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涌現了許多優秀歷史人物,范仲淹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 人品學問、道德文章,他的文治武功、杰出思想,千百年來啟示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志士 仁人·范仲淹“行求無愧于圣賢,學求有濟于天下” \堪稱中國知識分子的典范,其“先 憂后樂”的名言至今閃耀著迷人的熠熠光彩。值此這位千古名臣誕生1020年之際,僅概述 其生平學術思想,以表達我對這位鄉前賢的高山仰止。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人·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元卯9年 10月1日)誕生在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其父范墉時為北道重鎮成德軍節度掌書記。次 年,范墉?990)即因病與世長辭,終官武寧軍(徐州)節度掌書記。墉兩娶,生有五 子,其三早卒,惟范仲溫(985?1050)和仲淹幸存,仲淹即為范墉繼娶謝氏所生·范墉去 世后,年僅六歲的仲溫育于蘇州族人。稍后,謝氏則帶著仲淹改嫁長山朱文翰,改名朱說, 渡過了備嘗艱辛的青少年時代。朱文翰曾任安鄉知縣,范仲淹隨繼父生母在洞庭湖畔接受了 啟蒙教育,留下“書臺夜雨”的佳話:后又來到朱文翰的故鄉淄州長山,攻苦食淡,勵志苦 讀于長白山醴泉寺等地,繼父朱文翰終官長山縣令。對于繼父的“既加養育,復勤訓導”, 仲淹始終懷著“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感激心理,即使在其顯貴后仍念念不忘,請以“所 授功臣階勛恩命回贈繼父一官” 還悉心關注其喪葬事宜。對朱氏子侄的奏請異姓恩澤, 解決求學及生活閑難等問題,也關懷備至,視同范氏子弟,體現了一代名臣的風范。
范仲淹二十歲時,曾遠游陜西,結識名士王鎬(??1027),—起嘯傲于雩、杜之間, 撫琴論《易》,極盡其歡,晚年仍滿懷深情地懷念這位舊友。約略稍前,范仲淹還與王洙(997? 1057)有布素之游,奠定了終生不渝的友情。這種出行和交游,開擴了青年范仲淹的視野。
大中樣符(1008?1016)年間,范仲淹在著名的宋代四大書院之 應天書院求學,
數年的刻苦力學生涯使他“大通六經之旨” [紀昀:《四庫全書總fl提要》卷一五二。] [1《宋會要輯稿》(下簡稱《宋會要》)儀制一〇之一六.] [1《歐陽修令集》卷二一《范仲淹神道碑》,<宋史·本傳》也稱:“泛通六經,[尤]長于易”。]。青年范仲淹雖“出處窮困”,“布素寒姿”, 但卻矢志不渝,勤奮學習,自覺磨練意志,確立了其卓犖不群的理想人格,“憂思深遠”的 憂患意識和“憂國憂民” [《范文正公全集》(下簡稱《范集》〉卷一六《讓觀察使第三表》、卷-七 <謝轉禮部侍郎表》。]的遠大抱負。如果說,“不為良相則為良醫” [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三·]是范仲淹的初衷, 那末在南都學舍他已有了“慨然有志于天下” [‘ {歐m修全集》卷范仲淹神道碑》。]的人生信念。
大中樣符八年(1〇丨5)的進士及第,是范仲淹人生道路上的里程碑。是科江西人蕭貫殿 試第一,但鄙薄南人的寇準(961?1023),硬是說服真宗,讓萊州膠水(今山東平度)人蔡 齊(988?1039)狀元及第,這和他堅持不讓王欽若(962?1025)拜相一樣,體現了他人才 觀念上狹隘的地域觀念,范仲淹卻對這位名相的剛毅果敢,勇于決斷,推崇備至。
