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間,考古學家發現了兩塊已進化出部分甲殼,但尚未如現代龜類那樣長出無齒喙的史前龜化石。近日,考古學家又發現了一塊有喙而無甲的古龜化石。這一發現,刷新了科學家對龜類演進的認知。 這只約2.28億年前的“中國始喙龜”(Eorhynchochelys sinensis),體長超過2米,很可能生活在近岸,于淺灘中覓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淳研究員帶領的團隊,在貴州發現了這只古龜的化石骨架。
在天然棲息地的中國始喙龜(圖片來源: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雖然這只史前長尾龜的身形,與現代龜類“飛盤狀”的身形相似,但它的脊椎和肋骨尚未愈合形成甲殼。更重要的是,這只古龜的嘴的前部已長出了喙,但上、下頜的后部仍保留有牙齒。
一份最新的國際研究報告稱,中國始喙龜先于其他古龜進化出了喙,但卻沒有長出像它們那樣的背甲或腹甲,這體現出了鑲嵌進化(譯注:指生物體的不同部分進化速度不均的現象)的特點。從根本上來說,這一事實表明,某一現代動物的各類先祖物種,在不同時期演化出了不同特征,而這些特征最終全都表現在同一種動物身上。
“這塊體格驚人的化石為我們提供了破解龜類進化之謎的又一線索,是一項振奮人心的發現。”上述報告作者之一、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的尼克·弗雷澤(Nick Fraser)說,“這說明,古龜的進化,不是靠那些標志性的特征循序漸進、逐漸累積而成,而是經歷了一系列更為復雜的事件。我們的發現只是剛剛開了個頭而已。”
此外,這只古龜的頭骨特征表明,它屬于雙孔類爬行動物,與今天的蜥蜴、蛇同屬一個門類。在此之前,科學家曾猜想,史前龜源于無孔類家族。
“基于中國始喙龜的雙孔類頭骨,我們知道,龜并不是起源于遠古無孔類爬行動物,而是起源于進化更為徹底的雙孔類爬行動物。”報告作者之一、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博物館的奧利弗·瑞皮爾(Olivier Rieppel)說,“這是板上釘釘的,爭論結束了。”
至于Eorhynchochelys一詞的含義,在拉丁文里指“喙龜之始”,即第一只有喙的龜;而sinensis則是“來自中國”。合起來,就是“中國始喙龜”的原文Eorhynchochelys sinensis。
中國科學院生物演化與環境卓越創新中心,以及加拿大自然博物館的研究人員也參與了此次考察。該研究已發表于《自然》雜志。
*來源: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自然》雜志