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雜志——為你發(fā)現(xiàn)好片6小時前
俗話說,長姐如母。
然而在大多數(shù)中國式家庭中,“姐姐”的背后,更多的是為家庭而犧牲的無奈。
國民妹妹張子楓轉型“姐姐”,今年第一部電影直擊女性困境,剛上映四天,票房就突破4億,成為清明檔最佳。
那么,面對自我理想和親情紐帶,到底該如何抉擇呢——
《我的姐姐》
《我的姐姐》由女性導演殷若昕執(zhí)導,游曉穎編劇,張子楓、朱媛媛、金遙源、肖央等主演。
主創(chuàng)團隊實力雄厚,電影還沒上映前就受到廣泛的關注。
從《快把我哥帶走》到《我的姐姐》,主演張子楓不僅是從妹妹的身份轉換成了姐姐,演技更是有了明顯的進步。
她將主角的與命運抗爭、不屈服于生活的勁兒演的淋漓盡致。
每一次吶喊,每一次爭執(zhí),每一次流淚,好像都能直接地戳在人的心窩上。
實力派老戲骨朱媛媛的加入,也讓觀眾們對這部電影滿懷期待。
但是電影一上映,卻引發(fā)熱議,兩極分化嚴重,評分也是一個勁兒往下掉,為啥呢?
這是一個發(fā)生在重男輕女家庭里的故事,弟弟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而女兒似乎總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存在。
張子楓飾演的安然是一個獨立、堅韌的女孩,她有自己的理想抱負,想考到北京讀研究生。
她有一個感情穩(wěn)定,家境優(yōu)渥的男朋友。
一場意外,讓她不得不面對生活為她設下的難題:
父母雙亡,是放棄自己的理想和剩下的人生,撫養(yǎng)弟弟,還是送養(yǎng)弟弟,繼續(xù)追求夢想呢?
這似乎是一個無解的命題。
當家人們強迫她接受這個弟弟,她內心只有憤怒。
因為這個弟弟,在自己成年后才降臨人世。
因為這個弟弟,一出生就輕易得到了安然一直渴望的,父母的寵愛。
甚至于,爸爸媽媽都已經過世了,
留下的偏愛弟弟的痕跡還在一刀一刀地扎她的心。
她恨透了爸爸媽媽的偏心,恨透了親人們的道德綁架,恨透了周圍的人不顧一切將責任推給自己。
她迫不及待想要把弟弟這個包袱給扔掉,迫不及待想要追求自己的生活。
的確,安然的世界,不應該只有弟弟一個人啊。
她極力地掙扎、反抗、吶喊,想要掙脫掉這個束縛自己的牢籠。
她那么努力地讀書、學習,就是為了有天能過上想要的生活。
所以,在被別人看不起的時候,她和男朋友說:“一個從小獨立生活的女孩,有人欺負她,打得贏也要打,打不贏也要打。”
然而,堅硬的外殼下,包裹的是安然一顆柔軟又善良的心。
恨透了爸媽的重男輕女,卻不忍心看弟弟挨餓。
本來想偷偷丟掉弟弟,卻不忍心看他嚎啕大哭又走回來。
而弟弟也在和姐姐的相處中成長。
看到姐姐生病,悄悄用自己的方式照顧她。
從一個蠻橫不講理的熊孩子逐漸懂得如何體貼長姐的不易。
在種種溫暖的細節(jié)里,觀眾能感受到姐弟倆的心理距離逐漸縮短。
他們在這個冷酷的世界中成為彼此唯一的暖光。
除了安然,影片還著重刻畫了另一位“姐姐”。
如果說安然是一個拒絕被命運綁架的女性形象,那么姑媽則是老一輩中千萬女性的真實縮影。
在上一代口中,我們好像經常能夠聽到,家里的錢不夠用,只能供一個孩子上學,就把這個名額留給了家中的男孩子的故事。
而女孩們呢,她們作為“長姐”,不得不犧牲自己的前途,承擔起所謂的“做姐姐的責任”。
姑媽就是這樣的姐姐。
姑媽是父權制體制下的典型產物,犧牲了自己本該有的光明前途,試圖撿起生活的一地雞毛,到最后發(fā)現(xiàn)也都是徒勞。
最可悲的是,她意識不到自己的困境。
她理所應當?shù)卣J為這是女人、妻子、母親、姐姐本就應該承擔的責任,以至于一開始她想將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安然身上。
好像每個家庭中,都會有一個“姑媽”這樣的角色。
為整個家庭操勞、偏執(zhí)不講道理,甚至思想陳舊,但絕對不允許自己的家人受到一點傷害。
即使因為弟弟的事情,姑媽和安然勢不兩立,但在安然被欺負的時候,姑媽是第一個站住來保護安然的人。
“我一生下來就是姐姐,一直都是。”
姑媽的臺詞,一開始聽來,好像是邏輯上有問題,女孩一生下來的時候,是獨生子呀,怎么能一直都是姐姐呢?
