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分支機構未經法人授權加入債務的民事責任——大理蘭林閣置業有限責任公司昆明分公司、大理蘭林閣置業有限責任公司與楊某甲、蘇某某等民間借貸糾紛案
編寫|最高人民法院 司 偉 周梅芳
01裁判摘要
法人分支機構不具有獨立的民事主體地位,雖然可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但所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后果最終歸屬于法人。法人分支機構加入債務會使法人陷入為他人債務承擔責任的風險之中,可能損害法人利益。根據《擔保法司法解釋》 的規定,法人分支機構提供具有法定追償權的保證尚需法人特別授權,債務加入作為責任更重的債務承擔行為,更需有法人授權。債務加入與連帶責任保證在功能、責任性質上具有高度相似性。對法人分支機構加入債務的效力、責任承擔等問題,可類推適用《民法典》及其司法解釋關于連帶責任保證的相關規定處理。
02案件基本信息
1.訴訟當事人
再審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被上訴人):大理蘭林閣置業有限責任公司昆明分公司(以下簡稱蘭林閣置業公司昆明分公司)
再審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被上訴人):大理蘭林閣置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蘭林閣置業公司)
被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楊某甲
一審第三人:蘇某某
一審第三人:楊某乙
2.案件索引與裁判日期
一審:云南昆明中院(2017)云01民初1303號判決(2018年2月6日)
二審:云南高院(2018)云民終687號判決(2018年10月15日)
再審:最高法院(2019)最高法民再236號判決(2019年12月19日)
3.案由
民間借貸糾紛
03簡要案情
2012年1月5日至2013年8月5日,楊某甲及其委托付款人先后向楊某乙及其擔任法定代表人的云南文榮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銀行賬戶轉款7408萬元。2013年6月7日,蘭林閣置業公司設立蘭林閣置業公司昆明分公司,負責人為蘇某某。2012年1月5日至2014年6月30日,就楊某甲所轉款項,楊某乙作為借款人先后向楊某甲出具五張借條,記載了借款金額及利息等內容。借條形成后,蘇某某在其中四張借條上借款人之后簽名捺手印,并補寫上借款用于蘭林閣置業公司麗江路1號地塊開發等相關內容。以上款項進入楊某乙賬戶后,楊某乙先后多次向蘇某某銀行賬戶轉款4000余萬元。蘇某某收到款項后,先后向蘭林閣置業公司法定代表人銀行賬戶轉款1000余萬元。2015年1月23日、2015年12月31日,蘇某某以蘭林閣置業公司昆明分公司名義就楊某乙向楊某甲所出具借條載明的借款本金及累計所得利息出具三張借條,蘇某某在借條上簽名并加蓋了蘭林閣置業公司昆明分公司字樣印章。其中兩張借條上的印章系楊某乙與蘇某某私刻加蓋。2015年6月25日,經工商變更登記,蘇某某不再擔任蘭林閣置業公司昆明分公司負責人。蘭林閣置業公司的麗江路1號地塊并未實際開發。款項出借后,楊某乙向楊某甲償還240萬元,蘇某某向楊某甲償還1455.2萬元。因借款未獲清償,楊某甲遂起訴要求蘭林閣置業公司昆明分公司與蘭林閣置業公司歸還借款本金及利息。
一審法院于2018年2月6日作出(2017)云01民初1303號判決,駁回楊某甲的訴訟請求。二審法院于2018年10月15日作出(2018)云民終687號判決,改判由蘭林閣置業公司昆明分公司支付楊某甲借款本金70,814,241元及利息,蘭林閣置業公司對蘭林閣置業公司昆明分公司管理的財產不足以承擔的責任部分,向楊某甲承擔還款責任。
判決生效后,蘭林閣置業公司昆明分公司、蘭林閣置業公司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再審,請求撤銷二審判決,維持一審判決。
04案件焦點
法人分支機構未經法人授權加入債務的行為效力及責任承擔。
05裁判結果
最高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從2015年1月23日、2015年12月31日借條的形式、內容以及相關當事人之間的轉款情況看,蘭林閣置業公司昆明分公司的行為符合債務加入的特征。蘭林閣置業公司昆明分公司應對其負責人蘇某某以公司名義出具借條的行為承擔法律后果。現行法律對法人分支機構未經授權加入債務的效力及責任承擔等問題沒有進行規定。債務加入和保證一樣具有擔保債權實現的功能。第三人加入后,與債務人之間成立連帶關系,對同一債務負連帶責任,債權人可以請求債務人履行義務,也可以徑直向第三人請求履行義務。基于債務加入與保證的相似性,對于蘇某某以蘭林閣置業公司昆明分公司的名義而為債務加入行為的效力及相關當事人責任的承擔,可參照適用法律關于保證的相關規定加以評判。根據《擔保法》 第29條 、《擔保法司法解釋》第17條 的規定,企業法人的分支機構未經法人書面授權提供保證的,保證合同無效。本案中,沒有證據證明蘭林閣置業公司授予蘇某某可以蘭林閣置業公司昆明分公司名義對外提供擔保或者加入既存債務的權限,故蘇某某實施的債務加入行為顯然構成越權,蘭林閣置業公司昆明分公司加入債務的行為應為無效。