仲淹釋褐初仕廣德軍司理參軍,首先奉母侍養。他治獄廉平,清正自守,常與知軍大異 其趣而挺然不從。剛正不阿,卓然而立的操守已始見于筮仕之初。天禧元年(1017),范擢 文林郎、權集慶軍(亳州)節度推官,時知州為上官泌,通判楊日嚴,十分倚電這位才華橫 溢的年青幕僚。次年,三十歲的范仲淹有燕趙之行,留下了豪情滿懷的《河朔吟》,抒發了 他收復燕云失地的壯志雄心。他還奉母命歸宗復姓,上表陳請時有一聯四六名句,化用范蠡、 范睢故事,用事精切,顯示了他的文學才華和文字功力。
天禧五年(1021),仲淹調官監西溪鹽倉。這位僻居海隅的監當官,頗有懷才不遇,壯 志難酬之感,不避自薦之嫌上書時為執政的張知白(962?1028),向他傾吐心聲:“卑棲曾 未托椅梧,敢議雄心萬里途。” VV百余年后,民族英雄林則徐(1780?1850)也直抒胸臆: “位卑未敢忘憂國”,實出同一機抒·范仲淹間年摯友滕宗諒(991?1047),時官泰州從事, 兩人志趣相投,時相過從,唱酬無己,他們在東海之濱結下情逾骨肉的金石之交。他和富弼 (1004?1083)也在海陵結下終身不渝的忘年交。當時,富弼侍父而來讀書于此(弼父富言 監泰州酒稅)》
天圣三年(1025),范仲淹創議重修捍海堰,與滕宗諒一起主持這項工程,因氣候條件 惡劣,遭遇挫折。但仲淹不為所動,向朝廷力陳,得到淮南轉運使胡令儀(960?1046)、發 運副使張綸(962?1036)的支持,在胡、張的主持下,于四年秋重新開工,歷時三年,這 條橫跨通、泰、楚三州,長達150里的捍海堰終于完成。雖然仲淹因守母喪離開了泰州,但 當地人民仍將其命名為“范公堤” ·三州均立有范公生祠,楊阜《畫像贊》云:“我思范公, 水遠堤長。”“青衫下僚”的“名世高節”,是永遠留在當地人民心中的豐碑,范公堤在近 千年的“捍患御災” [《范集》卷三《西溪書事》《引文據康熙歲寒堂本,下同^] [本節引文均見《方輿勝覽> 卷四五。] [ <蘇軾文集》卷一O (范文正公文集敘>,]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遺址迄今猶存。范仲淹寫有《堰記>,總結他第一 次治水的實踐經驗,可惜這部水利名著早己散佚。
天圣五年(1027)正月,晏殊(991?1055)罷執政為南京留守,辟守喪居此的范仲淹 掌應天府學教席。次年還薦仲淹應學士院試,除秘閣校理,范的仕宦生涯實現了一次重要轉 折。從此,他對小自己二歲的晏殊終身師事之,體現了其尊師重道的可貴品格。范仲淹在執 掌府學的教學實踐中初步形成了其教育思想和人才觀。在南都守喪期間,范仲淹向宰相上萬 言書,提出了他最初的改革新思維,不僅成為慶歷新政的藍圖,也啟示了王安石(丨021? 1086)的熙豐變法·蘇軾(1036?1101)高度評價了這一“天下傳誦”的萬言書,稱:“至 用為將,擢為執政,考其平生所為,無出此書者首相王曾(978?1038)對這通萬言書 極為贊賞,暗示晏殊薦范召試館職。在宋仁宗時期,人才的脫穎而出,時賢先達的薦拔賞識, 大力提攜,也是重要原因。范仲淹對此深有體會,在他躋身名流后,比他的前輩做得更多、 更好。在人才的破格選任方面,由于范仲淹不遺余力的倡導和垂范,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仁、 英、神、哲四朝如云蒸霞蔚般燦若群星的可喜局面出現,這是趙宋王朝能在內憂外患中長治 久安的百年大計。
天圣七年(1029),范仲淹力諫皇太后不可在殿廷接受仁宗行拜賀之禮,認為這樣有損 “君體主威”:又建議劉太后還政于“春秋已盛”的仁宗皇帝,但春意正濃的皇太后切于權 勢,疏入不報。仲淹遂自請補外,通判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濟)。
天圣九年三月,仲淹遷太常博士,徙陳州(治今河南淮陽)通判。知州楊日嚴(??1047) 乃亳州時頂頭上司,繼任知州胡則(963?1039),也與仲淹結成忘年再世之交。人在宛丘的 范仲淹仍時時關注著朝廷的政治態勢、人事變化動向。
