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關于心理學的誤解(2/10)
在上一篇中,我們解釋了大眾對心理學認識的第一個誤區,即“心理學不僅僅是研究情感關系的”。情感關系的確是心理學研究的主題之一,但僅僅是之一,占比甚至連10%都不到。而且,沒有心理學大師可以教會你具體怎樣談戀愛,怎樣應對出軌、捉奸在床,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討好領導。像聊騷、搭訕、下套、釣魚這種事情,江湖上那些既教女人討好男人,轉臉又教男人怎樣把妹的公司更在行;像逆推原生家庭存在的問題以及深挖你人性中脆弱不堪慘不忍睹瘡疤的事情,也是江湖上很貴、很貴的人生導師才能做到讓你心甘情愿掏錢并頻頻點頭稱是。
心理學中關于情感的研究大概啥樣?舉個例子,美國心理學家John Gottman的研究結論認為,憤怒的爭吵不是婚姻中的殺傷性武器,厭惡的鄙視才是最有效的殺手。[i]這可不是拍著腦袋想出來的情感雞湯,而是通過大量錄像觀察和數據統計,認認真真發表在心理學期刊上的文章里寫的。有什么用嗎?有用,這是對客觀現象的一種總結,并用于對尚未發生的狀況進行預判,是從旁觀者的角度理性看待婚姻中的種種現象。這樣的結論只能指導戰略,至于具體戰術是什么,恐怕還是要自己探索。學完這些結論你打算干什么?放肆吵架,還是默念一百遍“減少鄙視”?這些研究只是在你心中種下一顆種子,具體到點點滴滴相處,還是要看你心里培育起來的花園,夠不夠豐富而美好。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大眾關于心理學常見的第二個誤解。
誤解二:心理學是研究精神病的?
心理學研究各種“精神病”嗎?
是的。
心理學只是研究“精神病”嗎?
不是,并且關于“精神病”的研究在心理學中占比也不大。
“有病”
我們先聊聊“有病”這個詞,因為它的含義太多了,而且挺有意思。
估計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句話——“你們搞心理咨詢的心理醫生,都是心里有病的。”
這句話本身就有語病啊,暫且放下不提。但我猜,無論怎么掰扯辯解,恐怕依然會有人認為,你們搞心理學的就是或多或少心里有病的家伙,要不然怎么能研究別人的心理疾病?就算原來沒病,干久了肯定也得有病!
也許有道理,畢竟媒體上出現的心理學專家,或者影視劇中出現的心理學大神,都跟普通人不太一樣,行為舉止不一樣,神情樣貌不一樣,甚至看待問題的角度和說話方式都顯得那么與眾不同、那么酷,或者看著讓人那么想抽他!
這就像法醫兄弟們剛解剖完尸體,洗干凈雙手再揉搓一把香菜,接著就能正正經經繼續吃飯一樣,聽著就那么不正常。
所以,“心理醫生心理都有病”這句話里的有病,很顯然不是指口眼歪斜、言語不清、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等等那些“弱”的病。這種真正意義上的疾病是功能低于大眾平均值的,是普通人所鄙視的。這句話里的“有病”,實際上是說的“不尋常”、“跟普通人不一樣”、“你們想到的東西我們普通人想不到”、“你們見過的變態我們一輩子也沒機會見,更不要說給他們打針吃藥還跟他們瘋瘋癲癲聊天了”。
其實,很多生活里的“有病”一詞,也都是指向“不正常”,而不是能力缺陷。想像一個姑娘翻著白眼從嘴角擠出一句“有病吧你!”,并不是因為對弱者的同情而發出的關照,而大多是對侵犯自己利益的人進行排斥和反擊,目標往往都不弱。
“心理醫生心理都有病”這句話里面的“有病”,實際上是一種畏懼,是對想象中的某種神秘能力的好奇和敬畏。誰知道這幫心理醫生的心機都有多深沉,腦袋里都藏了什么樣的迷宮,都有些什么關于心理的奇招怪術,也許三秒鐘就能攝走我的靈魂呢?
