醫案里的患者,就屬于這個狀態。
你看,此人脈沉緊。脈沉,說明血虛,升舉鼓舞乏力。脈緊,說明有寒。脈沉緊,合起來,說明寒邪在里。
再看,她苔白潤。苔白,說明體內有寒。苔潤,說明寒邪凝于內,津液失布,泛于舌面。
還有,她口渴而不多飲。口渴,說明津液因陰寒之氣而失布,機體缺少水分的滋養。不多飲,說明她體內并非真正的缺少津液,因此沒有攝入水分的需求。
血虛寒凝,四肢失養,因此關節冷痛,手腳不溫。天氣只要一涼,患者就立刻容易出現凍瘡。
因此,我們可以非常肯定地講,這個女患者的問題,就在于血虛寒凝。
面對這個問題,怎么辦好呢?我們看看當時醫家用的方子——
當歸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細辛1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棗5枚。
這個配伍,你記住,它是當歸四逆湯的配伍。
當歸四逆湯,源于《傷寒論》,是中醫里頭的溫經散寒劑。它能溫經散寒,養血通脈,是解決血虛寒凝證的常用方。其中的當歸、白芍、大棗,可以養陰血,解決血虛的問題。桂枝、細辛,可以溫陽通脈,散寒。通草一味,可以輔助通利經脈來暢行血液。
因此,這個方子,可以說是仲景老先師,在將近2000年前,為我們后世子孫立下的“暖身”方。它可以暖手、暖腳、暖關節,改善秋冬季節關節冷痛。當然,前提,必須是符合血虛寒凝證的辨證要點。若你冬季手腳怕冷,但和血虛寒凝證根本不挨著,那對不起,就別用了。冬天手腳涼,你涼我也涼,可不見得都是病態啊。
當然,這里有一個細節需要指出來,就是這里的細辛的用量。就這個方子而言,有的教科書主張用3克,有的主張僅僅用1.5克。上文醫案里,細辛直接用了10克。細辛不過錢,這是很多人的共識。但是也有很多人主張,細辛入煎劑用量不必拘泥。到底用多少好,文老師就只能留給大家討論了。我個人認為,為用藥安全起見,用量不超過3克。
好了。關于這個事兒,我就說這么多吧。
請你記住,在每一個風雪交加之夜,當你也深受四肢不溫、關節冷痛之苦的時候,千萬別忘了,中醫里頭還有一張方子,可以給我們帶來溫暖。而這份溫暖,綿延了將近2000年而未曾斷絕。這是中醫的偉大之處。
當歸四逆湯,經典用量,再說一遍:當歸9克,桂枝9克,白芍9克,細辛3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棗8枚。水煎服。非專業讀者,務必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借鑒、應用。
全文完。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