明道二年(1033)三月,劉太后撤手人寰西歸,仁宗親政,朝政一新。原先上疏忤劉太 后的宮員相繼得到提拔重用。四月,范仲淹被召回,除右司諫。宋代的臺諫官許風聞言事, 即可據傳聞上疏提出自己的意見,即使失實,也不加罪。這是歷代封建王朝望塵莫及的最大 限度的言論自由和批評朝政權力。目的在于“折奸臣之萌,而救內重之弊”。蘇軾對這種“未 嘗罪一言者,縱有薄責,旋即超升”1的趙宋祖宗家法最為贊賞,盡管他自己曾蒙受過“烏 臺詩案”的牢獄之災。
仲淹直言極諫,恪盡言責。在太后稱制時,勸劉后盡母逭;在仁宗親政后,則勸帝盡子 道,調和二宮,煞費苦心。仲淹還受命安撫江淮災傷,所至措置得宜,如奏蠲舒、廬州等地 折役茶、贍軍茶、江東丁口鹽錢,主張鹽法通商等,—定程度上減輕了當地人民的負擔。是 年歲末,在宰相呂夷簡(979?1044)的支持下,仁宗廢黜郭皇后。臺諫在孔道輔(986?1039) 和范仲淹的率領下,群起力爭,被責問得張口結舌、理屈詞窮的呂夷簡玩弄陰謀手法,請臺 諫次日上朝力陳;仁宗連夜下達詔旨,分貶臺諫領袖孔、范出知泰州、睦州,天明即押出國 門。臺諫官員相繼上疏救援、力爭,皆不報·在皇權和相權的聯合壓制下,顯然,臺諫只能 屈居下風。
景祐元年(1034),仲淹出守睦州。在春意綿綿,風景如畫的新安江畔,身心疲憊的范 仲淹,憑吊嚴子陵釣臺,主持重修了嚴光祠堂,精神境界有了新的升華。他倡導貪廉儒立的 名教思想,“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蘇軾文集》卷二五《上神宗皇帝書》。] [1《范集》卷七《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成為激勵人們道德品質修養 的千古名言。桐廬郡小政閑,公務之余,范仲淹與幕僚一起登臨游賞,交相唱酬,飽享暢游 山水之樂·就在仲淹陶醉在江城賞心悅目的詩情畫意之中時,同年八月,一道詔令將他調知 鄉郡蘇州。
當時蘇州正發大水,宋代任官有避鄉貫、親嫌的規定,不知是否他主修“范公堤”的成 功實踐促成了這次調動?范仲淹行裝未卸,就赴常熟、昆山實地考察災情,提出了疏浚五河, 引太湖之水注入東海的治水方略,成為蘇州地區北宋迄今屢見成效的一種治水主導性思路。 回到蘇州城內,又全力以赴賑濟救助嗷嗷待哺的十萬災民。這是仲淹記事以來第一次回故鄉, 僅及憑吊吳縣天平山的祖塋,察看姑蘇城內的祖居,命名其宅西齋為歲寒堂,堂前之松為君 子樹,樹旁之閣為松風閣,各賦詩一首,寓意深矣。
景祐二年(1035)三月,仲淹被擢為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躋身侍從,有了更能發 揮其才華和更多干預時政的機遇。八月,仲淹以判國子監召回后,言事益切。老謀深算、城 府很深的呂夷簡奏請任命范權知開封府,想以煩忙的日常事務困擾之,再相機尋其治政失誤 而罷黜之。但范精于吏治,治績無懈可擊,京都肅然。
范仲淹耿介正直,容不得呂夷簡擅權市恩。他向仁宗上百官圖,指出進退官員的大權應 由皇帝親自掌握。又上《帝王好尚》等四論,仲淹不過是從維護趙宋祖宗家法的立場出發, 主張強化皇權,侵削相權而已。切中要害的疏論激怒了權勢欲極重的呂夷簡,他反訴仲淹“越 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 [,《長編》卷一一八。] [ (范集》卷一五 <饒州謝h表>,
{長編> 卷一三一。]。寵信呂相的仁宗,詔令范仲淹落職出知饒州,這是范仲 淹第三次因言事rfU遭貶黜。阿附權相的侍御史韓瀆還奏請以仲淹朋黨榜朝堂,戒百官越職言 事。當時范仲淹以其剛正不阿的人格魅力己在士林享有重望,館職余靖(1000?1064)、尹 洙(1001?1047)上疏論救,相繼被貶外;歐陽修(1007?1072)致書右司諫高若訥(997? 1055),斥其迎合時相不論救仲淹為不復知人間存羞恥事,被貶知夷陵。蔡襄(1012?1067) 憤而作“四賢一不肖”詩記其事,士論榮之,傳誦中外,洛陽紙貴。這場風波史稱“景祐黨 爭”,上述諸人后來均成為宋代名臣,范仲淹士林領袖地位逐漸形成。仲淹被貶出京,依例 交游官員當祖餞都門,但迫于時相的淫威,前來送行的只有李纮和王質(1001?1045)。
