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中醫藥學對高血壓的治療有悠久歷史。中醫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給予高血壓患者治療,能夠實現標本兼治的目的,能夠更加平穩地降低血壓水平,并有效改善患者頭暈、眩暈等不適癥狀。
從中醫角度看高血壓的發病原因
中醫學將高血壓病納入“眩暈”和“頭痛”的范疇中,認為誘發該疾病的因素與七情內傷、疲勞過度及飲食失節等有關,進而使得機體陰陽失衡、肝腎陰虛,患者表現出心煩意亂、脾氣暴躁、胸悶頭痛和失眠等一系列癥狀。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還會造成機體陰虛亢陽及陰陽兩虛,使得血液循環受到影響,并出現遺精、盜汗和身體乏力等癥狀表現。由于現代人們日常飲食不節,使得脾失健運,出現大便郁結、舌苔厚膩及小便不利等情況,進而使得氣機失調,腎臟受損且無法正常運化水液。隨著肝陰不足、經脈遇阻以及氣血陰陽失調情況的加重,患者便出現頭痛和頭暈等一系列癥狀。總結起來,高血壓的發生與以下四個原因有關。
氣虛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容易出現氣血兩虧。由于機體氣血不足,血液在經脈中正常運行受到阻礙,長此以往便誘發高血壓。人體血液運行依賴于氣的推動,如果機體氣血不足則動力不足,血液循環會逐步減緩;隨著血液黏稠的不斷加重,沉積在血管內壁上,導致管腔狹窄及流動壓力升高,長此以往便誘發高血壓。
氣滯
隨著人們生活和工作節奏的加快,心理壓力不斷升高。長時間處于精神煩躁、焦慮的狀態,對機體氣機運行產生干擾。若出現氣機運行受阻,則進一步使血流速度減緩,血液受到瘀阻便誘發高血壓。
體質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有些人處于氣溫較低的環境中抑或是心理焦慮狀態,由于血管收縮,會造成血壓快速升高。還有些人身體肥胖、體重超標、血脂異常,更容易出現血液沉積的情況,長此以往便造成血壓升高。
陰虛
陰虛狀態下容易誘發血瘀,由于機體陰液不足影響陰陽平衡,陰虛則陽亢,陽亢則血熱。在此狀態下血液黏度不斷升高,增加了高血壓的發生風險。
中醫對高血壓的治療
血脈瘀阻型
中醫認為,血脈瘀阻型高血壓患者,表現為心慌、心悸、口唇發紺、肢體麻木等一系列癥狀與體征。該類患者在治療中需要遵循疏通經絡及化瘀活血的基本治則,常用中藥如血府逐瘀丸治療,幫助改善患者氣血陰陽失調及心腎不交等異常。
肝陽上亢型
患者主要表現特點為舌紅、煩躁、頭暈及神志緊張。在治療中需要遵循平肝潛陽的基本治則,常用中藥如天麻鉤藤飲治療。該藥包含生地黃、天麻及鉤藤等諸多中藥材,能對肝陰不足進行有效調節,幫助控制血壓水平。
陰陽二虛型
患者往往會出現失眠、少尿、浮腫以及頭暈等癥狀表現。對此類患者中醫遵循滋陰助陽的基本治則,常用中藥如右歸丸、左歸丸等進行治療。
肝腎陰虛型
患者會出現心煩、頭暈、耳鳴及肢體酸軟等一系列癥狀。在治療中需要積極調節肝腎陰虛,常用如杞菊地黃丸進行治療。此藥包含白芍、澤瀉及菊花等多種中藥材,能夠有效調節機體肝腎陰虛,發揮降壓作用。
痰濕中阻型
患者多表現為腹脹、腹滿、舌苔厚膩以及胸悶等癥狀。在治療中遵循化痰祛風以及健脾化濕的基本治則,常用如半夏白術天麻湯進行治療。此藥物包含生白術、石菖蒲及茯苓等中藥,能夠幫助調節患者的痰濕體質。
還有些患者在初期接受治療時屬于某種證型,經過一段時期的藥物治療后可能轉變為其他證型。所以中醫認為在高血壓患者的辨證治療過程中,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的表現,并詳細詢問患者的身體狀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實現平穩降壓的目的。
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病,副作用相對更小,更適宜于患者長期服用。除了可以通過口服中藥外,還可進行中醫推拿、針灸及中藥外敷等方法進行治療。
文/李明生
特別聲明:本文為網易自媒體平臺“網易號”作者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觀點。網易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