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提示:點亮文末的大拇指,給個贊,也是對作者的鼓勵。
圖文/倪熊
(此圖源于網絡)
【作者簡介】倪熊,曾為電視臺記者,現為自由媒體人。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春秋戰國年代,出身在哪里?是哪里人?現在已經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最后在哪里死的?葬在哪了?墓,還在不在?最關鍵的是:誰,還記得,誰,還在紀念?
我是說的孫武。孫武是齊國樂安人,大概活動于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子胥的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幾近覆亡楚國。那個《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后世歷代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圣典”,置于《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各國語種,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范之書。作為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孫武被尊稱兵圣,后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現在全國各地都在乎名人資源,別說鼎鼎大名如雷貫耳的,有個青史留名源遠流長就已經就是如獲至寶了,更何況孫武,不僅老少皆知家喻戶曉,還是兵圣啊!太夠級別啦!而且還是在2500年歷史文化古城蘇州,和城主吳王闔閭、建城者伍子胥這路都是瓜瓜葛葛的共事者。
這樣的人物,這樣的地方,一定不會有眼無珠熟視無睹的忽略湮滅,一定得是且有風風光光體面排場的大張旗鼓。
所以,前幾年不明真相走過路過的外地客在網上咋咋呼呼大驚小怪地抱怨蘇州好像對孫武墓的保護不重視,為了房地產開發破壞墓園,在蘇州很多人看來就有點莫名其妙杞人憂天無事生非的意思了。
肯定是有動靜,但是一定是有動作。
(蘇州舉辦孫武公祭大典 ,圖片源于網絡)
蘇州是兵圣孫武的第二故鄉和功成名就之地,30來歲開始在吳中區揚名立萬,40多歲后歸隱終老在相城區。因為過去很多年里吳中區的穹窿山一帶又是孫子兵法撰寫隱居草廬,又是出山演兵操練,又是孫子兵法研究會,又是將軍詩詞碑廊,山上有孫武苑山下有孫武文化園,不僅大動干戈還持續時間漫長,孫武文化的文章已經做得蠻足了。所以相城開發建設固然聲勢浩蕩,也不至于唯利是圖膽大妄為到可以對孫武墓動手腳的地步,誰敢啊?!毫無疑問毋庸置疑理所當然會有妥善交代,也是現在相城城市建設的文化亮點的么。只是怎么弄的問題?
四號線地鐵通車了,我的行走路程延長了范圍擴大了。我家巷口有站臺,往相城吳江可以一票直達,其中一站就是孫武紀念園。
一座綠色高坡的制高點上,高高的矗立著13米的孫武銅像,手握兵書,居高臨下,目光炯炯,正襟危坐,遙視遠方。偉大軍事家的氣概么: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而在景觀草坡之下卻別有洞天:銅像背后是下沉的一個偌大的庭院,可以從銅像側面拾級而下,空敞的庭院別無所物,盡頭是巍峨聳立的盒形狀的孫武墓,符合孫武“合和”的理念。兩側各有44米的長廊,左側是圖文并茂的孫武生平故事長廊,右側是《孫子兵法》十三篇與海內外名人對孫武的評價。紀念園面積很大,都是綠地,也有廣場,還有池塘,可以漫步健身休閑,搞紀念活動,4000多平方米的建筑幾乎就是清水混凝和石塊壘砌,歷史文化元素與自然景觀完美融合。
(圖片源于網絡)
沒有預想中的什么場館建筑,沒有傳統思維的古舊遺俗。
一反常態,一反傳統。
我覺得這是一個極好的設計之作,在于它的現代極簡風格。我喜歡現代極簡風格的個性的展示,線條,顏色都幾乎用到極致,線條就是直線么,顏色就是黑白灰么。極簡主義帶給我們的是視覺的簡約。沒有拖泥帶水,沒有啰哩吧嗦,特別的干凈利落。
這是有道理的。
其實,外地客們網上一驚一乍的孫武墓根本就是個子虛烏有。2005年,相城區在陸慕文陵村修建了“孫武墓園”,此后這里便成了后人祭拜孫武的地方。所以他們看到的這個孫武墓連衣冠冢都算不上,只是個紀念性的墓穴與墓碑,原則上是個捕風捉影因地制宜的將計就計,連控保單位都不是。
由于年代久遠,雖有《輿地攬勝》《吳地記》《黃埭志》《大清一統志》《天下名勝志》《皇覽》《吳縣志》等多種歷史文獻資料記載,除了最早見諸典籍的《越絕書·吳地傳》上還記載稍稍有點明確:吳縣“巫門外大冢,吳王客齊孫武冢也,去縣十里。”巫門即如今的蘇州平門,道出了孫武墓的大概位置。此外,再無史料記載有更加明確的孫武墓的地址,都是隱隱約約大約模張的含糊其辭,比較模糊,只是指出了孫武墓的大致方位大體的概念。孫武究竟葬于何處的具體地址從來也沒有搞清楚過,至今仍是一歷史之迷。
當初有點搗糨糊赤爛糊兮兮逸筆草草了事的孫武墓如果要作為冠冕堂皇的紀念公園的確不是太過簡單了,而是太過簡陋了。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歷史文化么,相城區當然責無旁貸鄭重其事專程邀請專家學者前來論證,決定在原有孫武紀念公園風格不變的情況下西移100米,擴建為孫武紀念園。2010年10月,孫武紀念園進行了重新規劃。
2016年?5月12日孫武紀念園開園,據說有近千人規模的孫武后裔、國內知名研究學者齊聚一堂,隆重舉行了首屆孫武公祭大典,按照中華傳統禮儀和古代圣人祭拜的最高規格,設置恭讀祭文,三拜九叩,敬獻花籃,五谷五果,凈手上香,行施拜禮等一系列程序,以表達對祖先的崇敬之情。
小編提示:點亮文末的大拇指,給個贊,也是對作者的鼓勵。
《寫乎》微信號hongyu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