三出專城、屢遭貶黜的范仲淹,雖鬢白如絲,猶素心未改,“許W忘家” **,乃其立朝 準則、處世信條。仲淹每守一州,把興利除弊作為行政昏要目標。在饒州,奏免鳥嘴茶充貢 和奏免德興銀冶場的貢課,成為他新的德政。南宋初,狀元及第的王十朋(1112?1171)在 州治創思賢堂,州學建敬愛堂,立顏(真卿)、范(仲淹)廟,以紀念這位前賢。
景祐四年(1037)十二月,因葉清臣(1〇〇〇?1049〉疏請,詔移仲淹知潤州(治今江蘇 鎮江),次年到任·寶元二年(1039)三月,又徙知東南重鎮越州(治今浙江紹興)·仲淹在 潤嘗籌劃建州學,重建清風橋,后被改名“范公橋”:在越,則以德化治,后人建有賢牧亭 以祠。他還留下了《清白堂記》,并力邀李覯(1009?1059)來越州州學執教,興學己成為 他關注的焦點。
康定元年(1040),西夏戰事驟起,宋軍大敗于三川口,朝野震驚。仲淹臨危受命,先 以天章閣待制知永興軍,旋擢刑部員外郎、陜西都轉運使,又遷龍圖閣直學士、陜西經略安 撫副使,贋寄方面。八月,再遷戶部郎中,自請代張存(984?1071)知延州(治今陜西延 安)·在延州實行將兵法,采取積極防御、尋機小規模出擊戰略,初步穩固郞延防線。授狄 青(1008?1057)《左傳》,勉以折節讀書,遂成一代名將:又對志在投筆從戎的張載(1020? 1078),勸以治《中庸》,張后成關學開山,理學巨擘。仲淹的慧眼識人,于此可見一斑。
慶歷元年(1041),韓琦(1008?1075)對西夏采取攻策,仲淹不為所動,結果宋軍大 敗于好水川。仲淹也因私與元昊通書,獨犯“人臣無外交”天條而被降官戶部員外郎,貶知 耀州;韓琦則因敗軍之罪貶知秦州(治今甘肅天水)。十月,分陜西為秦鳳、涇原、郞延、 環慶四路,由韓琦、王沿(??1044)、仲淹、龐籍(988?1063)分任四路帥臣。仲淹奏上 攻守二議,初步形成其獨具卓見的加強西北防務、抗擊西夏的軍事思想。
慶歷二年(1042),范上疏再論攻守之策,主張增筑堡塞,行堅壁清野之計,在擴軍備 戰的同時,實施招納懷撫之策。三月,進筑大順城,成為楔入雙方必爭地界的堡壘,進可攻, 退可守。范有詩記其事,張載有《記》頌其功。仲淹又主張營水洛城,堅辭邠州觀察使之職, 不愿以文階易武階,這是當時儒臣的普遍心態。閏九月,由于主將葛懷敏“猾懦不知兵〃、 輕率冒進,再敗于定川砦。仲淹及時從慶州出兵馳援,方穩住陣腳,迫使西夏退兵^十一月, 詔命復置四路都部署,以范、韓、龐籍分領之,系銜并帶四路招討使。仲淹上表自請,愿與 韓琦共同駐蹕涇州,與延州龐籍成犄角之勢,又奏請文彥博(丨006?1097)知秦州、滕宗諒 知慶州,并兼兩路帥臣。經過反復探索,在范、韓主持下,宋陜西四路立體縱深攻防體系始 構筑完成,宋夏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宋夏和議,仍以延州為管道,正式啟動。范仲淹穩妥的 積極防御戰略初見成效。
慶歷三年(1043)四月,范、韓因西線戰功而擢拜樞密副使;八月,又除范仲淹參知政 事:九月,開天章閣,詔命近臣條對時政,仲淹應詔上《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僥幸、 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項改革措施,標 志著慶歷新政之始,且除修武備一項外,其余九項措施均以詔令形式劃一頒行。在行之二年 的新政期間,尚有溢出十事疏的內容。新政包括澄清吏治、培育人才、富民強兵、強化法制 等四個方面內容。
