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周少華:刑事案件的差異化判決及其合理性

“同案同判”作為一項司法原則,其方法論上的意義卻極為有限;而與此相反,合理范圍內的差異化判決則更有利于實現個案公正,更符合司法本質的要求。

一、個案公正的表達:一致性還是差異化

個案公正是司法公正最直接的反映,離開具體案件談司法公正是沒有太多實際意義的。(一)刑事個案公正的界定關于刑事個案公正,基本可以從兩個方面得到界定:一是實質意義上的“罰當其罪”,二是形式意義上的“平等適用”。它們所解決的問題實際上都是刑罰的均衡問題。我國法學界對于司法公正問題進行了非常深入的討論。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視角就是對“同案同判”的一再重申,以及對“同案不同判”的警醒與批判。我們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同案同判”如何才能體現司法公正?以及“同案同判”是否可以表達司法公正的全部內容?這兩個問題,具體到刑事司法領域,就是“同案同判”與“罪責刑相適應”和“平等適用”兩個原則之間的關系問題。1. “同案同判”與刑法的平等適用原則“同案同判”的確是表達了法律的平等原則,但是,它對平等原則的表達卻是不完整、不充分的。因為平等原則所要求的是法律對公民無差別的平等對待,它所揭示的“平等”顯然是一種機會平等,而不是結果的平等。顯然,“同案同判”無法體現平等原則的實質內涵。也就是說,“同案同判”并不意味著刑罰均衡的價值追求也得到了實現。2. “同案同判”與刑法的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在個案的意義上,刑罰均衡指的是,科處的刑罰應當與行為的罪責程度相適應,能夠反映危害行為應得的法律報償。而在“同案”比較的意義上,刑罰均衡是指,兩個罪責程度相當的相同犯罪,其判處的刑罰也應當一致。形式化的“同案同判”,既無法達到“同案”比較意義上的刑罰均衡,也難以保證個案意義上的刑罰均衡。(二)“同案同判”作為司法準則的局限性1. 真正的“同案”并不存在,即使存在也很難判定當我們對兩個看似“相同”的案件進行比較時,總是會發現它們之間或多或少還是存在某些差異。在司法實踐中,大量存在的其實是“同類案件”或“相似案件”,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同案”。所以,盡管“同案同判”背后的正義觀念毋庸置疑,它卻很難成為一項有效的司法準則而被實踐。即使我們提出了“同案”判定的理性標準,在實踐當中如何適用這些標準,也是一個非常棘手的難題。2. 刑事案件始終存在個別化考量的必要由于復雜的原因,我們所宣稱的“同案”往往只是根據案件基本事實加以確認的,而不是對案件全部事實因素進行比較的結果。但是案件的處理結果并不僅僅取決于基本事實,非基本事實的各種因素對案件的處理結果也經常具有意義。所以,即使是“同案”,法院在審理過程中依然少不了進行個別化考量。與簡單化的“同案同判”相比,基于個別化考量的差異化判決,或許更能實現個案中的正義,也更符合司法活動的真相。

二、 刑事案件差異化判決的制度基礎

在法典化制度下,司法審判方式更容易導致差異化判決,而不是“同案同判”所期待的一致性判決。(一)法律傳統對法官判案方法的影響以法典化的制定法為基礎的大陸法系司法制度中,每一個案件都是根據法律規定單獨審查而進行判決的,法律推理的大前提是成文的法律規范,而不是先例,其間并不存在一個需要與以往類似案件進行比較、權衡以與先前判決保持一致的判斷過程。在司法實踐中,案件事實一經確定,法官首先考慮的是該事實符合哪一個罪名的法定構成要件,而不是首先想到它與以往哪一個已經作出生效判決的案件相同。很多案件在法律上并非只存在一個唯一正確答案。既然正確答案并非唯一,那么差異化判決就是可以接受的。(二)刑法典立法模式賦予法官對案件進行個別化考量的契機由于人類理性能力的有限,人類制定的法律不可能盡善盡美;加上用以表達法律的語言本身固有的局限性,法律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模糊之處。而且,一方面基于權力劃分的需要,另一方面為了給法律一定的靈活性,彈性條款和抽象性概念的使用也極為常見。這些原因,使得法律根本上無法以其穩定的結構和一致的運作方式滿足不斷展開著的社會生活的需要。司法活動固然必須維護法律的確定性、統一性,但是,司法更要在此前提下追求案件的具體妥當性。(三)我國案例指導制度尚難以提供符合“同案同判”預期的全面指導由于指導性案例在我國仍然不具有法律淵源的性質,這里的“參照”顯然不意味著必須“遵守”。迄今為止,最高司法機關發布的指導性案例的數量還極為有限,還遠遠達不到全面“指導”所有案件的程度。這樣,對于大多數無指導性案例可“參照”的案件來說,要實現“同案同判”,一個最為現實的問題是,用以“參照”的“同案”究竟在哪里?“參照”規則不明確,再加上地域差異導致的對相同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判斷標準的不一致,使得差異化判決恰恰具有某種合理性,而全法域內的“同案同判”則反而不切實際。

