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字希文。祖籍分州,后移居蘇州吳縣。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 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權知開封府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范仲淹文武兼備,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后世影響深遠 。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慶歷六年(1046年),范仲淹抵達任所鄧州,重修覽秀亭、構筑春風閣、營造百花洲,并設立花洲書院,閑暇之余到書院講學,鄧州文運大振。時尹洙被貶筠州,疾病纏身,范仲淹便把尹洙接到鄧州養病。 慶歷八年(1048年),有詔調范仲淹知荊南府,鄧州人民殷切挽留,范仲淹也喜歡鄧州,就奏請朝廷,得以留任。范仲淹在鄧州共計三年,百姓安居樂業,其傳世名篇《岳陽樓記》及許多詩文均寫于鄧州。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調任知杭州。子弟以范仲淹有隱退之意,商議購置田產以供其安享晚年,范仲淹嚴詞拒絕。十月,范仲淹出資購買良田千畝,讓其弟找賢人經營,收入分文不取,成立范氏義莊,對范氏遠祖的后代子孫義贈口糧,并資助婚喪嫁娶等用度。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升為戶部侍郎,調往知青州。后因冬寒病重,求至穎州。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