“慶歷新政”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改革,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法 制等各個領域,是順應歷史潮流,頗有一定深廣度和社會效應的一次改革運動,旨在調整封 建國家決策體制及運行機制的改革。其中,如“磨勘新制”是對兩宋陳陳相因的的磨勘舊法 唯一一次革故鼎新的強力沖擊;厚農桑也確實對興水利、課農桑、辟田疇、增戶口產生了積 極影響。最為功德無量的是詔州縣立學和改革貢舉考試制度,這不僅促進了文風和社會風氣 的深刻轉變,也造就了大量人才的脫穎而出和文化學術事業等精神文明的高度繁榮昌盛。在 中國學術史、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是有劃時代意義的創舉,對中W歷史進程的發展產 生了積極而彌久的影響。慶歷新政為熙豐變法及此后的歷次改竿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教 訓。由于仁宗皇帝的始從終棄,執政大臣的首鼠兩端,守舊勢力的頑固強大,祖宗家法的掣 肘限制,導致了慶歷新政的功敗垂成。但這是中國古代有著深遠歷史意義的一次全面政治改 革,是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遠大抱負的一次可貴實踐,其功績永垂史冊。
慶歷四年(1044)八月至五年元月,仲淹被命宣撫河東、陜西,在秋冬季節,先后行經 今山西及陜西的一些地區,在宋代為交通未便、備極艱辛的極邊地區。就在仲淹黽勉王室、 艱難跋涉之際,王拱辰等策劃了 “奏邸之獄”,將蘇舜欽等改革派新進英銳“一網打盡”, 矛頭直指時相杜衍和參知政事范仲淹,范自請罷執政,求知邠州,得到批準·慶歷五年十一 月,又詔罷仲淹兼任四路帥臣,以給事中改知鄧州。
慶歷六年(1146)起,范仲淹在鄧州渡過了三年一生中難得的愜意時光=解除了機政和 邊防重任的范仲淹,在鄧州這一風光秀美的重鎮,在“幕中文雅盡嘉賓” [范集》卷四《寄安素高處士》。
1《夢溪筆談》卷一一·
,{安陽集》卷二二《文正范公奏議集序 < <范集·尺牘》卷中《與韓琦朽》~〇。] [ {王文公文集》卷八一《祭范穎州仲淹文>·]和諸子隨侍的親 情中優閑度過了鄧州之任。在這里,他的曹氏新夫人還生下了季子純粹,后來成為蘇軾的徐 州僚友,他請蘇軾寫下了《范文正公文集序》。仲淹在鄧州,營造百花洲、重修覽秀亭,既 是對前任、同年謝絳的憶念,又把這風崠如畫的園囿辟為公園而與民同樂。仲淹在鄧州迎來 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創作高潮,其杰作《岳陽樓記》及許多詩文均寫于鄧州。他還興致勃 勃地參加了祠風師、賀瑞雪等民俗活動,祈求農業豐收,百姓安居樂業·每到一地,他總把 民眾的疾苦安危放在首位=所以當他任滿時,鄧民遮道,仲淹也頗愿留任,遂得再任。范仲 淹身后,鄧人在州治建“景范樓”,在百花洲建范公祠,紀念這位名臣在鄧州留下的政績與
遺澤。
皇祐元年(1049),范仲淹移守東南重鎮杭州。在赴任途中,他最后一次在鄉郡姑蘇逗 留,決定創辦范氏義莊。作為元老重臣,這年七月,又擢官禮部侍郎。盡管他未能如唐宋賢 守白居易、蘇東坡那樣在美麗的西子湖畔留下令人贊嘆的白堤、蘇堤,但他首創的救荒模式, 卻在中國經濟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皇祐二年,兩浙路爆發大饑僅,杭州災情尤重。仲淹 一改開倉濟民、賑濟流亡的常規辦法,而是縱民出游競渡,力侶公私興工造作,獨創以工代 賑、募民興利的救災新模式。另外,他又抬高糧價,廣泛吸納糧食涌向杭城,導致糧價大幅 回落和人心穩定。這種擴大消費,刺激生產,增加就業機會,興辦公共設施和工程項目,組 織災民自救,與運用價值規律調節糧價雙管齊下的高明措施,保證了杭州“民不流徙”1, 安然度荒。皇祐三年,范仲淹移知青州,與富弼交政后,又逢河朔饑荒,范又成功地將這種 管子發明的輕重之術發揮到極至,一舉三得,既平抑糧價,又免支移之苦,還幫助青民渡過 青黃不接的艱難時光。這充分體現了范仲淹的過人膽識和行政智能。可惜,皇祐四年五月二 十日(公元1052年6月20日),這位杰出的政治家在移守潁州的途中病逝于徐州。