三、 刑事案件差異化判決的學理基礎

(一)刑法教義學:從形式理性到目的理性刑法教義學的體系性思考所面臨的最大障礙,恰恰來自于法律本身:刑法典不可能完美無缺。面對有漏洞、不明確、不合理的法律規定,刑法教義學無法以自身的精確性提供解決現實法律問題的準確答案。德國刑法學家羅克辛教授指出:“若刑事政策的課題不能夠或不允許進入教義學的方法中,那么從體系中得出的正確結論雖然是明確和穩定的,但是卻無法保證合乎事實的結果。” 因此,中國刑法學所要構筑的理論體系,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的體系,而應當給刑事政策的目的性指導留有空間,以增強其實踐功能。(二)目的性考量下的刑事個案公正在目的論下,刑事政策的目的性指導作為一種價值判斷,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多種合理結論并存的現象,“同案同判”對司法的那種結果上的齊一性期待就會落空。如果說古典犯罪論體系旨在追求定罪問題上的絕對確定,那么目的理性的犯罪論體系在追求確定性的同時,已經具有了一定的靈活性的余地,在一種體系性思考中,充分重視個案中的具體正義,即便是對于類似案件,依然有可能進行差異化處理。在真實的法律實踐中,法官不可能根據一套僵硬的法律方法去處理所有案件。面對復雜性和多樣性的具體個案爭議,法官必須創造性地作出決斷。我們有理由相信,刑法教義學不僅為“同案同判”所追求的法的安定性價值提供支持,而且也為差異化判決所追求的法的公平性價值提供支持。

四、 從司法的本質看刑事案件的差異化判決

司法的本質目的在于實現個案公正,而“同案同判”所追求的主要是形式意義上的平等;因而,作為一項正義原則,“同案同判”并不能構成對差異化判決的否定。(一)“同案”本質上是“類似案件”一切被宣稱為“同案”的案件,其實都不是建立在對案件全部事實因素進行比較的基礎上來確認的。也就是說,一個案件與另一個案件是否屬于“同案”,無法通過邏輯的方式加以判定,那些被宣稱為“同案”的案件,并不具有確定無疑的可靠性。如果對案件特殊性的考慮是司法的一種正當理由,那么為了達致個案公正,法官必須在邏輯適用之外加入別的考量因素和思考程序。在大類上被歸為“同案”的案件,仍然可能被作不同處理。差異化判決更能精確地達致個案公正,而“同案同判”則是一種粗線條的思維方式,無法充分地實現個案公正。(二)量刑活動離不開對多種刑罰目的的綜合考量量刑所要考慮的事實因素比定罪的事實因素要多得多,因而,對于僅根據犯罪事實所判定的“同案”,在量刑時仍然需要基于刑罰目的及刑事政策的考量進行區別對待,而不能簡單地“同判”了事。刑事案件的判決通常會考慮多種刑罰目的,而不只是追求某種單一的目的。刑事政策的目的考量應當在刑事案件的處理過程中起到“補充性的控制作用”。就此而言,刑罰個別化不僅意指基于目的性考量,相似案件的判決結果可以存在刑罰之量的差異,而且可以存在刑罰之有無的差異。(三)司法實踐對差異化判決的體現盡管我國是一個法制統一的國家,但是由于各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社會狀況存在很大差異,司法實踐中實際上也常常采取一些“因地制宜”的標準。比如,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對15種常見犯罪的常見量刑情節及其功能進行了列舉,但又同時要求“各高級人民法院應當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實施細則”。從各地所出臺的“量刑指導意見實施細則”看,很多犯罪情節的認定標準都存在差異,而這種差異的決定因素是“當地實際”,而不是案件事實。這實際上意味著,即便完全相同的案件,在不同地區,特定事實作為量刑情節所發揮的作用卻是不一樣的,這分明就是對差異化判決的正式認可。2012年《刑事訴訟法》將刑事案件的和解程序納入法制化軌道,2018年《刑事訴訟法》又確立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這些制度改革,對刑事案件的差異化處理提供了更大的制度空間。即便是“同案”,因為和解因素、認罪認罰因素的加入,差異化判決會變得比“同判”更具有合法性與合理性。

