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此文為格隆匯董事副總裁,任民先生,應邀作為演講嘉賓,在5月6日于廣州舉行的海通證券《走進港股通》投資研討會的發言內容。特此整理,以饗讀者。
各位下午好,感謝海通證券和港交所的組織和邀請,今天很榮幸在這里和大家分享我們格隆匯對海外投資的一些看法。
三年以來,我們格隆匯一直專注港股,專注海外投資,從公司的成長和運營中,我們也有大量的數據和內容,值得提煉一下,和大家在這里一起探討探討。
最近,我剛剛聽了海通證券的中期策略會,是姜超博士講的,我覺得他講的特別好,姜博士目前的策略方案,主要概括,就是:對待國內市場,現在應該現金為王,此外,要多增加海外布局。
在現在這個時點,探討海外投資,我們也認為是非常有必要的。
港股市場,從2014年開始,這幾年變化非常大,有點像基因突變的感覺一樣。所以,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還沒意識到的突變。
其實,挖掘還沒有人意識到的突變,這是這是索羅斯的一句名言。他的意思是,既然你要做投資,那一定要在這個市場或者公司處于還沒有很多人挖掘到,但是你又發現他正在發生突變的時候進入,那個時候才是最恰當的時間段。等到所有人都知道了以后,也許價值已經沒了。
而我認為,港股目前的狀態就正處于這個重要的突變時期。
我們先來看下截止4月底,世界上主流的幾個資本市場的表現。
2017年前 4個月的交易日,已經結束了。
代表香港股市的恒生指數,一共上漲了12.96%。
代表A股市場的上證指數,上漲了1.56%,這之間和港股的漲幅相差10%。
而代表美國市場的道瓊斯指數,同一區間,上漲了5.65%。
再多比較一個,代表中國'新經濟',的創業板指數,同一區間,下跌了5.54%。
至于歐洲股市,亞洲其他市場的股市,我就不多比較了。
不過這里還值得一說的是印度股市,印度股市今年前4個月,也上漲了12.96%,現在真有不少機構都在布局印度,因為他們人口紅利很好,發展非常快。
▌突變一:資金在逐利
其實這么比較后,大家會很清楚的看到,港股市場,今年已經走出了獨立行情,而這是在國內市場完全沒有表現的情況下發生的。
最近,還在A股做投資的朋友們,一定是比較難受的,資金面很緊張,市場沒有增量,ipo速度加快等等,各種條件導致A股表現差強人意,而現在還完全看不到改善的點。好不容易,前段時間出現了雄安大計,結果多數人,最后還是中計了。
代表咱們中國所謂'新經濟'的創業板,從2015年最高點4037點,經過兩年時間,現在是1850點,已經腰斬有余了,這意味著,絕大部分創業板的股票,創一定跌了70%-80%,想想還是很夸張的。至于創業板目前還有沒有泡沫,大家可以參考下現在還在停牌的幾個創業板巨頭公司,我認為,泡沫還是有,所以用姜超博士的話,目前還是現金為王比較好。
而海外市場呢,比如美國市場,雖然僅僅上漲了5.65%,但大家要知道,這個上漲是建立在道瓊斯指數從2009年到2016年,已經上漲7年,漲了173.13%的基礎上,在川普上任后,最近四個月,又漲了5.65%。這確實很厲害。
美國現在進入加息周期,昨天晚上公布的非農數據,好于預期,所以6月份美國加息的可能性大大增長,但是現在大家也看明白了,加息不會造成資本市場下跌,反而這幾天美股繼續在創新高。
而我們注意到,美國市場的前5大市值的公司,臉書(Facebook)、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谷歌(Google)以及亞馬遜(Amazon),這5大公司的市值已經超過的英國的GDP總和,可怕的是,這五家公司,除去亞馬遜,其他公司的平均估值,僅僅是30倍PE左右,所以他們的泡沫,還真是不大,依然很健康。
再說回港股,首先,市場上提到港股,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就是價值洼地,價值洼地的意思就是,在這個市場里,估值是偏低的,比如同一家公司,在A股上市,或者美股上市,市場給他的估值,都比港股高,這就是價值洼地的意思。
但為什么會形成洼地呢,這里面情況比較復雜,一個地貌的形成,是有各種原因的,氣候,土壤,濕度,光照等等,港股市場1997年以前還是,所以現在沿用下來的政策,環境,交易規則,資金來源等等,各方面綜合造就了這一奇特地貌,而這種洼地,一洼就是好多年啊。