范仲淹“智謀過人遠甚”,“文武兼備” 3,無論在朝主政,出帥方面,均系國之安危, 時之重望于一身:即使在擔任地方官的時候,也是殫精竭慮,鞠躬盡癢。作為宋學開山、士 林領袖,他又開風氣之先,文章論議,必本儒宗仁義:以其人格魅力言傳身教,一生孜孜于 教育事業,悉心培養和薦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園未立” ' 居無定所,臨終又《遺表》— 言不及私事。他不凡而短促的人生,譜寫了 “先憂后樂”的時代樂章。
范仲淹生前故后,士大夫對他表示了一致的推崇,絕非偶然。王安石譽之為“一世之 師”,“名節無疵”%司馬光(1019?1086)稱其“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師于來哲” \黃
庭堅(1045?1105)論定為“當時文武第一人” [ (增廣司馬溫公全集》卷一〇八(代韓魏公祭范希文》。] [《范集·補編》卷三錄黃庭堅《跋道服贊];王十朋更褒為“此志此言高孟軻,,,“見 公端似見周公” [《王十朋全集》卷二三《夢人贈文正公集;K];朱熹(1130?1200)也評為“本朝第一流人物”;元好問(U9〇?1257) 亦推為“求之千百年間,蓋不一二見” [*《范集*褒賢> 卷五·]的圣賢。范仲淹的影響,也超越了時代和國界,如 日本著名景觀“后樂園”,即由朱舜水取范仲淹名言而命名。近代以來,范仲淹研究成為一 門顯學,絕非偶然。我在十余年前的一篇文章中,曾名之曰“范學”·范仲淹憂先樂后的風 范,剛正不阿的品格,自強不息的意志,愛W憂民的信念,淡泊廉素的作風,泛愛樂善的胸 懷,博聞廣知的學識,文武全才的智慧,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構成了他“粹然無疵”的完 美人生。
范仲淹留給后人的學術論著、詩文不算很多,但其影響卻歷久而彌遠,深刻而驚世。趙 宋王朝雖然在內憂外患中支撐了三百二十年,但卻創造了封建時代最為興盛的精神文明,在 當時世界也居領先地位。朱熹已指出:“國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 ” [ {楚辭集注》頁三OO,上海古緒出版社1 9 7 9年版。]近代的兩位學術大 師陳寅恪(1890?1969)和王國維(1877?1927)先生也認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 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金明館從稿二編·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 “前之漢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王W維遺書> 冊五 <靜安文集續編·宋代之金石學》。 ·《宋朝事實》卷三《圣學》。
范集》卷九《與周駿推官書》。]·”在中國學術思想 文化史的歷史長河中,宋學是難以逾越的巍巍高峰。宋學突破了漢唐墨守經傳舊注訓詁的樊 籬,倡導義理之學;追求心性修養,及明體達用,經世致用,外王內圣的統一;具有“致廣 大,盡精微”的博大精深,整合儒釋道學的萬千氣象。其本質特征則是陳寅恪先生總結的: “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批評態度。”
