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頭暈頭痛,中藥到底會有一個什么樣...
高血壓、頭暈頭痛,中藥到底會有一個什么樣的效果?中醫詳細為你講解用藥思路。
高血壓病是一個現代醫學的疾病名稱,中醫雖然沒有明確的高血壓概念,但中醫典籍在對于“眩暈”“頭痛”“肝陽”“肝風”“胸痹”“中風”等癥狀的論述中,部分相當于高血壓的表現,部分則是高血壓引起并發癥的表現。
高血壓多因飲食不節、情志過極、內傷虛損所造成。患者多為憂思惱怒、情志過極而致,一則氣滯化火,肝火上擾;二則氣滯化火,日久傷陰,陰虛火旺,上擾清空;三則氣滯血瘀,初在經,久在絡,發為頭暈頭痛。概括而言,不外虛實兩端,高血壓病發病初期以實證為多,實熱上擾致頭痛頭暈;病久熱傷陰致陰虛陽亢;后期陰損及陽,陰陽兩虛。
之前我有一位女性患者,62歲。頭痛頭暈3年。患者3年前無誘因出現頭暈癥狀,有時頭痛,后來測血壓170/100,知為高血壓引起,口服各種西藥維持,但效果不穩定,忽高忽地,近1月服藥無效,每次測血壓均在180/100以上,求中藥治療。現病人頭暈,頭痛如裹,有時刺痛,失眠心悸,潮熱,肢冷畏寒,夜尿頻多,有時雙手麻木,舌淡苔厚膩,脈弦滑尺弱。平素喜肉食,無不良嗜好。診斷:高血壓病 頭痛(陰陽兩虛,濁陰上擾)方藥:龜板,巴戟天,肉桂,白僵蠶,半夏,茯苓,石菖蒲,地龍,山楂,川芎,葛根,黃芪。服用中藥后,血壓平穩下降,上方加減繼續治療,血壓130/80,至今1年,不服西藥仍正常。
病人年逾6旬,肝腎陰虛,日久陰損及陽,導致陰陽兩虛,故見失眠心悸,潮熱,肢冷畏寒,夜尿頻多,陰虛則肝陽化風,陽虛則不能蒸化津液而凝痰,加之飲食肥甘,痰濕內生,使風痰濕濁充塞脈絡,流斥于腦,故見頭暈,頭痛如裹,肢麻,久病入絡,必有淤血,故見有時刺痛,諸濁陰之邪上擾,故血壓偏高。方中龜板滋陰潛陽熄風,其質重擅潛降,其性清而不濁,無傷胃助濕之嫌,且效果極佳,僅一味足以擔此重任,巴戟天,肉桂補陽,此2藥溫而不燥,守而不走,與龜板相伍,無引動肝風之嫌,此為陰陽雙補也。方中白僵蠶,半夏,茯苓,石菖蒲化痰濁濕邪,得巴戟天溫化,陰邪更易消散,地龍,山楂,川芎去淤血通絡,得黃芪補氣,行血有力淤血更易去,腦喜純凈,今諸多濁陰之邪上擾,阻于腦竅,故以石菖蒲化濁開竅,加之黃芪,葛根升清陽以降濁陰,從而痰淤濕濁逐一祛除,清陽之氣上榮于腦,腦髓清純,血壓自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