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為什么許多夫妻關系會沖突不斷呢?為什么許多婚姻都會以離婚告終呢?當然原因很多很多,特別是在我們中國社會里,有一種非常普遍也非常關鍵的因素,那就是今天凌云要和你談談的“人若不離開父母,就難有幸福的婚姻。” 世界上最重要的關系,是什么呢?最親密的關系,又是什么呢?是夫妻關系。如果夫妻關系和諧,親子關系和其他的姻親關系往往也會是和諧的。如果夫妻關系不和諧,很難有真正和諧的親子關系和姻親關系。所謂夫妻,一定在婚內,而不在婚外。 與當代文化形成的鮮明對比,《圣經》說婚姻的核心是甘心樂意的犧牲自己,成就對方。這意味著愛是行動,而不僅僅是情緒。婚姻超越戀愛,意味著雙方愿意照著各自的本相接納彼此。幸福的婚姻,需要懂得經營。和諧的生活,需要互相欣賞。 若要幸福的婚姻,需要知道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圣經·創世記》所說的:“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幸福婚姻的首要條件:離開父母。 有關幸福的婚姻,你需要事先明白婚姻的本質和意義。在這個問題沒有達成共識之前,所有的對話都是無稽之談,就像雞同鴨講。可能你有不同的看法或立場,興許你會反駁說,幸福的婚姻,應該是孝敬父母。事實上,“離開父母”,并非代表不孝敬父母。同樣,和父母同住,也不代表就會孝敬父母。 “離開父母”的意思不是說,要忽略或者冷落父母,也不是不理睬父母。更不是說和父母斷絕關系,我們當孝敬父母是理所當然的,也是應盡的職責,不光回報他們的養育之恩,更要留意他們在精神方面的需要。 這里的“離開父母”不是單指身體上的遠離,或者距離上的遠離,而是切斷心理和情感上的“依賴關系”。換句話說,就是在情感上、意識上、心理上、經濟上、不再依賴父母,能自己做決定,學會完全的獨立。在傳統的中國家庭觀念里,所有的關系中,最親密的關系并非夫妻關系,而是親子關系。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獨生子女家庭,還是多子女家庭,家庭關系總是問題多多。 有些子女,雖然在距離上遠離了父母,內心卻依舊萬般依賴。這就是還沒有長大成熟的表現,不能獨立面對人生,更無法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做父母的,應該要意識到,孩子是婚姻和愛的結晶,但長大后終究會離開家庭,要成立自己的新家庭,面對新的人生。父母不能一味地拽在手里。這是一種認知錯誤,家長要學會適時放手。 做父母的,孩子在未結婚前,一起同住時,應該有意識地逐步培養和訓練子女的獨立思考判斷,獨立處理事情等能力。越早意識的父母越有智慧,越早培養的子女越有未來。這些都是幸福婚姻寶貴的隱形財富。 幸福婚姻的必要條件:與妻子連合。 夫妻的意思,就是丈夫和妻子,也就是一男一女。沒有其他選項。為什么是一男一女呢?因為后面是“二人成為一體”,而不是多人。這是一個明確的信息。那些一男兩女,兩男一女,或者多男多女的結合,不論是法律上還是道德上,統統不是婚姻,都是違背神圣婚姻的本義和真諦。 說回到“連合”,就是連成一體的意思,婚姻本是一體的關系。一旦結婚,丈夫便成為妻子生命的一部分,同樣,妻子也會成為丈夫生命的一部分。這種“連合”,除了肉身的親密結合,更多的是靈魂的相互契合。 在婚姻中,丈夫需要成為一位敬虔的帶領者。敬虔的意思,就是有敬畏的心和虔誠的靈。妻子則要成為一位賢德的幫助者。賢德的意思,就是既賢惠又有善良的德行。兩人在合一的關系里,彼此成就,相互成全。 三觀不合,千萬不能結婚。對婚姻慎重的人來說,要有同一個信仰很重要。至少代表了大致的三觀。然而即使同一個信仰,并不能確保三觀的一致性,所以不要輕易進入一段關系,先談清楚,再戀愛,這是一個明智的決定,更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有信仰的基督徒是堅決反對婚外情,強烈主張婚內情。《圣經》說:“妻子是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夫妻是平等的、生命是共融的。一個人一旦結婚,只能鐘情和忠誠于配偶。這是一種委身,更是一個盟約。 生活中,很多家庭的矛盾,都是由婆媳之間的關系帶來的。親子和夫妻的愛,不是相互爭奪,或相互排斥的愛,而是相互包容,和延續不斷的愛。人在沒有結婚之前,跟父母的關系最親密。結婚以后,跟配偶的關系最親密。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擺正所有的關系,很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所以身在婚姻中的夫妻,即便有小孩,也不要讓孩子沖淡了夫妻感情,先建設良好的夫妻關系,才會有真正良好的其他關系。要知道未來孩子長大了,終究會離開父母。最終奔走人生之路,能攜手到老的依舊是夫妻二人。 “離開父母”是一個重要的決定,也是一個艱難的決定。然而這是人生成長路上,必須要做的決定。也只有在逐步“離開父母”的過程中,才會在心志上得到鍛煉,在心智上邁向成熟。日后才能與妻子更好的連合,彼此孝敬雙方的父母,共同成就美滿的婚姻。 幸福的婚姻,要離開對父母的依賴,尤其那些情感泛濫,很不通情達理,又強加于人的父母。父母不是子女的主人,只是親人。子女也不是父母的續集,他們有各自獨立的人生。 主持人:凌云
文章來自FaithBook,作者:丹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