宋初即已確立右文崇儒,“以文德致治” ·的既定國策,宋代大開孤寒之士通過科舉入 仕之路,通過館閣制度培養和儲備人才,令其致身通顯。宋代士大夫的理想人格中,多蘊涵 著愛國熱情、憂患意識,“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信念和自覺追求,范仲淹就是其中集政治 家、思想家于一體的杰出代表。官僚與學者是他們的一身兩面,范仲淹年青時曾在應天書院 學習過,后又執掌書院教席,不僅自己打下了扎實的學問基礎,也對教育有了更明晰的認識。 慶歷新政中的詔州縣立學,是功德無量的盛舉,奠定了我國九百六十余年以來的地方教育體 系基礎,為大批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了條件·他也曾短期擔任過判國子監之職,主張辦醫學 等專業教育,培養和薦引了當時最著名的幾位太學教授:宋初三先生及李覯。宋代太學、州 縣官學、書院學等三級教育體系的形成,是中國教育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創舉,范仲淹視教 育為頭等大事,培養人才為百年大計,體現了他的遠見卓識。
當時的一些知識精英,如宋六家中的歐陽修、曾鞏(1019?1083)、王安石,政治家富 弼、司馬光,著名學者李覯、張載,宋初三先生,均出自高平門下。他與古文學家尹洙、蘇 舜欽(1008?1049)及名臣韓琉、杜衍(978?1057)、晏殊等也有極為密切的關系。他自己 以《十事疏》為代表的政論性散文,五《記》為代表的古文,《易義》為代表的學術著作, 駢散結合的律賦創作,乃至膾炙人口的某些詩詞也達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他從不曲學阿世, 實事求是的治學風格,融儒釋道于一爐的相容并蓄的博大胸懷,使他不失為開風氣之先的文 化學術思想界領軍人物,
范仲淹“積學于書”,“得道于心” %他哲學思想的基石是:提出了“綱維三才”的 天人合一觀,窮神知化的辨證思維,理一分殊、內圣外王的四德說,實開《易》學研究中義
理派先河。宗經則是其哲學思想的取向,他于六經中求文、道、用的統一,實創“以《易》 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的治學路子、范仲淹還出入佛老,精研三教經典, 力求會通[fu經世致用,正如他詩中所高度概括的那樣:清靜道自生”,“讀《易》夢周公”, “養志學浮丘”[《宋史》卷四二七{張栽傳》■] [1 {范集》卷一《贈張先生》·] [1《范集·別集》卷四《陚林衡鑒序]。這種有容乃大、海納百川的學術視野,使他成為眾望所歸、當之無愧的 宋學開山。
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強烈的憂患意識,體現了他高度的社會責 任感,自覺的擔當精神,濃郁的人文情懷·他立志“尚經天緯地之業” 而“憂事渾祛樂
事還”[ <范集》卷四《依韻答蔣密學見寄》《]成為他畢生的追求和信念。兼濟天下、“愛國憂民”[ <范集》卷一四《祭英烈王》。]是范仲淹立身行事,處世立朝 的惟一準則,是他光輝一生的真實寫照。范仲淹畢生信守不渝的信條是:“不以己欲為欲, 而以眾心為心” [‘《范集》卷二〇 <用天下心為心賦],所以他能堅持“行己有恥”的高風亮節,不僅在貧賤時能安之若素,富 貴時也能保持清正廉明,“為政忠厚,所至有恩”[ <長編》卷-七],興利除弊;晚年又推己及人,設立扶 助貧寒族人的義莊。
“素心直擬圭無玷’’[■{范集)卷四《酬李光化見寄二首》之一。]的范仲淹,開“重名教,以矯衰弊之俗”[’《曾鞏集》卷一五《上杜相公書] [《澠水燕談錄》卷二·] ["《范集》卷四《依韻酬吳安道學上見寄》。]的時代新風。倡導名教, 旨在重建以儒家名教為核心的道德倫理體系。仲淹的名教思想,包涵了豐富的內容,不僅有 傳統意義上的仁義禮智信、誠明、忠孝之類觀念,而且也包括恬于進退,淡泊名利,犯顏直 諫,氣節觀念等合乎時代要求的新觀念。如果說前者更著重于個人的心性修養層面,后者則 更注重于社會責任的層面,兩者的和諧統一,即外王內圣貫通的倫理道德規范·范仲淹以名 教為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則是其名教思想的集中體現,也是震爍古今、義薄云天 的驚世名言。其“至誠許國”,“不以進退易其守”w的情操,不僅兩宋時廣為傳頌,時至 今日,猶不失為儀型典范。