香港是個貨幣自由兌換的金融港口城市,是一個海外資金可以隨意參與的市場,所以從制度角度來說,港股市場更像美國、歐洲這些地方的市場,但是從上市公司的構成來說,香港2000家上市公司,咱們中國的企業,有一個'567'的說法,就是有超過5成的上市公司數,是中國企業,有超過6成的市值,是中國企業,有超過7成的成交量,是中國企業。
所以,港股還算是一個中國企業主導的市場。但是,這里有個問題,香港市場,是海外完全自由的資本市場環境,是一個外資給中國企業或者說是中國經濟的一個定價市場,這個定價直接體現,就是估值水平。
有人說AH溢價不合理,但是外資他們是從全球角度進行配置的,他們不光看港股市場,也看歐洲市場,美股市場,澳洲市場等等,他們是從全球角度,再給中國企業一個定價,所以你說究竟是A股高了,還是港股低了,或許在外資看來,香港股市的估值,才是反應中國這些企業的真實盈利水平,這可能是造成這個價值洼地的最根本的原因了。
不過,在香港,也并不是所有公司估值都低,有業績的公司,比如一些科技類或者電子類的公司,港股的估值,可真的不一定低呢。
比如騰訊,現在港股市場給的估值,已經是2017年動態市盈率40倍PE了,而蘋果,Google,Facebook,微軟他們的平均估值還不到30倍。所以,好公司,業績穩定的成長型企業,在港股是享有溢價的。
所以我們一直說港股是價值洼地,其實這么看來,這個說法并不是完全的準確。港股是傳統企業的價值洼地,但是對于新經濟的企業,他是正常的,甚至是有溢價的。
而價值洼地的另外一個起因,還是關注數。
我這里有一個數字,也是我和國內很多其他券商交流,最后中和得到的一個數字。
國內券商現有開戶的A股的股民中,大概有5%的客戶凈值是超過50萬的,可見A股是一個多散戶化的市場,而在這超過50萬賬戶的5%里面,已經開始交易港股的,其實,還不到0.5%。
也就是說,比如一家券商有200萬用戶,可能真正有這個理念正在嘗試交易港股的人,還只有不到1萬人。200萬人里只有不到1萬人在交易,1/200都不到,其實,這對于港股市場的交易,是一個巨大利好。
我認為未來3-5年,這個數字和占比,隨著賺錢效應的轉移,會大幅提升,比如從0.5%到5%,都有10倍的提升,這將是港股投資的一個最大的潛力挖掘點。
現在通過滬港通,港股通交易港股,已經很方便了,這是一個天然優勢,大家要利用好,而且越早研究越好。
為什么說賺錢效應會轉移,現在,美國進入加息周期中,全世界的經濟體現在都得被迫跟著加,我們國家最近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還有房地產,明顯都開始收緊,所以不太能有資金流入二級市場。國內市場,目前全是存量,甚至ipo還會吸走很大一部分資金,賺錢機會真的不大。經濟的L型震蕩,這一橫,可能真的還需要挺久。
而港股市場,現在有增量,至少通過港股通南下的資金,這2年400多個交易日,正在源源不斷的南下,從來沒間斷過。
所以,這是大環境下海外投資必須受到重視的關鍵,也是港股市場的第一個突變,賺錢效應的轉移會影響逐利的資金,這是個聯動效應,他正在發生。至少今年前四個月各個市場的指數走勢,已經很明顯了。
▌突變二:新經濟公司正在增加
第二點,我想給大家講一下海外市場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無論是美股還是港股,都是'價值投資'的天堂。
談價值投資,很多人聯想到的,還是美國,不錯,剛剛提到的幾個美國的巨頭公司,確實是價值投資活生生的典范。
比如說,我們大家接觸到iphone4的時候,那時候還是2010年6月,如果那個時候買Apple公司的股票,到現在7年過去了,蘋果公司的股價如今的漲幅已經是356%了。
很多人知道的騰訊,從QQ出現的時候,那個時候騰訊只有幾十塊,而現在騰訊已經成長為2.3萬億市值的巨頭公司,就算錯過了QQ的時代,當4年前微信來臨的時候,大家是否有想過呢,即使錯過了微信時代,去年底,騰訊的一款游戲開始火爆,王者榮耀,一天賺一個億,這已經是全世界最成功的游戲公司了,在那些時間點,都是投資機會。還有微軟,還有Google,特斯拉等等。
海外的好公司,真是很多,而且都是大家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研究起來相信難度也不大。
我們再說說A股里面的價值投資。
現在A股不是有個說法嗎,說現在國內市場,主要分為漂亮50和要命3000兩類股票,漂亮50現在主要的構成,基本是喝酒、吃藥、買家電,而要命3000就各種各樣的公司都有了。
如果在國內談價值投資,'漂亮50'是代表。但大家要注意的是'要命3000'的存在,其實正是反映了A股的散戶化程度太高了,概念化,消息化炒股的風格,一直都在,雖然A股錢多,但是人也傻啊,人傻錢多,所以才出現了要命3000。