當然,也有一種情況是,自己覺得自己心理某些方面存在疾病,又找不到合適的醫療資源來治愈(或者往往是引導一下思路),便自學了相關的知識進行自我治療。這種嘛,emmmm……
“精神病”
現在說回正題“精神病”。
首先,大眾口中的“精神病”和“神經病”往往混用,我們就不掰扯了,基本上都是指認知和行為方面的障礙,而不是頭疼或者無法控制蜷縮自己的小手指這種器質性的神經系統疾病。中文里面有很多詞匯指代這種現象,比如瘋、傻、呆、癡。
按照維基百科對“psychosis”(精神病)一詞的定義,精神病的典型特征是無能力辨別真實和虛幻,比如總覺得自己聽見了別人聽不到的聲音。再擴展點說,不能正常的輸入(幻視、幻聽、閱讀障礙、情緒識別障礙),不能正常的思考(精神分裂、智力發育異常),不能正常輸出(自閉癥)等等,都屬于“精神病”的范疇。由美國精神病學會制定的《精神疾病的診斷和統計手冊》(DSM)里,分類、定義、描述了200多種心理障礙[ii]。
按照哈佛大學版《心理學》的觀點,心理學中關于“心理障礙”的常見研究方向包括了:焦慮障礙、強迫癥、創傷后應激障礙、抑郁障礙、精神分裂癥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礙、兒童及青少年心理障礙(孤獨癥)、人格障礙(如反社會型極端人格)和自傷行為等等。
到這里,我們可以確認心理學這個領域中,的確有大量關于各種“心理障礙”的研究方向。但是,請注意,這些可不是全部。并不是所有心理學家都是穿著白大褂,天天和精神病人以及各種變態在一起,陪他們聊天,喂他們吃藥,而沒有人去研究沒病的正常人。而且,因為術業有專攻,在嚴格定義中,精神病學不屬于心理學。心理學更側重于研究上述病癥的成因和表現,對臨床的治療手段研究占比并不大。
事實上,心理學更多的是研究正常人的認知,從比例來看,對正常人的各種研究主題和組織占比具有絕對優勢。例如,根據美國心理學會公布的topic,即便用最寬泛的標準來選擇,跟“精神病”有關的也只有15個,占全部57個topic的26%。注意,這里使用的是最寬泛的標準,諸如成癮、進食障礙、自殺、創傷也都算進去了。而在美國心理學會的二級學會中,只有8個與泛“精神病”主題研究有關,占全部56個二級學會的14%。
在中國規定的三級心理咨詢師考試大綱中,一共六章不同的主題,其中跟“不太正常”的心理狀態相關的只有第四章,即“變態心理學與健康心理學知識”,占比17%。
正規的高等教育學府里,各校心理學專業的設置情況也不一樣。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沒有專門的“精神病學”專業,只設有“臨床科學”專業,牛津大學心理學院設有“精神病學”專業,中國的北京師范大學和北京大學也均設有“臨床心理學”相關的專業或教學科研機構,但占比從八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不等。即使是臨床心理學,也不是那種培養專門治療“精神病”的穿著白大褂的醫學工作者,而是把所有廣義的、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都作為“病”,用各種方法來治療和干預,包括觀察、測量、聊天,也包括吃藥。
最后再列個數據,關于“精神病”相關的內容,在北師大的心理學碩士研究生考試大綱中,占比幾乎為零。
所以,總結一句話,心理學界的確存在針對各種“心理障礙”(也可以叫做“精神病”)的研究,但它們的占比并不大。今年回家過年的時候,如果你七姨問你“學心理學是不是天天跟神經病打交道給他們治病?”,你只需要回答“不是,我們是研究怎么給別人找對象的”就好了。
另外,還有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值得單獨提出來給大家開心一下。
心理學不但研究有心理障礙的病人,還研究負責鑒定誰有心理障礙誰是病人的醫生們。
羅森漢的調戲
20世紀70年代,斯坦福大學法學與心理學榮譽教授羅森漢(David Rosenhan)曾經用大量的實驗,質疑美國當時關于精神病診斷的標準。他覺得醫生們的診斷下得不負責任,隨隨便便就模模糊糊地判斷別人是“神經病”了,這樣不好。為了證明這個判斷,他找了8個正常人,連自己一起9個人,培訓了幾天,包括各種注意事項和不刷牙不洗澡不刮胡子這些看起來很不正常的事情。一切準備就緒后,便跑到精神病院看病,聲稱自己耳朵里總是聽見“砰砰”聲。結果,9個人全被確診并安排住院治療了。住院期間,那些精神病人可以明確判斷出這幾個人沒病,而醫生們卻判定他們就是有病。9人平均住院19天,最長52天,最短7天。這個實驗最終發表在頂級學術刊物“Science”,題目叫做《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
這一下子,引起了軒然大波,精神病學界群情激憤,不但群起反駁,而且放出話來說:“你再來一次試試,3個月之內你隨便派人來,看我找不找得出來那些你培訓好的偽裝病人!”羅森漢說:“好,你們等著!我會陸續派人去鑒定你們的診斷水平。”
3個月后,精神病醫院方面宣稱發現了41名羅森漢派來的假病人。其實呢,老羅一個人都沒派。
哈哈,至于其中孰是孰非,我就不跟著摻和了。反正這個例子讓我牢牢記住:連單盲測試都過不去的項目,趕緊低頭服軟認慫。不論專家還是騙子,一個單盲測試,立刻現原形!
在下一篇中,我們將集中精力來探討一個更加有意思的誤解——心理學就是搞心理咨詢的,心理學家就是讓病人躺床上,然后跟他聊天,深挖他們夢境和潛意識的大師們。
這是真的嗎?
[i] Buehlman, L., Gottman, J.M. & Katz, L. (1992). How a coupleviews their past predicts their future: predicting divorce from an oral historyinterview,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5(3-4), 295-318.
Gottman, J. M. (1999), The marriageclinic: A scientifically-based marital therapy, NY: Norton.
[i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SM-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