范仲淹無論出入中外,執政臨民,乃至贗寄方面之際,始終以“猶濟瘡痍十萬民”11的 執著,為傳統的重本抑末經濟思想注入了全新的內容。他力主茶鹽通商,發展商品經濟的遠 見卓識;主持改革,興修水利,獎勸農桑的成功實踐;以軍事、外交、經濟(屯墾戍邊、堅 壁清野)手段三管齊下鞏固邊防的慮深思遠;刺激消費、以工代賑救荒濟瞻的獨特模式;提 出“損上益下”、“裒多益寡”,[U《范集》卷五《易義>,《范集·別集,卷三《天道益謙賦>·]摧抑兼并的固本寧邦之策;運用輕重之術平衡糧價,等 等。這些雖僅是吉光片羽,但仍不失為中國經濟思想上頗具亮色的真知灼見。這不僅是比他 的前輩提供給歷史的“新的東西”,也是為后人提供有益謀謨的寶貴財富。尤其值得一提的 是:范仲淹創辦的范氏義莊,體現了他一貫的民與物胞的人文情懷,充分反映了他對家族、 社會的責任感、愛心奉獻及對社會財富分配的一種心態。范的高瞻遠矚,實開宋代賑濟、福 利事業的先河;南宋不僅富家大族競起效尤,蔚為時尚,而且,也促進了始于北宋末的官辦 慈善養濟機構的誕生,成為近代各種官方民辦扶貧事業的濫觴。范氏義莊的成功實踐及其遺 韻流澤,對于當今社會保障福利機制的形成及扶貧事業,也有—定的啟迪作用。
范仲淹作為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倡導者之―,提出了 “救斯文之薄,而厚其風化”的
主張。他還力主“文質相救” \文以載道,將道統與文統完美結合,他有獨具一格的詩論 和賦論。他對前輩作家王禹偁、穆修比較推崇,對同時代的尹洙、蘇舜欽、歐陽修等人“力 為古文”的文學造就也頗為贊賞。他自己也創作了文質兼備、情文并茂、駢散結合的散文和 律賦。范仲淹與他同時代的作家群體形成了一種新的文風,一掃西昆體“刻辭鏤意”“專 事藻飾,破碎大雅”[《范集》卷七《奏上時務書>。] [1《范集》卷六《尹師魯河南集序》。]的弊弱文風。
范仲淹還主張:在文學創作中須“文辭貫道”[1 <范集》卷一八《舉ft良孫掩制科狀》.] [《范集》卷六 <唐異詩序》?], “意必以淳,語必以真” \他在《唐 異詩序》等文中簡要概括了唐詩各種流派的特色,反映了他有較高的文學修養和藝術鑒賞品 位,對詩歌的特征及其社會作用有明晰的認識。詩言志,歌詠言,他認為抒發真情實感是詩 最本質的特征。范仲淹的詩眾體皆備,他的交游詩、山水詩、邊塞詩中不泛“格清而意遠”[ <安陽集> 卷開〇《崔公行狀》引范仲淹評其詩語.] 的精品佳作,如《野色》、《和章峨從事斗茶歌》、《獻百花洲圖上晏相公》等為不可多得的杰 作。另外,范仲淹的律賦創作,堪稱唐宋大家,盡管他精心編纂的賦匯總集《陚林衡鑒》己 佚,但保存下來的序,是一篇十分精彩的賦論。律陚興于唐,宋代以來,陚主要是應付禮部 貢舉考試的科舉文體,不為人所重。但“少游文場,嘗稟詞律”[4《范集··別集》卷四《賦林衡鑒序》·]的范仲淹,卻善于“化腐 朽為神奇”,創作出不少言為心聲的佳作。正如楊萬里(1127?1206)所論:“古今文章, 至我宋集大成矣。” [1《誠齋集》卷八三《杉溪集后序>,]宋文之盛,正始于慶歷,范仲淹無疑是這一作家群體中的重要一員,
作為邊塞詞人的范仲淹,雖其詞作多已散佚,今僅存五首,但卻闋闋精彩,字字珠璣。 他的詞作豪放中有婉約的成份,實開蘇辛詞風的先河,有一種撼人心魄的節律感,音樂美。 范仲淹的散文,題材廣泛,是他從政、治軍、興學的實錄,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也頗具文 學和審美價值,其中不乏佳篇。《岳陽樓記》等五記、《十事疏》、《奏上時務疏》等為傳頌己 久、膾炙人口的杰作,他的四論也風格犀利,縱橫闔捭,還有一些書信及傷悼文字也寫來感 情真摯,十分動人。總之,范仲淹不失為享有時譽的作家,他的詩文言志抒情,風格清新, 自然流暢,立意超邁,醇厚雅正,一如其人,廣受當時及后世的人們所喜愛。在中國古代的 文學家中,理應有范仲淹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