對債務加入無效情形下的責任承擔,亦可參照《擔保法》第5條第2款 、《擔保法司法解釋》第17條第1款的規定,根據各方當事人對于債務加入行為無效的過錯情況,對蘭林閣置業公司昆明分公司是否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予以認定。根據已查明事實,楊某甲作為出借人對蘭林閣置業公司昆明分公司及其負責人蘇某某是否具有加入楊某甲與楊某乙之間債務的權限未盡到合理的審查注意義務,對該債務加入行為無效顯然存在過錯。作為借款人的楊某乙不僅明知蘇某某無權以蘭林閣置業公司昆明分公司名義承擔債務,還與蘇某某私刻蘭林閣置業公司昆明分公司印章加蓋在2015年12月31日的兩張借條上,具有明顯過錯。而蘭林閣置業公司昆明分公司乃至蘭林閣置業公司自身的經營管理不規范顯然亦是導致蘇某某越權出具借條并進而使得債務加入無效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案各方當事人均存在一定過錯。
基于上述分析,再審改判由蘭林閣置業公司昆明分公司就案涉借款下欠本金及利息承擔三分之一的還款責任,蘭林閣置業公司在蘭林閣置業公司昆明分公司管理的財產不足以承擔的部分,向楊某甲承擔還款責任。
06裁判摘要評析
一、法人分支機構加入債務須經法人特別授權
法人分支機構不具有獨立民事主體地位既是民法理論界的共識,也是民事基本法一貫秉持的態度。根據《民法典》的規定,民事主體有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三類。法人分支機構規定在“法人”一章,可知,《民法典》并未賦予法人分支機構獨立民事主體地位。因為,法人分支機構通常是法人為便于在一定區域或者一定時間開展經營業務而設立,其存在完全依附于法人,獨立性較弱。這種依附性至少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根據《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分支機構的名稱中應當冠以其所從屬法人的名稱,綴以“分公司”“分廠”“分店”等字詞,以體現其與法人的從屬關系。(2)法人分支機構的經營范圍不得超過法人的經營范圍,例如《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46條就明確規定“分公司的經營范圍不得超出公司的經營范圍”。(3)法人分支機構的財產不獨立于法人。分支機構的財產一般來源于法人撥付管理使用和自身經營所得,無論是通過哪種方式積累所得財產,實際上都受控于法人。法人通常會為分支機構制定一套財務核算制度,并由分支機構定期向法人報備。(4)法人分支機構負責人由法人直接選任并接受法人的監督、管理。
法人分支機構的設立目的和存在樣態等特征所體現出來的非獨立性決定了其不可能成為獨立的民事主體。法律賦予某一組織民事主體地位,最重要的法律意義就在于該組織可以自己獨立的意思表示從事民事法律行為。法人分支機構不具有民事主體地位,就意味著其不具有獨立的意志。據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法人分支機構不能通過獨立的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法人分支機構以自己名義所從事民事活動的內容、范圍等皆來自法人意志和法人授權。
當然,法人對其分支機構的授權屬于概括性授權,在對分支機構進行營業登記時就對其賦予了在法人營業范圍內從事經營活動的權限。因此,法律、司法解釋并未就法人對分支機構的授權問題作細致規定。可以肯定的是,除融資擔保等以為他人債務提供擔保獲利為經營目的的特殊行業外,為他人債務承擔責任并非法人分支機構的日常經營活動范圍,從事此種負擔債務的民事活動須獲法人特別授權。
二、法人分支機構未經授權加入債務的效力和責任承擔的法律適用
所謂債務加入,亦稱并存的債務承擔,是指原債務人并不脫離債的關系,而由第三人加入債的關系中來與原債務人一起承擔債務。第三人加入后,與債務人之間成立連帶關系,對同一債務負連帶責任。債權人可以請求債務人履行義務,也可以徑直向第三人請求履行義務。現行法律對法人分支機構未經授權加入債務的效力及責任承擔等問題沒有進行規定。但《擔保法》第29條及《擔保法司法解釋》第17條對企業法人分支機構越權提供保證的合同效力認定、責任承擔等進行了詳細規定。由于法人分支機構實施的債務加入與保證具有可供類推的相似性。法律、司法解釋對企業法人分支機構提供保證的裁判規范可類推適用于法人分支機構加入債務相關問題的處理。
類推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思維方式,是法學理論界與司法實務界公認的可用于填補法律漏洞的重要法律適用方法。法律領域的類推,依據字面含義,就是對法律未規定的事項,在一定條件下,比照適用最相類似的法律條文進行處理。“舉輕以明重”“舉重以明輕”“比附援引”都屬于適用類推的典型表現。待決事實與擬參照法律規定所規范事實之間具有法律評價意義上的相似性,是適用類推的關鍵。“相似”,表示兩者具有相同之處,但同時也就意味著肯定了其存有差異,不可能完全相同。類推適用的空間就在于相似性特征是為法律所關切的,具有法律評價意義的特征,不同之處并非該法律規范的關注重點。
法人分支機構加入債務和提供保證,在法律評價意義上,至少具有以下相似性:
第一,債務加入和保證的功能都在于保障債權實現。《民法典》第552條規定了并存的債務承擔。理論界和司法實務界普遍認為,債務加入即為并存的債務承擔。根據該規定,“第三人與債務人約定加入債務并通知債權人,或者第三人向債權人表示愿意加入債務,債權人未在合理期限內明確拒絕的,債權人可以請求第三人在其愿意承擔的債務范圍內和債務人承擔連帶債務”。從該規定可看出,無論第三人加入債務的原因為何,其加入債的關系并不以債權人向第三人負擔相應合同義務為條件,在結果上也不產生債務的移轉。第三人加入債務的最直接法律意義就在于保障債權的實現。在這一點上,債務加入與保證相同。史尚寬先生在對債務加入的定義中,就鮮明地指出了債務加入的這一本質。他認為:“債務加入是以他人之債務有效的成立為前提,第三人以擔保之目的,對于同一債權人新負擔與該債務于其承擔時有同一內容之債務之契約。”
第二,債務加入的責任性質與連帶責任保證相似。債務加入,系第三人加入債的關系中,就其愿意承擔的債務范圍向債權人承擔與債務人相同的責任。對債權人而言,就第三人愿意承擔范圍內的債務,既可以向原債務人主張權利,也可以單獨要求第三人承擔責任,還可同時要求原債務人與第三人承擔責任。
第三,如前所述,債務加入與保證均屬法人分支機構須獲法人特別授權實施的行為。
債務加入與保證的以上相似性,為法人分支機構加入債務糾紛準用保證規則進行處理提供了法理基礎。因此,參照《擔保法司法解釋》第17條“企業法人的分支機構未經法人書面授權提供保證的,保證合同無效。因此給債權人造成損失的,應當根據擔保法第五條第二款的規定處理”的規定,法人分支機構越權與債務人或者債權人達成的債務加入協議無效,原債務人、法人及其分支機構、債權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各自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三、當事人的過錯分析
(一)債權人、債務人的過錯
債權人、債務人共同或者分別與不具有權限的法人分支機構達成債務加入協議導致債務加入無效,其過錯表現為債權人、債務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法人分支機構無此權限而仍接受其加入債務的意思表示。在債務人與法人分支機構締結債務加入協議的情形下,債務人的過錯主要表現為:(1)債務人明知法人分支機構無加入債務的權限,出于向債權人增信的目的,而與法人分支機構串通締結債務加入協議。(2)債務人疏于審查,而與未經授權的法人分支機構締結債務加入協議。就債權人而言,其過錯主要存在于疏于審查法人分支機構是否有債務加入權限。
(二)法人及法人分支機構的過錯
法人分支機構未經法人授權加入債務的過錯通常比較明顯,容易判斷。對于法人的過錯,主要是基于法人對分支機構及其負責人監管不力產生的過錯。有觀點認為,從監管的角度來認定法人有無過錯沒有說服力。但需要看到,實踐中客觀存在因法人疏于監管而導致分支機構,尤其是分支機構負責人,濫用分支機構名義從事民事活動的情況。例如,有的法人為完成某一特定經營目的而設立分支機構,但分支機構設立后組織機構不健全,長期未能正常從事經營活動,法人卻對分支機構負責人在此期間的行為放任不管。這種情況下,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法人監管不到位,使得分支機構負責人得以有機會以分支機構名義實施越權行為,法人因此具有過錯。
四、法人分支機構應承擔的責任范圍
按照《擔保法》第5條的規定,擔保合同被確認無效后,債務人、擔保人、債權人有過錯的,應當根據其過錯各自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擔保法司法解釋》第7條、第8條 進一步規定了擔保合同無效的不同原因情形下,擔保人有過錯時應承擔的不同責任范圍。即主合同有效而擔保合同無效,債權人、擔保人有過錯的,擔保人承擔民事責任的部分,不應超過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二分之一。主合同無效而導致擔保合同無效,擔保人有過錯的,擔保人承擔民事責任的部分,不應超過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三分之一。前述規定把過錯擔保人承擔民事責任的范圍限定于“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是因為擔保合同是主債權債務合同的從合同,即使擔保合同無效,債權人仍可要求主債務人清償債務。債務加入則與之不同。債務加入協議在當事人間建立獨立的債權債務關系,并非原合同的從合同。第三人加入債務后與原債務人一同負擔債務,其地位與原債務人相同。因此,在法人分支機構未經授權加入債務情形下,對法人分支機構而言,并不存在由原債務人先行償還債務的問題。法人分支機構須承擔責任的范圍是債權人未獲清償的全部債務,在此基礎上,再根據債權人、原債務人、法人分支機構各自過錯情況,判斷法人分支機構應承擔的責任份額。在責任的最終承擔主體上,根據《民法典》第74條的規定,分支機構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由法人承擔。分支機構有自己管理的財產的,也可以其管理的財產承擔,不足以承擔的,再由法人承擔。
審稿人:楊 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