這段時間要命3000,真是挺要命的,這些公司,現在要么停牌,要么就是在繼續質押股份買股票,但這樣砸了雞蛋撿西瓜的做法,能持續多久呢。據說,A股現在面臨質押平倉風險的有一堆,如果彈盡糧絕,毫無回旋余地的話,就怕后面出現滾雪球式的走勢了。
目前國內有不少公司今年業績會變臉,要做很多商譽簡直,可以預見到的是,可能今年A股成ST的公司,會多不少。
不過說漂亮50和要命3000,這些都是現象,我們應該思考的一點是,為什么在中國,做價值投資,比較難,好公司,比較少。
其實,這不是我們中國自己的品牌,創新度不夠,不是中國人不夠聰明,而是現在A股這個土壤,在這種監管和制度下,并不適宜那些有潛力成為巨頭的公司成長下去,價值投資在中國,有點空談的感覺。
這里,我們做了一個對比。
在中國的市場中,最大市值的公司,無非兩類,一類是能源類,比如中石油中石化,第二類是,金融類,比如銀行,保險,券商。但海外市場,科技類公司絕對是各行各業的龍頭,而海外市場,其實他們的金融業,反而小。
美國或者歐洲,大家都在把金融行業在往小里做。比如歐洲,德銀銀行的市值只有200億美金,其實金融行業做小真是好事。金融他是依附于經濟、寄生于經濟的。如果金融行業和地產行業做的很大,就像我們中國的現狀一樣,創新型的企業就要給金融地產交稅,融資成本高,企業的負擔就會很重,所以創造力就會減弱。
如果中國現在的稅賦制度沒有改變,經濟結構沒有變化的話,創新型的企業,真的還蠻難的,更別說做價值投資了。
現在大家都在說'新經濟''消費升級',但是這兩塊,離喝酒,吃藥,買家電,貌似是越走越遠。
根據現在A股的上市制度,排隊的公司,有多少是能代表現在這個科技時代呢?
我幫大家回顧一下,從當年移動到聯通的上市,再到BAT,京東,陌陌,美圖,滴滴,周黑鴨,攜程等等這些優秀的企業上市,在它們成長最肥美的階段,絕對都是不符合A股的上市條件的,類似的還有華大基因,幾經周折后,目前還不知道何時能上會。
凡是大家平時能接觸到的,最貼近我們生活的公司,基本都是在海外上市,而無一例外地,最后他們都成為了龍頭,比如騰訊,比如阿里,比如京東,好多好多,導致這種現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這值得大家思考。
現在除了排隊A股的公司,新三板咱們還有12,000多家公司呢,估計個個都想上主板,那最后主板變成什么樣子,那些公司素質是怎么樣的,大家可以自己想想。
在2015年滬港通開通前,國內的投資者,即使你們知道QQ,知道騰訊是好公司,但想買騰訊,都是買不了的,即使是到了全世界信息如此通暢的今天,就算現在,大家正用著iphone看微信,下載Apps,你想買Apple,Google的股票,想買美股,買阿里巴巴的股票,都還是一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現在大家談的'人工智能',最正宗的標的,全都在海外,中國偌大的一個市場,卻發現到現在這個階段,找不到一家可以代表未來的企業,這就是問題。
所以,有時候你說你錯過了某個偉大企業的投資機會,其實不然,是因為大家壓根就沒有這個機會去做價值投資,不是你眼光不夠開闊,而是因為大家這么多年,其實都是在井底。
如果整天想著在一個存量資金博弈的市場里困獸斗,那不如像我一樣,早點去創業,也算對得起自己。
其實港股市場這么多年,對價值股是絕對有溢價的,比如手機行業這十年的普及發展,催生出來的大牛股就比比皆是,舜宇光學,瑞聲科技,比亞迪電子,通達集團,邱鈦科技等等,這些公司都會給投資者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帶來數十倍甚至數百倍投資回報的。現在,這些公司都成長成為了龍頭。
所以,如果你真的認真鉆研,嘗試去做價值投資,港股市場,一定是個很不錯的選擇,價值投資也并沒有那么難。
再比如說,最近,港股上市了一些很不錯的,可以代表新經濟和消費升級的公司,比如美圖,有龐大的用戶基數,比如周黑鴨,我們平時都要排隊買,比如海底撈的底料供應商等等。
據我所知,滴滴,大眾點評,美團,房多多等等一系列互聯網公司,之后都有在香港上市的計劃,這些才是新經濟,是嗎。
所以,這幾年,從港股的上市公司來看,我們覺得港股的公司組成結構,在變好,以前銀行地產還是大頭,但是最近上市和擬上市的公司,我真是覺得他們都挺不錯的,能代表新經濟,都很值得研究研究。
當你吃著周黑鴨、海底撈,用著大眾點評找周圍的餐廳,每天用著滴滴出行解決出行問題,這些,你真應該好好研究下他們,這或許就是價值投資。
▌突變三:關注度在默默提升
