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家校群,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肯定會有很多想要說的,今天這篇來自好教師特約作者@馬亞雯,也正想和你聊聊這個話題:
前段時間,學校教育又掀起一場“血雨腥風”。
全國各地陸續被爆出家長被老師移出班級微信群的消息,被移出的理由千奇百怪,有的甚至讓人匪夷所思。
被移出群聊的情況基本被分為兩大類:一種是素質低下,經常惡言相向的家長在微信群中造成惡劣影響被移出;
最近火熱的“跑車家長”因開跑車接送孩子也被“請”出了群聊。
甚至因作業太多調侃老師休息太早孩子休息晚的也被“請”了出去。
另一種情況是老師口無遮攔,泯滅師德,無視家長合理建議,為耀武揚威宣告主權移出家長。最近最熱門應該是這位讓家庭批改作業的老師了。
因為這位陳老師,教育部不久便出了“提案”如下圖(當然純屬巧合)。
有網友稱:“家長群雖然不見刀光劍影,卻早已成為腥風血雨的江湖。”微信班級群建立的最初意義無非就是方便教師通知消息,布置作業,尤其是對班主任進行家校互動搭建平臺,簡單便捷你我他。
那么什么時候班級群變味了呢?
什么時候開始為“投機倒把”的家長提供了腐敗的捷徑,為“阿諛奉承”的家長滋養了諂媚的溫床,為“道貌岸然”的家長搭建了虛偽的舞臺……
什么時候開始為“大權在握”的老師宣告了至上的權力,為“道德淪喪”的老師開辟了無止的底限,為“口無遮攔”的老師撕破了語洪的河堤……
而這一切現象的背后,歸根結底是家校關系的不健康發展。
從古至今,我國積極推崇“天地君親師”的入世心態,這種崇奉代表著人們的精神信仰,其中“師”便是傳道受業解惑的教師,可見教師自古以來都受到社會各界的尊崇。
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曾特許患有腿疾的太子老師李綱坐轎進宮講學并詔令皇太子親自迎接老師,其對教師的種種尊重,對文化傳承的重視可見一斑。清朝開始更是特別突出了‘師’的地位和作用。
“尊師重道”不僅指社會各界對教師職業投以尊重,而且也要求教師重視自己的道德發展,忠于自己的教育事業。而現如今,因為一些烏合之眾,玷污了這人類靈魂擺渡的道途。
互相尊重
“尊重”這個詞匯被一提再提,有紛爭有困亂有矛盾在溝通的伊始都呼吁大家抱著一顆尊重的心態,給彼此緩沖的空間,可是“氣”有七分急,是人都有不穩亂心的時候,不可能預感到爭執前就準備好“互相尊重”的心態。
巴爾扎克曾說過:“誰自重,誰就會得到尊重。”
在老師和家長的交往過程中,我們想要做到相互尊重,更重要的是要學會自重。在生活和工作當中無論發生任何事情,老師也好,家長也好,都應該謹言慎行,尊重自己的人格。
老師代表著的不僅是個人形象,更多的是學校的形象。
而作為家長,一言一行一舉一止更是學生的榜樣,個人素質的集中體現。如果連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又怎么會帶著“家長”或“老師”的角色去“互相尊重”呢?
希望這沸沸揚揚的“被踢”事件能夠成為一個警鐘,一個敲響教師深刻反思,家長認真檢討的警鐘。
凡事有“度”
這些事件中,很明顯能夠感受到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跨越了自己的底線。
家長在提建議時言行與其說是在提建議不如說是在聲討,尤其是群聊人多,利益關系相對一致,很容易“提議”演變成一場語言暴力群起而攻之的“聲討”。
在這場“聲討”中因家長人多勢眾,當局者迷,往往會出現問題“一刀切”,更不要說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衡量去取舍。
比如事件中作業多導致孩子睡覺晚,這件“被踢”事件家長完全可以通過與老師適度溝通,合理反映問題,而不是言語諷刺并聲討老師正常的休息時間。
而老師可以在溝通后減少作業“量”的布置,提高作業的“質”的設計,而不是將家長踢出群聊,這樣治標不治本問題還會層出不窮。
這一切雙方不只是沒有適可而止,更是加深了彼此的誤解,使家校矛盾升級!
作為一線教師隊伍的一員,按說我應當更多的站在老師的角度理解老師的行為。
但是事件中那位“讓家長批改作業”的老師在回應家長時的言談,讓“難得中正”的我也面紅耳赤,對,我深感愧疚。
孩子接受的第一教育的確是家庭教育,而且父母對子女不僅有“養”還有“育”。但是我們對學生有直接教育權,但是對家長沒有!
曾經我的一位前輩陳老師在我踏上“班主任”這條道路時告誡我:“每個家庭都做到了他們能給的最好的條件,在與家長溝通孩子的問題時,一定要寬以待人,給予最大的理解。”
當家長感受到老師發展內心的理解時,也會以同理心真正理解老師的辛苦。
在處理家校問題的過程中純粹無理取鬧的“特號家長”少之又少,再說你永遠吵不贏一個一心一意就想吵架的人,和這么“目的純粹”的家長我們作為老師又何必抓住不放呢?沒有分寸的家長我們不必介懷,沒有分寸的老師社會也絕不會姑息。
信任缺失
近些年來,無論是“校園暴力”“霸凌事件”,還是“虐待兒童”“性侵事件”,社會都把責任歸咎于學校的管理失責,班主任的監督不到位教育不及時,老師的道德淪喪。
當然這些個別學校的極端事件不能代表整個教育屆,但無疑消耗了家校之間的信任,這種對學校信任的缺失往往容易轉嫁到老師身上,而教師資源又是學校最基礎最重要的核心,最終又重新回到家校矛盾上,這難道不是向教育為本的百年大計拋出了一個礙腳的巨石嗎?
其實微信班級群本身的建立也是一種信任缺失,因為老師不相信家長能夠做到督促孩子完成作業的任務,而家長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能夠得到老師的重視。
那么隨時時間的推移必然會把信任缺失的癥結暴露出來,進而轉變為沖突事件。而想要改變這一切根本上就是要建立新的信任機制,構建一個嶄新的健康的和諧的互相信任的家校關系。
長城網郭惠巖編輯曾就家校關系的信任建立,提出了很有建設性的提議:“一方面學校要盡職盡責做好本職工作,提升教師品格與社會形象,教師要嚴守師德底線,凈化教育生態。另一方面,家長也要尊重、信任老師,正確對待家校互動,擺正自己的角色,不要過度參與。”
說實話,從事教師職業以來,沒有哪一個的學生讓我覺得無可救藥,我也從沒有放棄過任何一個學生,每一屆每一個學生我都重視,但生而為人精力有限,不可能對每一個學生都做到事無巨細。
身邊的同事他們為了讓學生喜歡自己喜歡自己的課堂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努力,我們多么希望,在這么辛苦付出的同時家長們也能夠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從配合老師到幫助督促再到家校合作,不要問我們的家校關系走到了哪一步,只要我們雙方都在路上!
作為老師我們可以辜負自己的家庭為學生,作為家長我們可以辜負自己的享樂為孩子,所以我的學生啊,我的孩子啊,我們永遠不會辜負你!
一朵花的盛開,需要陽光,需要雨露,我們齊頭并進,只為花蕊抖放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