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族,也就是今天的滿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漢朝時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隋唐時期稱黑水靺鞨,到了遼宋時期開始勢力急劇膨脹。公元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在會寧府(哈爾濱阿城)建立金朝,先后攻滅遼、北宋,后來被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吞并。
明朝女真分為建州、海西、東海三大部
明代以來,居住在東北地區的女真族人分為建州、海西、“野人”女真三大集團。其中,“曰建州、曰海西、就其居處言;曰野人,則就其文化言”。建州女真是唐渤海時代的舊稱,后因明置建州衛而得名;海西女真是元代時的稱謂,因其居地在東海之西故以海西謂之。
“野人”女真,即東海女真,因為其文化和生產方式相對落后,所以冠之“野人”之稱。16世紀初,建州三衛已確立,海西女真也已形成葉赫、哈達、輝發、烏拉四部,各自形成了穩固的聯盟,有了各自的地域范圍,于是將他們區域之外的女真人,統稱“野人”女真。
建州、海西兩部被逼迫南遷
明朝初年,建州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綏芬河及長白山一帶,海西女真分布在松花江流域;“野人”女真原本主要分布在更北面的松花江中下游至黑龍江兩岸區域,向東一直延伸到庫頁島。因“野人”女真的社會形態較為落后,對過著農業定居生活,兼事畜牧、狩獵的建州和海西女真“少有憤事則彎弓相射”。
建州、海西女真各部難以忍受“野人”女真的不斷侵擾,只能屢屢遷徙,總流向是自北而南的頻頻移動,逐漸靠近了明朝在東北地區的實際控制區域,進入吉林中部、遼寧等地區。部分“野人”女真隨之遷徙并占據了原本“建州、海西女真所居之地”,逐漸形成了呼爾哈、瓦爾喀等部落。
定居后的女真各部遭到明朝廷欺壓
到了明朝嘉靖年間,建州女真遷居至今遼寧、吉林兩省境內渾河、蘇子河、渾江、鴨綠江、松花江上游,形成了蘇克素護河、渾河、完顏(王甲)、董鄂、哲陳、鴨綠江、訥殷、珠舍里等部。海西女真遷居至吉林中部、開原附近,形成了葉赫、輝發、哈達、烏拉等部。
建州、海西女真的南遷雖然使其暫時擺脫了“野人”女真的騷擾,卻無法逃脫明朝遼東官府的盤剝。此時的大明朝已經病入膏肓,綱紀廢弛,各級官吏、駐軍對女真人剝削壓迫日益苛重。同時,明朝廷還不斷在女真人之間制造矛盾,使得海西、建州女真諸部落互相仇視,攻伐不斷,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努爾哈赤占領東北全境后才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