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
一座城市因為一些歷史精英的活動而變得生動和浪漫,因為某些名人而彰顯和揚名。歷史名人用他們的思想、他們的創作和生活方式影響著一個地域、一座城市。
洛陽是一座從來就不缺少名人的城市,自夏代建都洛陽開始,在漫漫幾千年的歷史長廊中,洛陽曾出現過無數的杰出人物,他們或引領了歷史的方向,或渲染了歷史的色彩,或點綴了歷史的天空,他們的愛恨悲歡都交織在這片河洛沃土之上。
我們以歷史時期為線索,選取了洛陽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一百位著名人物,他們有功高蓋世的政治領袖,真知灼見的思想巨擘,有勇有謀的傳奇英雄,妙筆生花的文壇泰斗,匠心獨運的藝術大師,鑄造科技輝煌的科學精英……時間跨度從商代到近代,描述了三千多年洛陽的歷史進程。我們將他們人生旅途中與洛陽關系密切的部分加以展開敘述,或寫他們在洛陽期間的生活、工作、奮斗歷程,或寫他們對洛陽的各種貢獻,或寫洛陽對他們思想、事業的發展所產生的重要影響,這些故事或波瀾壯闊,或細語淺唱,或幽默風趣,或令人回味,讀者了解這些人物,就基本掌握了洛陽歷史的人物精華。
洛陽是一座文化名城。歷史名人在此聚首并演繹其精彩人生,塑造了洛陽在世界城市之林的文化氣質,彰顯了洛陽這座城市的人文輝煌!今天推出與洛陽有關的100個歷史名人系列之十:楊仆
楊仆,生卒年不詳。西漢名將,河南洛陽宜陽南灣村(今新安縣境內)人,漢武帝時,官至主爵都尉,世稱樓船將軍。楊仆南下平叛的壯舉和東移函谷關的事跡千古流傳。
西漢初年,關東諸王經常密謀與朝廷抗爭,地方勢力也企圖乘機割據稱霸,對西漢的中央政權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朝廷在中央常備軍中,除了增設八校尉、期門軍、羽林軍之外,還專門設置了樓船軍,也就是水軍。漢武帝因為楊仆戰功赫赫,并且熟悉關東的地理環境與風土人情,于是任命他為樓船將軍,前往關東監督。
公元前109年的秋天,武帝下令招募死囚,分兩路征討朝鮮。樓船將軍楊仆率軍5萬人,從齊國(今山東)渡渤海由海路出征;左將軍荀彘(zhì)率軍從遼東出發由陸路出征。公元前110年初,樓船將軍楊仆率7000人先行到達朝鮮國都王險城,也就是現在的朝鮮平壤市南。漢軍兩將荀彘與楊仆主張不一致,楊仆主張和平解決;但是荀彘不斷地督軍猛攻,他們的作戰行動互不協調,圍城好幾個月都沒有取得進展。漢武帝命濟南太守公孫遂前往調查糾正。公孫遂聽從了荀彘的意見,逮捕了楊仆并兼并了他的部隊。左將軍荀彘于是率兩路兵馬加緊了對王險城的攻勢,取得了勝利。漢朝在朝鮮設置了真番、臨屯、玄菟、樂浪四個郡。
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元鼎五年)的秋天,楊仆被漢武帝封為樓船將軍,公元前113年,他和伏波將軍路博德率十萬水師,出兵平定南方攻陷番禺順德一帶,收復粵地,把國土擴大到現在的海南和越南,同時還平定了西南、東南等地方,為漢武帝擴大疆域立了大功。楊仆南下平叛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他的足跡踏遍了今天的廣州、香港、珠海、深圳和海南島等大片土地,為打擊叛亂勢力,維護民族的大融合作出了積極貢獻。
楊仆還有遷建洛陽八關之首函谷關的故事。公元前114年(元鼎三年)的一天,戰功顯赫的樓船將軍楊仆上書漢武帝,因“恥為關東民”,要自掏腰包,把函谷關從原址遷徙到自己家鄉的東面,讓自己成為關中人。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在歷史上,函谷關是秦漢時期重要的軍事要塞,原本位于今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垜村。這里是關東地區通往關中的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屏障,在它的身后,是富饒而又無險可守的渭河谷地,也是秦漢中央政府的心臟;在它的前方,是戰國時期韓、趙、魏、燕、齊、楚六國的故地。這道關隘,是關中地區與關東地區的分界線。楊仆的家位于現在洛陽市新安縣鐵門鎮南灣村,在函谷關以東二百余里,因此,他就是關東人,關東人的政治地位,在西漢時期低于關中人。
