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函谷關位置所在。
函谷關位于河南省境內,它原本在今天的河南靈寶縣境內,漢武帝時期曾發布政令,將函谷關向東遷移三百里,移至今河南新安縣境內,依然沿用原來的關名。
關于楚函谷的歷史我們也來梳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件大事:
其一:戰國時,六國曾經聯合對抗秦國,但強大的秦國在函谷關,成功地抵御住六國聯軍的攻勢。
其二:春秋時,函谷關令尹喜,是位精通歷法、善觀天文之人,他盛情迎接從周天子的都城洛陽辭職西游的老子,老子就在這里寫下著名的《道德經》。
現在人們到函谷關參觀,就能看今人所造高大巍峨的老子金身塑像。
其三:戰國時,公子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他從秦國逃走到函谷關時,是門客學雞叫才讓守吏提前打開了關門,孟嘗君得以順利逃回齊國。這一典故后來成就了一個成語“雞鳴狗盜”。
其四:秦末戰爭時,楚懷王宣告誰先入關誰為關中王,指的就是函谷關。當時盡管項羽實力強,但劉邦先入關中,項羽無奈封劉邦為漢王。后來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與項羽展開楚漢相爭,取勝后建立漢朝。
按理說,若無特別緣由,漢武帝不應輕易更動函谷關的位置,漢武帝做出這一舉動,在《漢書·武帝紀》中有記載:元鼎三年冬,徙函谷關于新安,以故關為弘農縣。遷徙的具體原因,并無具體說明。
實際上,漢武帝此舉,和一個人有關,他就是武帝手下的干將楊樸。
漢武帝時楊仆身為樓船將軍,他先后帶兵平定南越國、東越國,可謂戰功赫赫。然而漢武帝論功行賞,把關中土地分給當朝有功之臣時,卻把楊仆漏下,漢武帝后來說,關內土地已分完,你可以做關外侯。
楊仆并不愿意做關外侯,他上書漢武帝,要求將函谷關東移,移至他的老家新安縣。漢武帝為了擴大關中地盤,加強對關東的控制,也為平復功臣心緒,同意楊仆請求,在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樓船將軍楊仆帶領部下及門人,將函谷關東移至三百里外的新安縣境內。
所以說,漢武帝一為鞏固國土,二為平衡關內侯之爭,將函谷關東移三百里。據此推測,漢武帝不應當在“盛怒之下”才做移關舉動的。(完)
函谷關東移三百里,因一個人而起,此人就是漢武帝時期的名將楊仆。
函谷關的戰略地位非常險要,是兵家必爭之地,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之稱。
劉邦建立漢朝時,移都長安,也因看中函谷關之險要地勢,貫通東西,雄視天下。
楊仆為漢王朝以樓船大破南越國和東越國,立下赫赫戰功。
漢朝有一種爵位,是無數建功立業的大臣們夢寐以求的殊榮:關內侯。
關內侯,顧名思義,封關與內,君王之側,這里的“關”,即指的函谷關。
然而在封賞功臣時,由于關內的土地皆封賞完,輪到楊仆時,只能封其為關外侯了。
不要看一內一外的區別,這在榮譽方面就差了何止一大截。
于是楊仆上書漢武帝,請求將函谷關東遷至新安,以擴大關內的地盤,自己的封地也就成了關內的土地了。
這么一個過分的請求,漢武帝居然答應了。
元鼎三年,武帝令楊仆率部下東遷函谷關三百里,到達新安縣境內。
東漢的《通史》里這樣解釋這次東遷函谷關,說楊仆“恥為關外民”。
然而,明離子認為,事情絕非這么簡單。這是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一項措施,其實漢武帝劉徹才是這次東遷的幕后老板,他東遷函谷關大約出于兩個目的:
秦朝之前,戰爭多以戰車為主,因此,舊函谷的山道修的較寬,便于戰車的通行,但是其他的古道較窄,因此不必過多設防。
然而隨著戰爭形式的變化,到了漢朝,北擊匈奴時,漢軍和匈奴兵多以騎兵、步兵為主,完全可以通過其他崤函古道進出中原。
因此,舊函谷阻擋敵軍大部隊的作用已經基本喪失。
因此就需要東移后,重新找到險隘據守,所以新安縣的新函谷關便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東移函谷關之后,漢武帝為擴大關中直轄郡縣的勢力,將新舊兩座函谷關之間設立弘農郡,下轄11個縣。
不僅增加了關內的勢力,還誕生了一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弘農楊氏。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漢武帝時期將函谷關東移三百里,說不上盛怒而為,而是漢武帝基于政治利益的考慮做出的決定。
漢武帝遷徙函谷關,一來可以擴大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土地面積,增加京畿的統治范圍,二來還可以收買人心。
民間有一個“楊仆徙關”的傳說。大概是說漢武帝時期,漢武帝為了拉攏人心,將關中的土地分封給了有功的將領。關中土地封賞完畢時,唯獨沒有樓船將軍楊仆的份。
楊仆是河南宜陽人,即今天的河南新安縣人。
漢武帝就對楊仆說,你的家鄉在關東地區,主要也是鎮守關東區域,關內的土地分封完了,就封你個關外侯吧。
當時的人都以是關內人為榮的,關內侯和關外侯的榮譽就不一樣了。楊仆也早已經厭倦了別人說他是關外人,所以,楊仆就上書漢武帝,說自己愿意出資,出人將函谷關東移到自己的家鄉以東的位置。
漢武帝當然樂意了,不用自己出太多的費用,還可以讓關內土地東擴300里,立刻就同意了。
于是,楊仆在函谷關以東,三百里外的新安縣東,修建起了一座新的城池,原來的函谷關被改置為弘農縣。有了這座新函谷關,楊仆也就成了關中人了,得到了一個都城戶口,真是不容易呀。
靈寶境內的舊關,為戰國時期秦國初建,所以,也叫“秦關”。新安境內的新關,因為是漢朝時建立的,又叫“漢關”。東漢末年,曹操為了防御關西馬超,在靈寶舊關的旁邊又建了一座新的“函谷關”,被稱為“魏關”。
函谷關因為地理位置比較險要,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是兵家必爭之地。到了現代,重建的函谷關依舊毅然聳立在峽谷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