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9月8日
第6章 血液系統疾病用藥
第一節 促凝血藥
一、藥理作用與臨床評價(★★☆)
(一)分類和作用特點
表6-1
促凝血藥的分類和作用特點
分類
作用特點
促凝血因子合成藥
①維生素K1是肝臟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所必需的物質
②維生素K1促進凝血因子合成,并有鎮痛作用
③維生素K1服后必須依賴膽汁吸收,吸收后6~12h起效
促凝血因子活性藥
①酚磺乙胺能促進血小板釋放凝血活性物質,使血管收縮,出血和凝血時間縮短
②大部分以原形藥物從腎臟排泄
抗纖維蛋白溶解藥
①氨甲環酸、氨基己酸為氨基酸類抗纖溶酶藥
②競爭性地抑制纖維蛋白的賴氨酸與纖溶酶結合,從而抑制纖維蛋白凝塊的裂解,產生止血作用
③用于預防及治療血纖維蛋白溶解亢進引起的各種出血,對慢性滲血效果顯著
影響血管通透性藥
卡巴克絡可降低毛細胞血管的通透性,促進受損的毛細血管端回縮而促進凝血
蛇毒血凝酶
具有類凝血酶樣作用,促進血管破損部位的血小板聚集,釋放一系列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因子Ⅲ,使凝血因子Ⅰ降解,進而交聯聚合成難溶性纖維蛋白,促使出血部位的血栓形成和止血
魚精蛋白
①是堿性蛋白質,可特異性拮抗肝素的抗凝作用
②臨床用于肝素過量引起的出血和心臟手術后出血
(二)典型不良反應和禁忌證
表6-2
促凝血藥的典型不良反應和禁忌證
分類
典型不良反應
禁忌證
促凝血因子合成藥(甲萘氫醌、維生素K1、甲萘醌亞硫酸氫鈉)
①可見高膽紅素血癥、膽紅素腦病、黃疸、溶血性貧血
②大劑量可致肝損害
①血栓病史者
②有血栓形成傾向或過去有血管栓塞者、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高凝期患者及血液病所致的出血者
促凝血因子活性藥(酚磺乙胺)
可見血栓形成
抗纖維蛋白溶解藥(氨基己酸、氨甲苯酸、氨甲環酸)
快速靜脈滴注可出現低血壓、心律失常
影響血管通透性藥(卡巴克絡)
①頭暈、耳鳴、視力減退、出汗、面色蒼白、精神紊亂
②對癲癇患者可引起異常腦電活動
蛇毒血凝酶
偶見過敏反應
魚精蛋白
少見心動過緩、面部潮紅、血壓降低、肺動脈高壓或高血壓
(三)具有臨床意義的藥物相互作用
表6-3
促凝血藥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
合用藥物
相互作用
酚磺乙胺和其他止血藥(氨甲苯酸、維生素K1等)
增加止血效果
酚磺乙胺與氨基己酸混合注射
引起中毒
口服避孕藥、雌激素、凝血酶原復合物與氨基己酸、氨甲環酸
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險
二、用藥監護(★★☆)
(一)注意監測血栓形成。
(二)監測血凝酶的合理應用。
(1)妊娠期婦女出血時,避免使用維生素K1和蛇毒血凝酶;
(2)用于新生兒出血時,宜在補充維生素K后再用本品;
(3)注意防止血凝酶應用過量,否則其止血作用會降低。
三、常用藥品的臨床應用(★★★)
酚磺乙胺、氨基己酸、氨甲環酸、維生素K1、蛇毒血凝酶、魚精蛋白的適應證。
表6-4
常用藥品的臨床應用
藥品名稱
適應證
酚磺乙胺
防治各種手術前后的出血
氨基己酸
預防及治療急性或慢性、局限性或全身性原發性纖維蛋白溶解亢進所致的各種出血
氨甲環酸
防治急性、慢性、局限性或全身性原發性纖維蛋白溶解亢進所致的各種出血
維生素K1
①維生素K1缺乏引起的出血,如梗阻性黃疸、膽瘺、慢性腹瀉等所致出血,香豆素類、水楊酸類等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癥
②新生兒出血
③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所致的體內維生素K1缺乏
蛇毒血凝酶
①出血及出血性疾病
②預防手術部位及手術后出血
魚精蛋白
肝素過量引起的出血和心臟術后出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