港股的第三個突變,主要是體現在,現在的信息量覆蓋上和市場對港股的關注度上。
這一點,我們格隆匯是很有發言權的。
我可以很鄭重地告訴大家,在格隆匯出現之前,國內市場想了解港股市場的資訊,研報,方式基本等于0,看看海外市場資訊,除了去港交所上看看,其他基本沒有地方獲得資訊。
以前,我們國內的券商,壓根就不看港股的,在海外成立的部門,最多也就十幾二十個人而已,根本覆蓋不過來香港2000家公司,這里有一個數據我可以告訴大家,在香港持牌的研究院,全市場也不到600人,600人要覆蓋2000家公司,基本上等于一個人覆蓋3-4家才覆蓋的過來。而這個數據,在中國,一共3200多家公司,而國內有一萬多的研究員從業者,所以國內的覆蓋程度,真的很充足。
而國外的大行,他們基本覆蓋的都是幾百億以上的大公司。而且我們都知道,投行也好,券商也好,都是給自己的客戶服務,還給客戶分等級,有多少資產以上的人才能看到某種級別的研報。這是很不人性化的,所以,沒有了解途徑,就導致這個市場沒人關注,也沒什么大行情。
這是我們格隆匯自己檢測的一個熱度指數,是綜合了格隆匯的文章閱讀量,轉發量,App下載量,功能點擊量最后按照一定的算法,做出的一個數據。
從2015年股災之后,港股市場的熱度就下去了,從去年英國脫歐后,基本到了最低點,但是2016年底公布了深港通,關注度有提升,到了今年前四個月,大家可以看到,關注度正在不斷地增加。
這個指數,之后我們會公布在格隆匯的App里,便于大家即使跟蹤熱度。
香港市場,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以信息披露為本,以投資者自負風險為本的市場。所以大家如果要了解港股的資訊,一定要多通過不同的途徑來熟悉這個市場。就像魚,從江河游到大海,你一定要要熟悉淡水、咸水的不同,不同的水文環境,然后適應他們,最后如魚得水。
要想快速的了解這個市場,最便捷的途徑,就是下載格隆匯的App去了解了解。在這個App上,你會看到所有香港上市公司的公告解讀,還有盤中的市場直播,投行的研報的展示,還有一些公司的深度分析和一些投資達人的經驗分享,我們新增加的一個功能,是可以直接很便捷的查詢到港股通南下資金,購買一只港股公司的平均成本,這個功能很多人都很喜歡,而且正在用。
在深港通開通之后,一些中小板的公司,開始進入了國內投資者的投資范圍50億的門檻,給大家創造了很多可以研究的標的。現在,確實有很多內陸人都在和我們互動,咨詢深滬港通的買賣規則,和港股公司的各種安排等等。
最后,我再給大家一個數據,這個數據是港交所披露的一個數據,我覺得很適合國內的投資者參考。
自從2015年港股通開通之后,截至上周五,最新的數據顯示,南向的資金,也就是國內的錢,投資港股一共沉淀下來了4891.88億人民幣,而且基本是源源不斷,每天平均20多億的這樣在南下。
大家要知道,我們2015年當時國家臨時跟券商借錢,一共才借了1200億。但是段期間的海外配置,已經有5000億了。
雖然5000億對于港股市場20多萬億的體量,還只是1/40,但現在每天深滬港通產生的成交量已經占到港股總成交量的5%-10%了,最高的時候,我記得有到過15%。
這些錢,全都是來自國內的增量,他們分散到了深滬港通標的那469只股票中。所以,有人說港股在A股化,因為國內的錢多了,這是有道理的。
對A股市場了解的股民朋友,不妨去港交所網站上,或者我們格隆匯App上查一下國內的錢都買了什么股票,他們的成本是多少,然后可以跟著這個變動率,來參考自己的投資,這是一個捷徑,還算是成功率挺高的做法。
▌結語
最后,我總結一下。
香港市場是屬于中國的市場,但更是一個跟國際市場連在一起的、開放的市場。目前,港股市場在滬深港通的影響下,和國內市場正在經歷互相影響,互相學習,互相體現定價能力的一個過程。
現在每天都有增量資金在布局港股,而港股的上市公司,如果順利進入深滬港通的池子,其實已經等于變相的二次上市了。而這種改變,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如果你真的愿意做價值投資,而且想做到領先別人,進入一個剛剛起步的市場,那就應該立即開始鉆研港股市場,這里絕對是一個很不錯的地方,把握公司的大方向,再研究好業績和利潤的釋放節奏,港股投資其實挺有意思的。
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抓住別人還沒有意識到的突變。
世界很美好,當你關注A股的美景時,千萬別忘了港股的好戲。
好的,謝謝各位。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