這樣的情況還要從楚漢戰爭說起。在楚漢戰爭中,劉邦之所以能夠戰勝項羽,是因為建立了穩固的關中根據地,在屢戰屢敗的情況下,劉邦得到了秦人的傾力相助,又屢敗屢戰,取得了最后的勝利。因此,他對關中秦人非常信任。劉邦和他手下的將相大臣,大多都是關東人。最初,他們都主張將都城建在洛陽,以便離自己的家鄉近一點??稍谶@個時候,戍卒婁敬面見劉邦,指出洛陽屢遭戰火,城邑殘破,經濟凋敝,但是關中地區卻地腴民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應定都關中。張良進一步指出關中地區三面地勢險要,“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天下糧食可以通過黃河,進入渭水,西運京師;而一旦諸侯有變,大軍出征,也可以順流而下,運輸軍需糧草。這番話明確提出了以關中為根據地,以關東為潛在對手的安定天下之策。聰明的劉邦決定定都關中,定下了以關中制關東的基本國策。
因此天下平定之后,劉邦就頒布了一個重要的法令,以優惠的政策,鼓勵漢軍中的關東士兵,定居關中,以增強關中的民力和軍力。劉邦還效法秦始皇,遷徙六國舊貴族入關。因為他知道,六國舊貴族在關東地區有雄厚的社會基礎和巨大的政治影響。一旦關東不穩,他們就會像秦末戰爭中一樣,成為各地叛軍的首領和中堅力量。之后,歷代西漢皇帝都繼承了“遷豪”的政策,將關東的富商大賈、強宗大族、地方豪杰等,陸續不斷地遷往關中,以便就近監視。由于對關東人的不信任,西漢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歧視關東人的政策措施,規定關東人不得進入宮廷擔任警衛職務;在關東諸侯王處任職的士人不得出任中央政府的官員;關東人進入函谷關必須登記并留下憑證,到出關時,復核勘驗等等。西漢政府的這些政策,把普天下的百姓,分為了兩類。一類是依靠的對象,那就是關中根據地的民眾,這是統治的基礎;另一類是“鎮撫”的對象,那就是關東的民眾,這是潛在的敵人。
因此,楊仆寧肯自己出錢,也要東遷函谷關,讓自己成為關中人。漢武帝是個喜好鋪陳張揚的皇帝,所以,他就同意了楊仆的要求,在新安縣城東一里的地方,就又有了一座“漢函谷關”。
近人有詞云:“不傳史書,區區百米濠溝。山高兩尋,非塞無隘,農田幾階,澗水東流。難成名隘口。未聞崢嶸歲月,干戈爭斗。卻為何聲名顯赫,童稚都曉函谷。
人少知,周秦函谷在弘農華山,余脈東崖后。時關尹喜,《道德經》書成,老子西游。楊仆功勛著,恥封關外侯,漢武移就。舊關改弘農,歷史往事,記憶空留。”
新安函谷關距離現在的洛陽市20公里處,北托邙山抵黃河,南靠青龍山橫洛水,座西向東,關塞相連,成為洛陽通向西邊的要塞,函谷關東指洛陽,西望長安,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它至今猶存,默默地向我們講述著那個時代的歷史往事。
漢武帝時,約于元朔五年(前124)左右,楊仆奉命整理軍事類圖書,根據當時掌握的圖書文獻,將兵部圖書編輯為《兵錄》。《兵錄》是中國第一部具有完整目錄形式的兵書目錄,約成于公元前129至公元前128年期間,也是兵書匯編本,但是現在已經遺失。楊仆也是中國古代目錄學史上的重要人物。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有詩說:“衛青開幕府,楊仆將樓船;漢節梅花外,春城海水邊。”到現在,南雄一帶還有“楊歷巖”、“樓船水”等地名,表現了后人對楊仆的深深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