細想來,則更令人難過,重男輕女的思想里,女孩子生下來就不值錢,必定是要生個男孩傳宗接代的。
如此一來,女孩可不就是一生下來就是姐姐。
然而,故事的原型,比電影殘酷多得多。
電影中至少還能找到父母在意女兒的痕跡。
電影中的弟弟至少已經到了可以和姐姐有情感互動的年齡。
但是現(xiàn)實中的這位姐姐,從小被爺爺奶奶撫養(yǎng),父親出軌,爸媽不顧她的阻攔生下二胎,在她二十多歲時,弟弟只有兩歲。
別說情感互動了,就連吃喝拉撒都得人伺候。
因為弟弟,她與父母之間決裂。
因為二胎,她永遠都對她的家庭心懷怨恨。
她無法產生溫情,無法對這種情況下的弟弟產生愛意。
所以她選擇了賣掉房子,簽下再也不相見的協(xié)議,只身一人拿著錢前往北京,過上了想要的生活。
原型的姐姐或許受到了來自社會的批判,
說她薄情寡義,不應該將弟弟送到農村。
說她自私自利,為了自己過的舒坦卻掠走所有財產。
說她竟然無情到能說出這種話。
但是小妹想說,不知她人苦,莫勸她人善。
我們都不知道,在不斷的斗爭中,原型的姐姐是如何被傷透了心。
我們也沒有辦法與千千萬萬個犧牲自己,為家庭奉獻的姐姐感同身受。
有些事情,也不僅僅是只言片語能夠講清楚的。
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可能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
所以,有的人看完電影,感到憤怒,認為女性主義就應該奮力反抗。
就應該毅然決然簽下協(xié)議,奔向北京。
有的人看完電影,被其中的溫情打動,認為親情才是人與人之間的紐帶。
電影是電影,生活是生活,每個人的人生和遭遇都不會完全一致。
然而,問題在于姐姐嗎?
問題不在于姐姐,在于不顧女兒感受,因為重男輕女思想而生下兒子的父母。
電影的結局之所以設置為開放式的,就是為了能夠引起每個人的思考:
如果是我面對這個情況,我會怎么做?
影片并沒有給出答案,而每個人心中的答案也各有不同。
生活是復雜的,是五味陳雜的,不是只有愛或者恨,也不是只有責任。
所有人都應該有自己的選擇,這部電影給了大家思考的機會,讓觀眾們突然間去關注并且重新認識生活中,看似理所應當?shù)哪切┦隆?/p>
一定程度上《我的姐姐》將問題拋了出來,讓更多的人關注到女性話題,并且參與到討論中來。
無論是電影還是現(xiàn)實,其實都在告訴我們同一件事:
不管是作為女性,還是作為姐姐,我們首先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我們對人生,應該擁有選擇的權力。
正如編劇游曉穎所說:“告訴女性應該怎么做,是不公平的。我們一直強調支持,而不是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