五、 刑事案件差異化判決的合理邊界

(一)理性看待“同案不同判”所謂的“同案不同判”現象,其實并不能被簡單地歸為對法治的違反和對平等原則的破壞。即便是在刑事司法領域,犯罪的法定構成要件對犯罪認定具有定型作用,同樣行為被不同定罪的情況較少發生,但是,在刑罰決定方面,形式化的“同案同判”所反對的“不同判”卻可能極為普遍。這其中就可能包含具有合理性的差異化判決。因此,我們必須區分不合理的“同案異判”與合理的差異化判決,而不能為了追求司法的一致性,反而無視個案中的正義需求,將差異化等同于刑罰的不均衡、不平等。(二)刑事案件差異化判決的法律控制1. 刑事案件的定性評價案件定性評價,即罪的確定,只能以法定構成要件為判斷標準,不能突破法定構成要件所描述的范圍來尋求刑罰處罰;構成要件的解釋,應當堅持客觀解釋的立場,也就是根據法律條文客觀外在的含義理解并適用法律,而不能加入解釋者的主觀目的,或者以解釋者認為的立法者的目的作為解釋根據。2. 刑事案件的定量評價案件的定量評價,即刑的量定,一般情況下必須在相應罪責程度的法定刑幅度內來選擇;個別情況下在法定刑幅度之外選擇刑罰時,必須擁有法律上的根據,尤其是在加重處罰的情況下更應如此,不能在法律之外尋求處罰標準。對于類似案件,出于某種目的性考量,只要是在法定刑幅度內選擇的量刑結果,都是具有合法性的。由于裁量因素的廣泛存在,刑事案件合理的量刑結果必然具有濃厚的個案色彩,在不同的類似案件之間,刑罰的均衡性并不外在地表現為量刑結果的一致性。(三)刑事案件差異化判決需要建立在論證理由之上刑事個案公正的“公正性”,最終必須通過判決理由的說明來證立。邏輯不能單獨說明判決的正當性,只有對判決的論證過程,才能說明判決的正當性。因此,差異化判決反而會強化法官對個案判決的論證責任,使刑事案件的判決建立在制度、方法、觀念、目的所綜合建構的理性基礎之上。

六、 結語

由于司法實踐當中普遍存在的乃是“相似案件”,而非“同案”;因此,差異化判決不僅是正常的現象,而且無可避免。判決正當性的論證并不能建立在“同案同判”的基礎上,而只能建立在個案性的理由闡釋的基礎上。
END
作者:周少華,廣州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丁海濤:起訴必要性審查,關注個案特點敏于具體裁量
“案例研習”十人談(下篇)|天同·沈陽
在規范與個案之間——法教義學的立場、方法與功用
刑事訴訟法教義學的可能性?
【學術之窗】來稿 | 季瑞杰:從“紙面上的刑法”到“行動中的刑法”——讀《刑事司法過程的刑法學建構問...
梁根林講稿:個案正義困境與罪刑法定挑戰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仆寺旗| 新竹市| 大姚县| 宜丰县| 随州市| 两当县| 北京市| 巴青县| 福建省| 隆昌县| 武穴市| 海伦市| 鹤庆县| 宁城县| 安岳县| 永济市| 大新县| 额敏县| 湘西| 滨海县| 邵武市| 黄陵县| 竹山县| 大庆市| 洛隆县| 临汾市| 大连市| 元谋县| 岳阳县| 漠河县| 石林| 任丘市| 锡林郭勒盟| 平安县| 桐城市| 涟水县| 连江县| 罗甸县| 从化市| 临猗县| 慈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